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運工作屢屢挫折的情況下,劉誌丹等從實踐中逐步悟出:“利用軍閥是暫時的,無產階級應該也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條件,搞革命的武裝。”後來他曾沉痛地總結說,陝甘地區先後舉行過大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事運動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革命根據地”。9月,劉誌丹將分散活動於合水、慶陽山區的趙連璧、楊培盛、賈生財的三支民間武裝,集合於太白倒水灣進行整編,建立起陝甘邊地區中共組織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南梁遊擊隊。劉誌丹任總指揮,馬錫五任軍需。

這支部隊建立後,劉誌丹總結以往開展兵運工作的經驗教訓,堅持以南梁為中心,依托橋山山脈開展遊擊活動,開辟南梁遊擊區;重視對部隊幹部、戰士的教育工作;組織小股部隊到南梁周圍打土豪、分糧食,解決部隊給養,減輕群眾負擔。南梁遊擊隊首戰二將川,旗開得勝,消滅張廷芝一個騎兵連。接著又擊潰了合水民團的進攻。一時遊擊隊名聲大振,敵人惶恐不安,人民揚眉吐氣,革命鬥爭形勢迅速發展。當地群眾高興地唱道:“正月裏來是新年,陝北出了個劉誌丹,劉誌丹來真勇敢,他帶上隊伍上橫山,一心要共產。”

劉誌丹在艱苦卓絕的兵運工作中,麵對千變萬化的複雜形勢,出生入死,表現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膽略,一向被當作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他雖屢經挫折卻從不氣餒,並善於從實踐鬥爭中不斷總結經驗,終於探索出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道路,但這條道路並不平坦。

@@創建正規紅軍 開辟照金蘇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9月22日,中共中央號召組織群眾性的反帝運動,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此時,全國出現了新的革命形勢。10月下旬,閻紅彥、楊重遠等率領的陝北遊擊支隊輾轉來到甘肅合水林錦廟同劉誌丹領導的南梁遊擊隊勝利會合。兩支部隊會合後,建立了中共隊委會,謝子長任書記,劉誌丹等任委員。是年冬,部隊轉移到合水縣月明塬柴橋子。根據當時全國抗日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1931年冬,兩支部隊在柴橋子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下轄兩個支隊,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兼第2支隊隊長。

1932年2月6日,根據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三嘉塬整訓過程中,主要領導人在如何整頓部隊,在何處開辟蘇區等問題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發生了1支隊繳2支隊槍,並打死打傷幹部、戰士的事件。對這一事件,中共中央在1986年曾作出結論。認為,隊伍成分不純,作風、紀律不好,按照黨的建軍原則進行整頓是必要的。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采取一部分人繳一部分人槍的辦法,甚至還打死了人,不論是誰的決定,都是不對的,更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好在這支隊伍中許多同誌以大局為重,始終堅持革命,為西北革命和紅軍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劉誌丹同誌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2日,西北反帝同盟軍在三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遊擊隊設立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遊擊隊建立後,劉誌丹到西安向省委彙報工作。

4月中旬,劉誌丹返回陝甘邊。21日,參與指揮陝甘遊擊隊攻占栒邑城,殲敵300餘人。24日,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杜衡在栒邑宣布撤銷遊擊隊總指揮部,將部隊改編為第3、5兩個支隊,劉誌丹、閻紅彥分任3、5支隊長。下旬,劉誌丹率部在永壽、乾縣一帶活動。4月底,又率部襲擊永壽縣常寧鎮與禮泉南坊、叱幹民團,繳槍50餘支。

