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1 / 3)

那麼怎樣好呢?反正能否畢業能否升學都靠不住,就退學嗎?或者趕快去別覓可以吃飯的職業嗎?諸君的父母家庭,有的為了貪近利,有的為了真是負擔不住了,也許早已盼望諸君如此了吧。家庭環境各各不同,原不好一概而論。若就大體說,諸君還是未成年者,在成年以前,最好能受教育,把青年生活好好地正則地度過去。諸君能在中學為中學生是應感謝的幸福,不是可詛咒的惡事。有書可讀且讀,但讀書的態度卻須大大地更改。

第一所希望於諸君者,就是要快把從來的“士”的封建觀念先行鏟除。中國古來封建時代稱讀書人為“士”,這士的製度已在幾千年以前消滅了,而士的虛名仍曆代相沿,直至現在,虛名原已不存了,而士的觀念仍盤根錯節地潛伏在一般人的心中。諸君的父母令諸君入學的動機,諸君自己求學的態度,乃至學校對於諸君的一切教育方法和設施等等,老實說,有許多地方都還是脫不盡這封建思想的腐氣的。一般人誤信以為在學校畢業了就可得到一種資格,就可靠文憑吃飯,這種迷信,的的確確是因襲的封建的惡根性。中國近十餘年來的變亂,原因當然很複雜,但如果全國沒有整千整萬的毫無實學實力隻手捏文憑的冒充的士,來替人搖旗呐喊,來替人造作是非,局麵決不至糟到如此。我常以為中國最要的事情是裁士,而裁兵次之。要化士為工,化士為商,化士為農,化士為兵,除了少數有天分的專事學問的學者外,無一人掛讀書人的空招牌,而又無一人不讀過書,無一人不隨時自己讀著書,中國的前途才有希望。

第二所希望於諸君的是養成實力。諸君如果真能把從來以讀書為榮的封建觀念打破了,就能發見求學的新目標——就是覺悟到為養成實力而求學了。說到現在的學校教育,可指摘的處所實在很多,學校本體,除了到期給諸君以文憑外,能否給諸君以智德體三方麵的真實能力,原屬一個大大的疑問。如果有人說我這話太輕視了現在的學校與教育者,那麼讓我來自己招供吧。前麵曾說,我是曾做過二十年的中學教師的,自問也不曾撒過濫汙,但不敢自信曾有任何實力給予學生過。學校教育的靠不住,原因很多,這裏無暇絮說。但無論如何,學校究是為青年而特設的教育機關,從來學校教育的所以力量薄弱,也許由於學生的求學態度的不正。諸君果已自己覺醒,對於學業及生活不再徒講門麵,要求實際,把一切都回向於實力的養成上去,則我可以保證諸君能相當地收得實力的。

了解了以讀書為榮的錯誤,知道了實力的重要,在環境許可的期間,利用諸君的青春去作將來應付新時代的預備。有能力升學出洋固好,即不能升學或畢業,也比較容易以所養成的能力找得相當的職業。中產階級隻管沒落,自己能在新興繼起的階級中做一個立得住站得穩的人,不做新時代的落伍者;這是我所希望於諸君的總歸宿。

《聖經》裏的先知們,有的警告人說:末日快到了;有的警告人說:天國近了,叫人預備。“山雨欲來風滿樓”,中產階級已岌岌可危了,今後到來的世界從社會全體看來,是天國或是末日,學者之間因了各人的見解,原不一其說。但無論是好是壞,要來的終究要來,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先有所預備。預備的第一步,就是對於自己所處的地位與時代的覺醒。

中學生諸君啊,記著:我們的地位是中產階級而時代是一九三零年!

新年之始,老烏鴉似地向諸君嘮嘮叨叨說了這一大串殺風景的話,抱歉之至!最後當作道歉,讓我再來真誠地向諸君祝福吧:

中學生諸君,新年恭喜!受教育與受教材

自從我在《中學生》創刊號上寫了那篇《你須知道自己》以後,就接到了不少的青年的來信。有的自陳家庭苦況,有的問我中學畢業後的方針,有的痛訴所入學校的不良,問題非常繁多,欲一一答複,代謀解決,究不可能。沒法,隻好就諸信中尋出一個比較共同的問題,來寫些個人的意見當作總答。

