第五章(3 / 3)

朋友和生人不同,就在他們能聽也肯聽你的說話——宣傳。這不用說是交換的,但是就是交換的也好。他們在不同的程度下了解你,諒解你;他們對於你有了相當的趣味和禮貌。你的話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就趣味地聽著;你的話嚴重或悲哀,他們因為禮貌的緣故,也能暫時跟著你嚴重或悲哀。在後一種情形裏,滿足的是你;他們所真感到的怕倒是矜持的氣氛。他們知道“應該”怎樣做;這其實是一種犧牲,“應該”也“值得”感謝的。但是即使在知己的朋友麵前,你的話也還不應該說得太多;同樣的故事,情感,和警句,雋語,也不宜重複地說。《祝福》就是一個好榜樣。你應該相當地節製自己,不可妄想你的話占領朋友們整個的心——你自己的心,也不會讓別人完全占領呀。你更應該知道怎樣藏匿你自己。隻有不可知,不可得的,才有人去追求;你若將所有的盡給了別人,你對於別人,對於世界,將沒有絲毫意義,正和醫學生實習解剖時用過的屍體一樣。那時是不可思議的孤獨,你將不能支持自己,而傾仆到無底的黑暗裏去。一個情人常喜歡說:“我願意將所有的都獻給你!”誰真知道他或她所有的是些什麼呢?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隻是表示自己的慷慨,至多也隻是表示一種理想;以後跟著說的,更隻是“口頭禪”而已。所以朋友間,甚至戀人間,沉默還是不可少的。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而沉默有時更有詩意。譬如在下午,在黃昏,在深夜,在大而靜的屋子裏,短時的沉默,也許遠勝於連續不斷的倦怠了的談話。有人稱這種境界為“無言之美”,你瞧,多漂亮的名字!——至於所謂“拈花微笑”,那更了不起了!

可是沉默也有不行的時候。人多時你容易沉默下去,一主一客時,就不準行。你的過分沉默,也許把你的生客惹惱了,趕跑了!倘使你願意趕他,當然很好;倘使你不願意呢,你就得不時的讓他喝茶,抽煙,看畫片,讀報,聽話匣子,偶然也和他談談天氣,時局——隻是複述報紙的記載,加上幾個不能解決的疑問——,總以引他說話為度。於是你點點頭,哼哼鼻子,時而歎歎氣,聽著。他說完了,你再給起個頭,照樣的聽著。但是我的朋友遇見過一個生客,他是一位準大人物,因某種禮貌關係去看我的朋友。他坐下時,將兩手籠起,擱在桌上。說了幾句話,就止住了,兩眼炯炯地直看著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窘極,好容易陸陸續續地找出一句半句話來敷衍。這自然也是沉默的一種用法,是上司對屬僚保持威嚴用的。用在一般交際裏,未免太露骨了;而在上述的情形中,不為主人留一些餘地,更屬無禮。大人物以及準大人物之可怕,正在此等處。至於應付的方法,其實倒也有,那還是沉默;隻消照樣籠了手,和他對看起來,他大約也就無可奈何了罷?

《清華周刊》。撩天兒

《世說新語·品藻》篇有這麼一段兒: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熟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王子敬隻談談天氣,謝安引《易·係辭傳》的句子稱讚他話少的好。《世說》的作者記他的兩位哥哥“多說俗事”,那麼,“寒溫”就是雅事了。“寡言”向來認為美德,原無雅俗可說;謝安所讚美的似乎是“寒溫‘而已’”,劉義慶所著眼的卻似乎是“‘寒溫’而已”,他們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寡言”雖是美德,可是“健談”,“談笑風生”,自來也不失為稱讚人的語句。這些可以說是美才,和美德是兩回事,卻並不互相矛盾,隻是從另一角度看人罷了。隻有“花言巧語”才真是要不得的。古人教人寡言,原來似乎是給執政者和外交官說的。這些人的言語關係往往很大,自然是謹慎的好,少說的好。後來漸漸成為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卻也有它的緣故。說話不免陳述自己,評論別人。這些都容易落把柄在聽話人的手裏。舊小說裏常見的“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就是教人少陳述自己。《女兒經》裏的“張家長,李家短,他家是非你莫管”,就是教人少評論別人。這些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說話並不一定陳述自己,評論別人,像談談天氣之類。就是陳述自己,評論別人,也不一定就“全拋一片心”,或道“張家長,李家短”。“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這兒就用得著那些美才了。但是“花言巧語”卻不在這兒所謂“巧妙”的裏頭,那種人往往是別有用心的。所謂“健談”,“談笑風生”,卻隻是無所用心的“閑談”,“談天”,“撩天兒”而已。

