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一種有效的生理宣泄方法。人在內心感到委屈或精神受到重大刺激的情況下,往往會哭泣流淚。該哭不哭,一味地忍,悶在心裏時間久了,心中的壓抑就會越積越重,精神負擔也就越來越大,進而出現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導致失眠,影響食欲,出現悲觀厭世甚至輕生的念頭,反應性抑鬱症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哭泣性宣泄:是通過流淚來宣泄積鬱於內心的精神創傷。研究表明,哭可緩解40%的精神壓力。悲傷時痛哭流淚,可把人體內導致情緒抑鬱而出現的有害化學物質加以清洗,因而哭泣流淚能把令人不愉快的情緒一掃而光,從而消除心理上的壓力。
測試發現,正常人的淚水是鹹的,糖尿病人的淚水是甜的。悲傷時流出的眼淚,含有更多的荷爾蒙等,人們遇到悲傷的事情時,如果能放聲痛哭一場,流淚後的心情往往會好受許多,這是由於悲傷引起的毒素,通過眼淚已得到排泄之故。
哭,會使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泄,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悲痛之極,痛哭一場,就會覺得好過一些;受了委屈之後,總想找親朋好友傾訴一番,傾訴時難免流淚甚至哭泣,但哭過之後便覺得心裏舒服一些。哭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在發泄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而哭時,會隨著眼淚排出一些化學物質,而正是這些物質能引起血壓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過快,把這些物質通過眼淚排泄出去,對身體是有利的。因此,有的心理學家主張,該哭你就哭吧!“強忍著你的眼淚等於自殺”。
心理專家指出:不用刻意逼自己哭泣,因為哭泣是心靈真正放鬆時的狀態,隻要真正拋棄“哭泣是軟弱的”陳腐觀念,解開心靈的枷鎖,我們才能放聲痛哭一場!但哭泣要注意時間、場合和方式,有時可以號啕大哭,有時隻能偷偷流淚。據臨床觀察表明,許多神經衰弱、抑鬱症和消化道潰瘍患者,大多性格內向,悲而不哭,不能宣泄自己的情緒。
不會哭泣的人有必要學會一種“哭泣的技巧”。為此,專家指出:當你確信不會有電話或訪客幹擾時,舒服地坐下,將你的手放在胸前頸骨上方,呼吸隻到手放的地方,別更深,開始出聲急促地吸吐氣,同時發出像嬰兒一樣的哭泣聲,仔細聽,感受其間的悲傷,允許自己低泣,回想傷心的往事,發出與之相配合的傷心的聲音。你若感到太陽穴隱隱作痛就可做此練習,因為那是你抑製哭泣的信息,你累積了過多壓力,才眼花頭痛。你應挪出時間做一下哭泣運動。
據人口壽命的統計數字表明,女性的壽命比男性平均高出5~10歲。經過專家研究得出結論:這與女性善於哭有關。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壞情緒積聚過多並無法排解,適當地哭泣就可幫助你快速減少壞情緒,使你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舒暢。
成長過程變化多,
學會求助得解脫。
過分壓抑心情差,
眼中有淚應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