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立自營;
二、從事家業;
三、入工商界習業;
四、入公私機關作月薪生活。
一、獨立自營如果能夠,這是最所希望的,農業也好,商店也好,工業也好,隨自己性之所近,於可能範圍內以小資本擇一經營之。如嫌無專門知識,不妨先作短時間的見習,然後從事。想從事園藝者可先入農場,想從事化學小工藝者可先入化學工廠(此種見習並不以月薪為目的,機會自可較易謀得)。無論國內國外,大實業家大都是由小資本經營發跡的,獨往獨來地經營一種事業,生殺予奪,權都在我,較之寄人籬下的官吏及事務員,真不知要好若幹倍了。
二、從事家業現在已不是職業世襲的時代,農之子原不必一定為農,工之子原不必一定為工,商之子原不必一定為商,並且時代變遷得很快,祖先傳來的家業也許已有不能再維持的。但如果別無職業可就,而家業尚可繼續的時候,那麼從事家業也未始不是一策。因為是家業的緣故,體質上天然有著遺傳的便利,業務上的知識也無須外求,一切工具設備又都是現成的,盡可幫同父兄繼續幹去。一麵再以修得的常識為基礎,廣求與家業有關的知識,加以改進。如果是農業家,那麼去設法圖農事的改良,如果是商家,那麼去謀銷路的擴張。可做的事正多,好好做去,希望很是無窮的。
三、入工商界習業入工商界習業就是俗語的所謂“學生意”。普通的所謂職業,大都須從“學生意”入門,因為職業上所需要的是熟悉該項職業一切事情的人——即所謂內行人,欲投身於某職業的,當然須從學習入手。入工商界習業須有人介紹與擔保,不及前二項的自由,在學習的時候,普通還須受徒弟待遇,但國內真正的工人與商人卻都由此產生。普通一店或一廠的領袖人物,最初就是學徒,他們熟悉了該項情形,中途獨立自營,自立基業的也很多。
四、入公私機關作月薪生活這是近代知識分子最普遍的出路,自學校教師、公司銀行的職員、工廠的技師,以至官廳的政務人員,都屬這一類。到這條路去的人不必自出資本,不必經過學徒生活,但大多數卻須有較專門的知識技能。中學畢業生除小學教師外,非有人援引,未必就跑得進。即能勉強挨身進去,也隻是書記等類的下級職員而已。
以上四項為一般人可走的職業的方向。“獨立自營”與“從事家業”二項,是各走各路,不必你搶我奪,無所謂就職難的。普通的所謂就職難,實在“入工商界習業”與“入公私機關作月薪生活”二項,尤其是“入公私機關作月薪生活”一項。因為入工商界習業,尚是作學徒,收容雖有定額,最初地位較低,競爭不烈,方麵也廣,隻要投身者肯屈就,大概尚不難安排;至於公私機關則為數有限,職員的名額、薪水的總數又有一定,競爭自然利害了。
諸君出校門後投身職業,該向哪一條路跑,原不能一概論定,一條路有一條路的難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誌願,斷難代為抉擇。不但別人難以代為抉擇,恐諸君自己也無法抉擇。在現在的情勢之下,一切須看條件:要獨立自營,至少家裏須有小資本;要從事家業,至少家裏先要有老業;要入工商界學業,至少在工商界要有能介紹的親友;要入機關領月薪,也至少要有人援引;此外各門還要有能相適應的特種品性(好品性或壞品性)。不過就大體說,諸君為生活計,總須走一條路,而且事實也非逼迫諸君去走一條路不可。現世尚談不到機會平等,隻好各人走各人的路,“君乘車,我戴笠”,“君擔簦,我跨馬”,有的乘車,有的戴笠,有的擔簦,有的跨馬,從前有此不平,現在仍有此不平,無法諱言。
在現今什麼都隻好碰去看,尤其是職業。今日在職業界吃飯的人,其職業大概都是碰來的。他們有的在某公司辦事,有的在某工廠中為事務員,有的在某衙門裏作官吏,有的在某處辦農場,但我相信他們當初並不曾有此預期,隻是因了偶然的機會,經過幾次轉變,達到現在的地位而已。
但諸君不可誤解,把“碰”解作不勞而獲的幸運。要碰,先須有碰的資格,沒有資格,即有偶然的機會在你眼前,你也無法將它捉住,至少在無權無勢要靠能力換飯吃的大眾是如此。某商店須用一個管銀錢的店員,你如果沒有金錢信用的人,就無資格去碰了;某機關要請一個書記,你如果是文理不通字跡潦草的,就無資格去碰了;某公司要找一個能擔任煩劇事務的職員,你如果是身體怯弱的,就無資格去碰了。身體,品性,知識,都是碰的條件。中學校教育原不是教授職業技能的,但在身體的鍛煉、品性的陶冶、知識的修養(這原是普通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可惜現在的學校卻不一定能夠做到)各點上看來,卻不能說與職業無關。諸君對於校課如果曾作了正式的學習,不曾馬馬虎虎地經過,那麼即對於以後就職業說,也可以說不曾白花了學費的了。