“撩天兒”最能表現“閑談”的局麵。一麵是“天兒”,是“閑談”少不了的題目,一麵是“撩”,“閑談”隻是東牽西引那麼回事。這“撩”字抓住了它的神兒。日常生活裏,商量,和解,乃至演說,辯論等等,雖不是別有用心的說話,卻還是有所用心的說話。隻有“閑談”,以消遣為主,才可以算是無所為的,無所用心的說話。人們是不甘靜默的,愛說話是天性,不愛說話的究竟是很少的。人們一輩子說的話,總計起來,大約還是閑話多,費話多;正經話太用心了,究竟也是很少的。

人們不論怎麼忙,總得有休息;“閑談”就是一種愉快的休息。這其實是不可少的。訪問,宴會,旅行等等社交的活動,主要的作用其實還是閑談。西方人很能認識閑談的用處。十八世紀的人說,說話是“互相傳達情愫,彼此受用,彼此啟發”的。十九世紀的人說,“談話的本來目的不是增進知識,是消遣”。二十世紀的人說,“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談話並不比蒼蠅的哼哼更有意義些;可是他願意哼哼,願意證明他是個活人,不是個蠟人。談話的目的,多半不是傳達觀念,而是要哼哼。”

“自然,哼哼也有高下;有的像蚊子那樣不停的響,真教人生氣。可是在晚餐會上,人寧願作蚊子,不願作啞子。幸而大多數的哼哼是悅耳的,有些並且是快心的。”看!十八世紀還說“啟發”,十九世紀隻說“消遣”,二十世紀更隻說“哼哼”,一代比一代幹脆,也一代比一代透徹了。閑談從天氣開始,古今中外,似乎一例。這正因為天氣是個同情的話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又無需乎陳述自己或評論別人。劉義慶以為是雅事,便是因為談天氣是無所為的,無所用心的。但是後來這件雅事卻漸漸成為雅俗共賞了;閑談又叫“談天”,又叫“撩天兒”,一麵見出天氣在閑談裏的重要地位,一麵也見出天氣這個話題已經普遍化到怎樣程度。因為太普遍化了,便有人嫌它古老,陳腐;他們簡直覺得天氣是個俗不可耐的題目。於是天氣有時成為笑料,有時跑到諷刺的筆下去。

有一回,一對未婚的中國夫婦到倫敦結婚登記局裏,是下午三四點鍾了,天上雲沉沉的,那位管事的老頭兒卻還笑著招呼說,“早晨好!天兒不錯,不是嗎?”朋友們傳述這個故事,都當作笑話。魯迅先生的《立論》也曾用“今天天氣哈哈哈”諷刺世故人的口吻。那位老頭兒和那種世故人來的原是“客套”話,因為太“熟套”了,有時就不免離了譜。但是從此可見談天氣並不一定認真的談天氣,往往隻是招呼,隻是應酬,至多也隻是引子。笑話也罷,諷刺也罷,哼哼總得哼哼的,所以我們都不斷的談著天氣。天氣雖然是個老題目,可是風雲不測,變化多端,未必就是個腐題目;照實際情形看,它還是個好題目。去年二月美大使詹森過昆明到重慶去。昆明的記者問他,“此次經滇越路,比上次來昆,有何特殊觀感?”他答得很妙:“上次天氣炎熱,此次氣候溫和,天朗無雲,旅行甚為平安舒適。”這是外交辭令,是避免陳述自己和評論別人的明顯的例子。天氣有這樣的作用,似乎也就無可厚非了。