我在創刊號那篇文字裏,曾勸中學生諸君破除徒以讀書為榮的“士”的封建觀念,養成實力。這次所接到的來信中,差不多都提及到這實力養成的問題。關於這,我實感到有答複的責任。至於答複得好與不好,且不去管他。先試就實力二字加以限製。我的談話的對手是中學生,所謂實力,當然不是什麼財力,權力,武力,也並不是學士或博士的專門學力,乃是普通一般的身心上的能力。例如健康力,想象力,判斷力,記憶力,思考力,忍耐力,鑒賞力,道德力,讀書力、發表力、社交力等就是。

這種能力,雖是很空洞,很抽象,卻是人生一切事業的基礎。猶如數學公式中的X,諸君學過數學,當然知道X的性質。X本身並無一定價值,卻是一切價值的總攝,隻要那公式是對的,無論用什麼數目代入X中去都會對。上麵的各身心能力,本身原不能換飯吃,成學者,或有功於革命,但如果沒有這諸能力,究竟吃不成什麼飯,成不了什麼學者,或有什麼貢獻於任何革命事業的。

這身心諸能力,原也可從自然環境或職業部分地獲得,例如濱海的住民常善泅泳,當兵的自會富於忍耐力。但人為的有組織的養成機關,不得不推學校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能力給與的設計。學校就是為施行這設計的而特造的人為的環境。

專門以上的學校為欲使學生直接應世,傾向常偏重於專門的知識技術的傳授。專門以下的學校所傳授的,不是可以直接應世的知識技術,其任務寧偏重於身心諸能力的養成,愈是低級的學校愈如此。所謂課程也者,無非施行教育作用的一種材料而已。專門以上的課程收得了也許就可應世,就可換飯吃,至於專門以下的學校課程,收得了仍是不能應世,換不來飯吃的。不信,讓我舉例來說:諸君花了不少的學費,費了不少的光陰,好容易了解了幾何中西摩鬆線的定理或代數中的二項式,記得了蒲公英、鯨魚的屬類與性狀,假如初中畢業時成績第一。但試問這西摩鬆線的定理和二項式的解答和關於蒲公英、鯨魚的知識,寫出來零折地賣給誰去?怕連一個大錢也不值吧。又假定諸君每日清晨在早操班上“一二三四”地操,一日都不缺課,操得非常純熟,教師獎譽,體育成績優等。試問這“一二三四”的舉動,他日應起世來,能夠和賣拳頭的江湖朋友一樣收得若幹銅子嗎?以上不過隨舉數例,其實諸君所學習著的各科無不皆然。

諸君讀到這裏也許又要感到幻滅了,且慢且慢,西摩鬆線二項式和蒲公英鯨魚的知識,雖不能賣錢,但因此而表現的推理力記憶力等等是終身有用的。又,幸而能升學進而求更高深的科學,這些知識當作基礎也是有用的。“一二三四”操得好,雖不能變銅子,但由此鍛就的好體格,和敏捷、忍耐、有規則等的品性,是將來幹任何職業都必要的。“功德不虛”,諸君用幾分功,究竟有幾分益處在,斷不至於落空。

由此可知,中等學校教育的課程,隻是一種施行教育的材料,從諸君方麵說,是借了這些材料去收得發展身心能力的。諸君在中學校裏,目的應是受教育,不應是受教材。重視書冊,求教師多發講義,囫圇吞棗似地但知受教材,不知受教育,究是“買櫝還珠”的愚笨辦法。諸君讀了我上麵的話,如果以為是對的,那麼希望諸君注意二事。

第一,要自覺地從各科目攝取身心上的諸能力。我上麵所說的話,原隻是普通教育上的老生常談,並非什麼新說,照理,教師們都該知道了的。他們應該注意到此,應該利用了教材替諸君養成實力,不應留聲機器似地,徒把教本上的事項來一頁一頁地切賣給諸君。但現在的學校實在太亂雜了,一年之中可換三四個校長,前學期姓張的先生來教諸君的地理,後來歸姓胡的教,這學期又換了姓王的。在這樣雜亂無序的情形之下,說不定諸君的教師之中沒有不勝任的分子。又,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事,教師雖施著正當的教育,學生如果無接受的熱心,也不會有好結果,故諸君須有養成身心諸能力的自覺才好。一個代數方程式,同級的人都能解,你如果解不出,這事本身關係原不大。但在一方麵說,就是你的記憶力或思考力不及人,不到水平線,這卻是大事。冬天早操屢次趕不上,這事本身原不算得什麼有礙,但由此而顯現著的你的這惰性,如果不改革,卻是足為你終身之累的,無論你將來幹什麼。