諸君出校門以後,就利用了在校中鍛煉好了的身體,陶冶過的品性,修養來的知識去碰吧。一麵還須把身體、品性、知識繼續鍛煉陶冶修養,以期不失未來的新機會。萬一不湊巧一時碰不到職業,請平心反省,是否自己沒有碰的資格?倘若自己覺到資格不夠,就應該努力補修。如果自問資格無缺,所以碰不到職業完全由於沒有機會,也隻有再去碰而已。實情如此,有什麼別的話可說呢!恭祝快樂
新年在中年以上的人是易起感傷的,從來文人在新年所作的詩詞如《元旦書懷》《新年雜感》之類,都不免帶有“時不我與”“歲月如流”的愁情。小孩逢新年最快樂,巴不得新年快到,在小孩新年是成長的裏程,他們的歡迎新年,實由於無意識的成長的欲望,並非隻為了新年可以著新衣吃糖果。
在快到二十歲的中學生諸君,對於新年的感想是怎樣?用折中的說法來講,當然是愁情與快樂兼而有之的了。可樂的是不久中學校就要畢業,不久就可升級,不久就可把某學科修畢……可愁的是:年齡一年增大一年,自己的出路問題一年急迫一年,家庭對於自己負擔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如果我的推想不錯,諸君當這新年,除了幾個有特別情形的以外,正在樂與愁交織的情緒之中了。國難正亟,內戰又將難免,加以農村破產,百業凋零,全民族奄奄待斃。諸君在此環境之下,愁多於樂,是當然的事。不,諸君之中的大多數,也許隻感到愁不感到樂,也未可知!
但愁思是無益於事而且可以害事的,快樂才是青年可歡迎的氣象,至少須於愁思以外還有快樂。國家社會現象糟到如此,自有責任者在,無論任何巧辯的人,也決不能諉過於未滿二十歲的中學生諸君身上。諸君對於國家社會的糟象,該憤恨,該留意,該預籌挽救的方法,卻萬不可一味地愁。對於自己的將來,該預備,該奮鬥,也萬不可一味地愁。
世界日日在變,變好變壞,既不一其說,也不得而知。諸君是要在未來的世界生活的,不可不早事預備。未來的世界是個怎麼樣子,生活上需要何種本領,原不敢預言,但有幾件根本的資格,如壯健的體力,團體的合群力,明確的思考力,刻苦的忍耐力,敏捷的應對力,豐富的想象力,……是無論任何職業任何世界都必要的。不論你去做工、行商、或做官都用得著。不論一九三六年世界大戰不大戰,國內目前內戰不內戰,都用得著。
當此新年,“恭祝快樂!”諸君須快樂,才能鍛煉自己,預備將來。無謂的愁思,是足損諸君的元氣,為諸君之害的。談吃
說起新年的行事,第一件在我腦中浮起的是吃。回憶幼時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過年,等到過年將屆,就樂不可支。因為過年的時候,有種種樂趣,第一是吃的東西多。
中國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辦吃場,女主人即入廚羅酒漿,客人則坐在客堂裏口磕瓜子,耳聽碗盞刀俎的聲響,等候吃飯。吃完了飯,大事已畢。客人拔起步來說“叨擾”,主人說“沒有什麼好待你”,有的還要苦留:“吃了點心去”,“吃了夜飯去”。
遇到婚喪,慶吊隻是虛文,果腹倒是實在。排場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飯,午飯,點心,夜飯,夜點心,吃了一頓又一頓,吃得來不亦樂乎,真是酒可為池,肉可成林。
過年了,輪流吃年飯,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來拜去,講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會要吃,相別要吃。隻要取得出名詞,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別有什麼。
小孩子於三頓飯以外,每日好幾次地向母親討銅板,買食吃。普通學生最大的消費,不是學費,不是書籍費,乃是吃的用途。成人對於父母的孝敬,重要的就是奉甘旨。中饋自古占著女子教育上的主要部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沾酒,市脯”,“割不正”,聖人不吃。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賢人就可以出妻。家裏的老婆如果弄得出好菜,就可以驕人。古來許多名士至於費盡苦心,別出心裁,考案出好幾部特別的食譜來。
