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宋,戰國時宋國人。尹文,戰國時齊國人。他們為宋尹學派代表人物。提倡“見侮不辱”,製止民間私鬥;號召“禁攻寢兵”,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別宥《莊子·天下》:宋,尹文“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名之曰心之行,以合歡,以調海內”。成玄英疏“宥,區域也。”指去除隔蔽。章氏則釋“宥”為“寬”,意為分別界限,寬恕過失(見《莊子解故》)。
(21)“而”的借字。以上兩句意為,對萬事萬物要承認它的界限,寬恕它的過失,用這種方法使彼此接近而皆大歡喜,以調和世界上各種紛爭。
(22)柏拉圖(前427~前347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著有《理想國》。
認為社會由貴族、武士、平民三個階層組成,每一階層均有相應的道德準則。辨三階,辨明社會上三個等級的功能和職責。
(23)懲貴族主義,接受貴族主義失敗的教訓。懲,懲戒。《玉篇·心部》“懲,戒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改革前失曰懲也。”
(24)鄭國亂,公元前四六四年鄭聲公死後,鄭國因貴族爭權而長期大亂。
(25)列子,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主張生死都是由命決定,死不足憂,生不足歡。分命,指命運。
(26)斯多葛,希臘晚期哲學流派之一,由芝諾(約前3世紀初)創立,信奉宿命論,提倡禁欲主義。
(27)自裁論,自殺論。
倍根性貪墨(28),為法官,以賄敗(29)。以是深觀,得其精和,故能光大冥而倡利己(30)。路索穿窬脫縱(31),百物無所約製,以是深觀,得其精和,故能光大冥而極自由。莊周曰,封侯與治者,其方同也,惟其材性也(32)。
(28)倍根,即弗蘭西斯·培根(1562~1626年),英國經驗論哲學家。貪墨,貪財好賄。《左傳·昭公十四年》“貪以敗官為墨。”注“墨,不之稱。”
(29)以賄敗,培根任英國國家大法官時,曾因受賄被英國下議院禁止參加政治活動,被迫辭去國家公職。
(30)光大冥,揭露黑暗。大冥,指黑暗。倡利己,宣揚利己是人的本性。
(31)路索,即盧梭(1712~1778年),法家資產階級思想家。著有《社會契約論》,主張主權在民。穿窬,掘壁洞、爬牆頭,指行竊。窬,通。脫縱,即縱脫。《莊子·天下》:“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這裏指盧梭年青時因貧困而偷竊過東西。
(32)莊周曰,見《莊子·逍遙遊》“宋人有善為不龜手(防凍裂)之藥者,世世以(漂絲絮)為事。”後有人將藥方買下,獻給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以上幾句意為,得到封侯和漂絲,所使用的藥方是相同的,這種不同的結果是由於人才性的差異造成的。
夫地齊限於不通之世,一術足以量其國民(33)。九隅既達(34),民得以遊觀會同(35),斯地齊微矣。材性者,率特異不過一、二人,其神智苟上窺青天,違其時則輿人不宜(36)。故古者有三因,而今之為術者,多觀省社會,因其政俗,而明一指(37)。
(33)(aù估),摩平。量,估量。這裏意為,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從地齊一種因素就足以了解一國之情況。
(34)隅,邊遠的地區。九隅,指世界各地。
(35)會同,古代諸侯以事朝見帝王曰會,眾見曰同。此指相會、聚會。
(36)輿人,眾人。不宜,不讚同。
(37)指,通“旨”。一指,指政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