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李光地(1642~1718年),清代經學家。字晉卿,號厚庵、榕村,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康熙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一生恪守宋學,以闡發義理為己任。主持編纂《周易折中》及《性理精義》,並著《周易通論》《、周易觀象》等。參見《別錄》第六十二《許二魏湯李》。湯斌(1627~1687年),清初大臣、學者。字孔伯,河南睢州(今睢縣)人。順治進士,曾從孫奇峰學。任江蘇巡撫時禁止民間書坊刻印小說,令諸州縣立社學,講《孝經》等儒家典籍,治程朱理學,提倡“身體力行”。康熙帝指出他並“不能踐其書中之言”。有《洛學篇》《、睢州誌》等。參見《別錄》第六十二《許二魏湯李》。張廷玉(1672~1755年),清初大臣,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時設軍機處,規製均出其手。著有《傳經堂集》。
(11)袁宏(328~376年),晉代文學家。字彥伯,陽夏(治所在河南太康)人。撰集《後漢紀》三十卷,與範曄《後漢書》並傳。《晉書》入《文苑傳》。荀彧(163~212年),三國魏大臣。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初依附袁紹,繼歸曹操,為司馬。建議迎漢獻帝都許,使曹操取得有利的政治形勢。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飲藥自盡。
(12)風概,節操。《宋書·蔡興宗傳》“興宗幼立風概,家行尤謹。”
(13)大儒臚傳,小儒壓,大儒隻是傳達聖上的旨意,小儒則閉口不言。臚傳,傳語。《莊子·外物》“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若何?’”成玄英疏:“從上傳句告下曰臚,臚,傳也。”(huì),頷下須。
定宇歿,漢學數公,皆擁樹東原為大師。其識度深淺,誠人人殊異。若東原者,觀其遺書,規摹閎遠,執誌故可知。當是時,知中夏黯不可為(14),為之無魚子蟣虱之勢足以藉手(15);士皆思偷祿仕久矣(16),則懼夫諧媚為疏附,竊仁義於侯之門者。故教之漢學,絕其恢譎異謀,使廢則中權(17),出則朝隱(18)。如是足也!借使中用如魏源,能反其所述《聖武記》以為一書(19),才士悉然,東原方承流奔命不給,何至槁項自縶,縛漢學之拙哉(20)?
(14)黯(yuè月—),黑暗。
(15)魚子蟣虱之勢,比喻微小的勢力。藉手,借助。
(16)偷(—kài愾),貪慕。貪。
(17)中權,合乎權變之道。《論語·微子》“身中清,廢中權。”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清,純潔也。遭亂世自廢棄以免患,合於權也。”
(18)朝隱,雖任官職,卻不爭名逐利,與隱居無異。《法言·淵蹇》:“或問:柳下惠非朝隱者與?”
(19)《聖武記》,十四卷,清魏源著。書成於一八四二年(道光22年)八月,後經多次修訂。書中記述清王朝自開國至道光年間重大軍事活動,頌揚盛世武功,其意在推求盛衰之理,籌劃海防之策及練兵籌餉之道。反映了鴉片戰爭時期經世一派人物的思想。
(20)縛漢學之拙哉,以上幾句意為,假使每個士人都能像魏源那樣受到重用,完成《聖武記》這樣的著作,戴震奔走應命惟恐不及,哪還會槁麵自束,用漢學來束縛人們呢?
或曰:弁冕之製,紳舄之度(21),今世為最微;而諸儒流沫討論(22),以存其概略,是亦當務之用也。任幼植著《弁服釋例》(23)。幼植之學,出自東原。張皋文著《儀禮圖》(24)。皋文學出金輔之(25),輔之與東原亦最相善。
(21)弁冕,古代男子冠名。紳舄(—xì),紳帶和鞋。
(22)流沫,流口水。
(23)任幼植,即任大椿。參見《清儒》第十二注(78)。
(24)張皋文,即張惠言。參見《清儒》第十二注(162)。
(25)金輔之,即金榜。參見《清儒》第十二注(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