5月10日,陝甘遊擊隊3、5支隊集結於栒邑清水塬。為統一指揮,中共陝西省委決定重建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劉誌丹任總指揮。這時,敵人部署重兵數旅“進剿”陝甘遊擊隊,省委指示遊擊隊立即北上。劉誌丹主持召開隊委會議,分析了敵情,認為分駐中部(今黃陵縣)、宜君、洛川之敵86師256旅511團戰鬥力弱,且距榆林、西安均遠,增援不易;這一帶又係山區,遊擊隊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利於作戰;於是決定向該地區行動。5月15日夜,劉誌丹指揮遊擊隊奔襲栒邑馬欄鎮,一舉殲滅國民黨85師511團兩個連及一個營部和民團一部,繳槍200餘支。17日,一天之內又連殲楊家店子守軍511團兩個連及焦家坪、五裏鎮兩地民團共500餘人,繳槍400餘支。戰鬥結束後,遊擊隊在五裏鎮一帶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糧食,擴大紅軍,隊伍迅速發展至1500餘人。20日,繼續向敵進攻,殲滅了白水縣及中部縣民團百餘人。隨後,部隊在宜川英旺鎮殲國民黨軍86師1個營,繳槍300餘支,彈藥兩萬餘發。至此,國民黨軍86師轉入守勢,中、宜、洛反動民團不敢輕舉妄動。在此次反“進剿”中,劉誌丹和他領導的遊擊隊,依靠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運用遊擊戰術,半月之內,挺進數百裏,經過5個縣,大小9戰,8次獲勝,並殲敵1400餘人,繳槍1200餘支,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進剿”。6月上旬,由於3支隊2大隊長高崗臨陣撤退,使陝甘遊擊隊在甘泉臨真鎮戰鬥中失利。劉誌丹遂率遊擊隊自鄜縣(今富縣)東移,在集義鎮消滅民團一部,進至韓城的上官莊,發動群眾,幫助地方黨組織建立了50餘人的赤衛隊。部隊原計劃在此開辟根據地,但因遭強敵襲擊,傷亡較大,被迫退至甘肅寧縣麻子掌,部隊思想混亂,在行動方向上發生了南下三原和北上陝北的爭執,相持不下。為此,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在寧縣麻子掌召開會議,統一了部隊行動方向,做出了以橋山山脈為依托,就地開展遊擊戰爭,伺機向南發展的決定。同時將3、5支隊改編為兩個步兵大隊和一個騎兵大隊,閻紅彥任陝甘遊擊隊總指揮,劉誌丹任2大隊大隊長兼政委。7月下旬,中共陝西省委派常委李艮到陝甘遊擊隊任政委。李艮到後,推行“左”傾錯誤,不顧敵人準備“進剿”遊擊隊的嚴重形勢和劉誌丹、閻紅彥等人的反對,在正寧南邑村連續召開幹部會議,空談創造新蘇區和紅26軍(此時,中央已同意陝西省委建立正規紅軍的意見,番號為紅26軍),批評劉誌丹、閻紅彥等所謂的“機會主義領導”,並限定20天內在正寧五頃塬完成分配土地和建立政權的任務。8月中旬,當遊擊隊反“進剿”時,李艮又命令部隊進攻王郎坡寨子,失利後又命死守五頃塬,導致王郎坡、五頃塬、三嘉塬三戰皆敗,部隊損失很大。劉誌丹同這種“左”傾錯誤進行了堅決鬥爭,並耐心進行說服。但這些人根本不聽,仍令進攻敵人設防堅固的城鎮,結果連打敗仗,使部隊遭受極大挫折,被迫退至栒邑馬欄附近。

8月底,省委複派謝子長為陝甘遊擊隊總指揮。9月上旬,國民黨隴東綏靖司令部兩個團從正寧、寧縣早勝等地自西向東,敵84師511團以同官(今銅川印台區、王益區)為中心由東向西,陝西警衛團和陝西省保安第一遊擊隊由邠縣、栒邑向北,富平、同官、耀縣民團向西,企圖將陝甘遊擊隊包圍在照金消滅。陝甘遊擊隊則由楊柳坪向後山撤退,誘敵深入。當敵人進入照金撲空後,陝甘遊擊隊又回頭在墳灘、柿坪等地殲滅民團一部,活捉黨謝芳、蔡子發等7名民團頭目,繳獲長短槍300餘支。照金戰鬥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士氣。不日,敵人又集結幾縣的兵力聯合反撲。為了避敵主力,部隊又撤離照金,北上保安。離照金時,劉誌丹將特務隊留下,交由兩當兵變失敗後回到照金地區進行革命活動的習仲勳領導,就地堅持遊擊,開辟根據地。