談話的開始難,特別是生人相見的時候。從前通行請教“尊姓”,“台甫”,“貴處”,甚至“貴庚”等等,一半是認真——知道了人家的姓字,當時才好稱呼談話,雖然隨後大概是忘掉的多——,另一半也隻是哼哼罷了。自從有了介紹的方式,這一套就用不著了。這一套裏似乎隻有“貴處”一問還可以就答案發揮下去;別的都隻能一答而止,再談下去,就非換題目不可,那大概還得轉到天氣上去,要不然,也得轉到別的一些瑣屑的節目上去,如“幾時到的?路上辛苦吧?是第一次到這兒罷?”之類。用介紹的方式,談話的開始更隻能是這些節目。若是相識的人,還可以說“近來好吧?”“忙得怎麼樣?”等等。這些瑣屑的節目像天氣一樣是哼哼調兒,可隻是特殊的調兒,同時隻能說給一個人聽,不像天氣是普通的調兒,同時可以說給許多人聽。所以天氣還是打不倒的談話的引子——從這個引子可以或斷或連的牽搭到四方八麵去。

但是在變動不居的非常時代,大家關心或感興趣的題目多,談話就容易開始,不一定從天氣下手。天氣跑到諷刺的筆下,大概也就在這當兒。我們的正是這種時代。抗戰,轟炸,政治,物價,歐戰,隨時都容易引起人們的談話,而且盡夠談一個下午或一個晚上,無須換題目。新聞本是談話的好題目,在平常日子,大新聞就能夠取天氣而代之,何況這時代,何況這些又都是關切全民族利害的!政治更是個老題目,向來政府常禁止人們談,人們卻偏愛談。袁世凱、張作霖的時代,北平茶樓多掛著“莫談國事”的牌子,正見出人們的愛談國事來。但是新聞和政治總還是跟在天氣後頭的多,除了這些,人們愛談的是些逸聞和故事。這又全然回到茶餘酒後的消遣了。還有性和鬼,也是閑談的老題目。據說美國有個化學家,專心致誌的研究他的化學,差不多不知道別的,可就愛談性,不惜一晚半晚的談下去。鬼呢,我們相信的明明很少。有時候卻也可以獨占一個晚上。不過這些都得有個引子,單刀直入是很少的。

談話也得看是哪一等人。平常總是地位差不多職業相近似的人聚會的時候多,話題自然容易找些。若是聚會裏夾著些地位相殊或職業不近的人,那就難點兒。引子倒是有現成的,如上文所說種種,也盡夠用了,難的是怎樣談下去。若是知識或見聞夠廣博的,自然可以抓住些新題目,適合這些特殊的客人的興趣,同時還不至於冷落了別人。要不然,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熟題目,但得說成和天氣差不多的雅俗共賞的樣子。話題就難在這“共賞”或“同情”上頭。不用說,題目的性質是一個決定的因子。可是無論什麼地位什麼職業的人,總還是人,人情是不相遠的。誰都可以談談天氣,就是眼前的好證據。雖然是自己的熟題目,隻要揀那些聽起來不費力而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節目發揮開去,也還是可以共賞的。這兒得留意隱藏著自己,自己的知識和自己的身分。但是“自己”並非不能作題目,“自己”也是人,隻要將“自己”當作一個不多不少的“人”陳述著,不要特別愛惜,更不要得意忘形,人們也會同情的。自己小小的錯誤或愚蠢,不妨公諸同好,用不著愛惜。自己的得意,若有可以引起一般人興趣的地方,不妨說是有一個人如此這般,或者以多報少,像不說“很知道”而說“知道一點兒”之類。用自己的熟題目,還有一層便宜處。若有大人物在座,能找出適合他的口味而大家也聽得進去的話題,固然很好,可是萬一說了外行話,就會引得那大人物或別的人肚子裏笑,不如談自己的倒是善於用短。無論如何,一番話總要能夠教座中人悅耳快心,暫時都忘記了自己的地位和職業才好。