第二,對各科目要普遍地學習。近來中學生之間,常用因淡薄的實用觀念或個人的解好,把學習的科目偏重或鄙棄的事。有的想初中畢業後去考郵局電報局,就專用功英語,有的想成文人,就終日讀小說。無論哪一校,數學都被認為最幹燥無味,大家對了都要皺眉的科目。體育科,則除了幾個選手人員外,差不多無人過問,認為可有可無。圖畫、音樂等科,也被認為無足重輕的東西。這種傾向由能力養成上看來,真是大大的錯誤。因了學科的性質,有的須多用些功,有的可少用些功,原是合理的。又,現製中學的高中已行分科製,學生為了將來所認定的方向,學習要偏重些某方麵,也是對的。我所指摘的隻是普通一般的中學生的對於學科的偏向,尤其是對於初中部的學生。你想畢業後去考郵局或電報局並不是壞事,但除了英語的知識以外,多帶些知識趣味去,就是說,在記憶力忍耐力等以外,多養成些別的能力去,不更好嗎?你想成文人也好,但多方麵的能力修養,將來不會使你的文人資格更完滿嗎?

中學原隻是普通教育,其中的學科都是些人類文化的大略的綱目,換言之,隻是一個常識,在綜合地養成身心的能力上看來,不消說是好材料。次之,在有升學希望的人,當作預備知識也自有其意義。至於要想單獨地拿了一種去換職業,究竟是毫無把握的。將來情形變更也許不能這樣斷言,至少在現製度是如此。任你怎樣地去偏重,結果所偏重的依然無用,而在別的方麵卻失去了能力養成的普遍的機會,隻是自己的損失而已。

一家商店,常有一種東西是值得買,而其餘是不值得買的。例如杭州西湖上的菜館裏,醋溜魚是好的,而掛爐烤鴨就不好,雖然門口也掛著“掛爐烤鴨”的牌子,我們如果要吃醋溜魚,就到杭州西湖邊上去,如果要吃烤鴨,那麼上北京菜館去,不然就會找錯了門路。學校猶如商店,在中學校裏所可吸收的是普通的身心能力,不是可以直接應世的教材。如果要買應世實用的教材,那麼將來進專門大學去,或是現在就進甲種實業去,急於考郵局電報局的,還是進英文夜校去。

中學校的性質如此,是借了教材給與能力的。諸君在中學校裏,試自己問問:“我在這裏受教育呢?還是在這裏受教材?”怎樣對付教訓

暑假已完,新學年就此開始,諸君將出家門,即有親愛的父母向諸君作種種叮囑,“保重身體”咧,“愛惜金錢”咧,“勿管閑事”咧,“努力用功”咧,……這麼一大套。才進校門,在開學式中又有校長訓話,教師訓話,來賓訓話,又是“革命勿忘讀書,讀書勿忘革命”咧,“打倒帝國主義”咧,“以學救國”咧,“陶冶品性”咧,“鍛煉身體”咧,“謹守校規”咧……那麼一大套。

不管諸君要聽不要聽,總之現在是諸君整段地要受教訓的時期,各種各樣的教訓由父母師長各方麵襲來,要求諸君承受遵守。諸君如果把這種教訓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隨聽隨忘,那也就罷了,倘若想切實奉行,就有許多問題可以發生。我原不敢說諸君之中沒有馬馬虎虎把父母師長的教訓視如馬耳東風的人,卻信這種人極其少數,大多數的中學生諸君都是誠篤要好的青年,對於父母師長的教訓,隻要力所能及,都想服膺實行的。對於這等好青年,我敢來貢獻些關於教訓的意見。

第一須辨別教訓的真偽。

教訓會有偽的嗎?盡有盡有!有一篇短篇小說(忘其作者與篇名)中,寫著下麵這樣的故事:

甲乙兩個工場主同時在其工場中提倡節儉;A是甲工場的工人,B是乙工場的工人。

A聽了甲工場主的節儉談,很是信服,切實奉行。最初戒除煙酒,妻病了也不給她多方治療,結果成了鰥夫。為節儉計,不但不續娶,且把住房也退掉,獨自住在小客棧裏。後來覺得日食三餐太浪費,乃改為二餐,最後且減到一餐。物價雖日趨騰貴,他卻仍能應付,而且還能把收入的一部分去儲蓄在工場裏。也曾屢次以物價騰貴的理由去向主人要求加薪,主人總不答允。主人的理由是:他費用有限,現有工資已盡夠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