不但活著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隻要香花就滿足了,而中國的鬼,仍依舊非吃不可。死後的飯碗,也和活時的同樣重要,或者還更重要。普通人為了死後的所謂“血食”,不辭廣蓄姬妥,預置良田。道學家為了死後的冷豬肉,不辭假仁假義,拘束一世。朱竹坨寧不吃冷豬肉,不肯從其詩集中刪去《風懷二百韻》的豔詩,至今猶傳為難得的美談,足見冷豬肉犧牲不掉的人之多了。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連沒嘴巴的山川也要吃,天地也要吃。有的但吃豬頭,有的要吃全豬,有的是專吃羊的,有的是專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古典中大都詳有規定,一查就可知道。較之於他民族的對神隻作禮拜,他民族的神,遠是唯心,中國的神,遠是唯物,似乎都是主張馬克思學說的。
梅村的詩道:“十家三酒店”,街市裏最多的是食物鋪。俗語說,“開門七件事”,家庭中最麻煩的不是教育或是什麼,乃是料理食物。學校裏最難處置的不是程度如何提高,教授如何改進,乃是飯廳風潮。
俗語說得好,隻有“兩腳的爺娘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中國人吃的範圍之廣,真可使他國人為之吃驚。中國人於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還吃著他國人所不吃的珍饈:吃西瓜的實,吃鯊魚的鰭,吃燕子的窠,吃狗,吃烏龜,吃蛇,吃狸貓,吃癩蝦蟆,吃癩頭龜,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從人身上取得的東西。如果能夠,怕連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來嚐嚐哩。
至於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烤,有燉,有蒸,有鹵,有炸,有燴,有熏,有醉,有炙,有溜,有炒,有拌,真真一言難盡。古來盡有許多做菜的名廚司,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樣煊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們之中有的並升到高位,老老實實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國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末這並不是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眾,軍隊之多,戰爭之頻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國的肴菜,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說,中國人有三把刀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廚刀。
不見到喜慶人家掛著的福祿壽三星圖嗎?福祿壽是中國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畫上的排列是祿居中央,右是福,壽居左。祿也者,拆穿了說,就是吃的東西。老子也曾說過:“虛其心實其腹”,“聖人為腹不為目”。吃最要緊,其他可以不問。“嫖賭吃著”之中,普通人皆認吃最實惠。所謂“著威風,吃受用,賭對衝,嫖全空”,什麼都假,隻有吃在肚裏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於國人所用的言語上證之。在中國,吃字的意義特別複雜,什麼都會帶了“吃”字來說。被人欺負曰“吃虧”,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鵝肉”,訴訟曰“吃官司”,中槍彈曰“吃衛生丸”,此外還有什麼“吃生活”,“吃排頭”等等。相見的寒暄,他民族說“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國人則說“吃了早飯沒有?”“吃了中飯沒有?”“吃了夜飯沒有?”對於職業,普通也用吃字來表示,營什麼職業就叫做吃什麼飯。“吃賭飯”,“吃堂子飯”,“吃洋行飯”,“吃教書飯”,諸如此類,不必說了。甚至對於應以信仰為本的宗教者,應以保衛國家為職誌的軍士,也都加吃字於上。在中國,教徒不稱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穌教的”,從軍的不稱軍人,叫做“吃糧的”,最近還增加了什麼“吃黨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