9月中旬,陝甘遊擊隊進攻保安失利,總指揮部決定分散活動,伺機殲敵。劉誌丹率70餘人到合水、慶陽一帶活動;楊森、黃子文帶領60餘人到三原武字區;楊重遠、閻紅彥帶騎兵隊到照金一帶活動;謝子長依靠群眾的掩護,帶領30餘人,在平正川、豹子川的山林裏,照看傷病員。經過各路部隊的努力,部隊籌得了一批糧款,取得了一些勝利,又恢複了戰鬥力。

12月上旬,各路遊擊隊在合水縣黑慕塬、塔兒塬地區會合,旋即南下淳化地區遊擊。此時,根據4月20日中央作出的《關於陝甘遊擊隊的工作及創造陝甘邊新蘇區的決議》,同意陝西省委創建正規紅軍的意見,規定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的決定精神,省委指示遊擊隊開往宜君整編。省委常委杜衡來到部隊,利用改編機會極力進行宗派活動,打擊領導幹部。同月20日,杜衡在宜君楊家店子召開黨、團員大會,宣布省委改編紅軍陝甘遊擊隊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的決定,杜衡任軍政委兼團政委。並對遊擊隊一年來的活動橫加指責,誣蔑劉誌丹、謝子長、閻紅彥、楊重遠等“有反革命陰謀”;攻擊他們的正確主張是“遊擊主義”、“梢山主義”、“土匪路線”、“逃跑主義”、“右傾機會主義”;並且蠻橫地撤銷了謝子長、劉誌丹等同誌的領導職務,欲將劉誌丹、謝子長、閻紅彥、楊重遠開除出部隊。由於謝子長、王世泰等廣大指戰員的強烈要求,才將劉誌丹、楊重遠留在部隊。令謝子長、閻紅彥去上海臨時中央“受訓”。22日,紅2團召開軍人大會,推選王世泰為紅2團團長。24日,杜衡在宜君轉角鎮(今屬旬邑)召開軍人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正式改編為紅軍第26軍第2團,並舉行授旗儀式。王世泰任團長,鄭毅任參謀長,劉誌丹任政治處長。為了便於控製部隊,杜衡在改編中規定幹部必須從班長和戰士中選舉產生,由政委任命,原遊擊隊排以上的幹部全部被剝奪了被選舉權。麵對這種無情打擊,劉誌丹表現出堅強的黨性修養。他心地坦蕩,顧全大局,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仍積極協助團長王世泰做好工作,幫助起草了《政治工作訓令》和紀律條例,並盡一切可能維護部隊的團結。遇到戰鬥,他精心擬定作戰計劃,並協助團長、參謀長指揮戰鬥。由於他工作出色,幹部戰士都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參謀長”。