有些人隻願意人家聽自己的談話。一個聲望高,知識廣,聽聞多,記性強的人,往往能夠獨占一個場麵,滔滔不絕的談下去。他談的也許是若幹牽搭著的題目,也許隻是一個題目。若是座中隻三五個人,這也可以是一個愉快的場麵,雖然不免有人抱向隅之感。若是人多了,也許就有另行找伴兒搭話的,那就有些殺風景了。這個獨占場麵的人若是聲望不夠高,知識和經驗不夠廣,聽話的可窘了。人多還可以找伴兒搭話,人少就隻好幹耗著,一麵想別的。在這種聚會裏,主人若是盡可能預先將座位安排成可分可合的局勢,也許方便些。平常的閑談可總是引申別人一點兒,自己也說一點兒,想著是別人樂意聽聽的;別人若樂意聽下去,就多說點兒。還得讓那默默無言的和冷冷兒的收起那長麵孔,也高興的聽著。這才有意思。閑談不一定增進人們的知識,可是對人對事得有廣泛的知識,才可以有談的;有些人還得常常讀些書報,才不至於談的老是那幾套兒。並且得有好性兒,要不然,淨鬧別扭,真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了。記性和機智不用說也是少不得的。記性壞,往往談得忽斷忽連的,教人始而悶氣,繼而著急。機智差,往往趕不上點兒,對不上茬兒。閑談總是斷片的多,大段的需要長時間,維持場麵不易。又總是報告的描寫的多,議論少。議論不能太認真,太認真就不是閑談;可也不能太不認真,太不認真就不成其為議論;得斟酌乎兩者之間,所以難。議論自然可以批評人,但是得泛泛兒的,遠遠兒的;也未嚐不可罵人,但是得用同情口吻。你說這是戲!人生原是戲。戲也是有道理的,並不一定是假的。閑談要有意思;所謂“語言無味”,就是沒有意思。不錯,閑談多半是費話,可是有意思的費話和沒有意思的還是不一樣。“又臭又長”,沒有意思;重複,矛盾,老套兒,也沒有意思。“又臭又長”也是機智差,重複和矛盾是記性壞,老套兒是知識或見聞太可憐見的。所以除非精力過人,談話不可太多,時間不可太久,免得露了馬腳。古語道,“言多必失”,這兒也用得著。

還有些人隻願意自己聽人家的談話。這些人大概是些不大能,或不大愛談話的。世上或者有“一錐子也紮不出一句話”的,可是少。那不是笨貨就是怪人,可以存而不論。平常所謂不能談話的,也許是知識或見聞不夠用,也許是見的世麵少。這種人在家裏,在親密的朋友裏,也能有說有笑的,一到了排場些的聚會,就啞了。但是這種人曆練曆練,能以成。也許是懶。這種人記性大概不好;懶得談,其實也沒談的。還有,是矜持。這種人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他們在等著一句聰明的話,可是老等不著。——等得著的是“談言微中”的真聰明人;這種人不能說是不能談話,隻能說是不愛談話。不愛談話的卻還有深心的人;他們生怕露了什麼口風,落了什麼把柄似的,老等著人家開口。也還有謹慎的人,他們隻是小心,不是深心;隻是自己不談或少談,並不等著人家。這是明哲保身的人。向來所讚美的“寡言”,其實就是這樣人。但是“寡言”原來似乎是針對著戰國時代“好辯”說的。後世有些高雅的人,覺得話多了就免不了說到俗事上去,愛談話就免不了俗氣,這和“寡言”的本義倒還近些。這些愛“寡言”的人也有他們的道理,謝安和劉義慶的讚美都是值得的。不過不能談話不愛談話的人,卻往往更願意聽人家的談話,人情究竟是不甘靜默的。——就算談話免不了俗氣,但俗的是別人,自己隻聽聽,也樂得的。一位英國的無名作家說過:“良心好,不愧於神和人,是第一件樂事,第二件樂事就是談話。”就一般人看,閑談這一件樂事其實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