由於杜衡一意孤行,一味蠻幹,紅26軍成立半年多時間幾乎被搞垮了。

紅26軍成立後,原決定開辟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因為照金位於栒邑、淳化、三原、耀縣、宜君五縣之邊,北連橋山,南接渭北平原,其間山嶽連綿,便於紅軍活動。同時,這裏曾是陝甘遊擊隊與渭北遊擊隊活動的老遊擊區,群眾基礎好,居民大多是外來災戶,有土地革命的迫切要求;當地雖有幾個民團,但人數不多,居住分散,其中廟灣民團夏玉山又和紅軍遊擊隊有統戰關係;加以習仲勳、李妙齋等率領的遊擊隊一直在此活動,有一定群眾基礎。紅2團建立不久,又成立了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甘邊革命委員會,黨政組織均已建立,隻要路線政策正確,在這裏是大有發展前途的。但杜衡堅持推行“左”傾錯誤,隻知鬥爭,不搞聯合,主張打倒一切。當時白軍有些軍官是共產黨員或進步分子,和紅軍幹部有秘密聯係,送槍支彈藥給紅軍,杜衡就罵紅軍幹部勾結軍閥。而且杜衡不顧劉誌丹等的反對,進攻與紅軍有統戰關係的廟灣夏玉山民團失利,結果使周圍民團聯合起來反對紅軍。後來為防止國民黨軍隊駐守香山寺,又燒了香山寺,惹得幾百僧人也成了革命的反對者。在此不利形勢下,杜衡將團參謀長鄭毅撤職,命令劉誌丹接任。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劉誌丹於1933年2月上旬,率紅2團北上正寧,在三嘉塬、湫頭一帶開展遊擊活動,並在湫頭石炭溝口設伏,全殲王郎坡寨子民團,擊斃團頭趙世坤。3月下旬,紅2團轉入外線作戰,攻克同官金鎖關,消滅民團30餘人。至此,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已經形成,麵積2000多平方公裏,建有照金、金盆、韓家山、芋園、香山、七界石、老爺嶺、桃渠河等區、鄉、村革命委員會,與渭北蘇區遙相呼應。6月17日,紅2團完成外線作戰任務,返回照金。中共陝甘邊特委和紅2團領導在北梁召開聯席會議,討論邊區工作和紅2團行動計劃。杜衡粗暴地否定了劉誌丹等人以橋山山脈中段為依托,發展和鞏固陝甘邊根據地的正確意見,強令紅2團南下創建渭(南)華(縣)藍(田)洛(南)根據地。22日,紅2團在三原二台子和渭北遊擊隊會合。渭北遊擊隊負責人再次提出同劉誌丹一致的意見,對紅2團南下表示異議,杜衡拒不接受意見,強令部隊盡快南渡渭河。23日拂曉,紅2團在三原長坳配合渭北遊擊隊襲擊了富平張德潤民團。戰後,杜衡離開部隊向省委彙報工作,政委交汪鋒代理。24日,劉誌丹、王世泰、汪鋒等率部從高陵渡過渭河。

6月25日,劉誌丹、王世泰、汪鋒等率部一日五戰,衝破國民黨陝西警備第3旅的圍追堵截,行軍百餘裏到達藍田流峪口。7月中旬,紅2團與警3旅及地方民團在藍田張家坪激戰竟日,傷亡慘重。劉誌丹遂同其他領導人商議,決定丟掉輜重,分路突圍,在秦嶺山中與敵周旋,找準時機,返回照金。劉誌丹、曹士榮率一路,汪鋒、楊琪率一路,王世泰、吳岱峰率一路,在秦嶺山中苦戰兩月,終因孤軍作戰,彈盡糧絕,造成了極為痛心的損失。

劉誌丹帶領10餘人衝出重圍,又被圍困在深山老林裏,靠采集野果充饑。時值盛夏多雨,加之敵人重賞通緝劉誌丹,經常派兵搜山,處境十分困難。嚴重挫折,動搖不了劉誌丹堅定的意誌,他親切地和戰士們談心,鼓舞士氣說:“月亮都有時圓,有時缺呀!革命哪能一帆風順?一時一地的失敗,算得了什麼?失敗了再幹呀!咱們道理正,窮苦人都站在咱們這邊!”“天不能老是陰雨,總有個放晴的時候!”後來他率領大家突圍,在通過封鎖線時又遭到敵人的襲擊,大部分同誌壯烈犧牲。劉誌丹死裏逃生,一個人衝了出來,隱蔽在深山裏,晝伏夜出。一次,從一個險峻的高崖上滑了下去,摔成重傷,又遇著一場暴雨,幾乎喪生。但他堅強地戰勝種種困難,後來遇見紅2團一個戰士,才扶他下山,和失散的王世泰、曹士榮等會合。後在渭南、華縣黨組織及黃子文和其妻李勝雲的幫助下化裝成遊鄉小販,擔著貨郎擔子,渡過渭河,爬山越嶺,奔向陝甘邊根據地。一路非常危險,但劉誌丹等仍堅持不丟掉武器,他們把貨郎擔子分做兩層,上層放貨物,下層放武器,曆盡艱難險阻,終於在1933年10月4日,帶著幾支駁殼槍回到了照金蘇區。

@@創建南梁蘇區

1933年夏,全國革命形勢又有新的發展。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宣告成立;同時,中央紅軍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麵軍又創造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25軍也在陝南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抗日救亡運動和紅軍的勝利推動了陝甘邊革命鬥爭的發展。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7月21日,楊虎城部騎兵團團長王泰吉(中共早期黨員)率部在耀縣通電起義,成立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受挫後,與新成立的耀縣遊擊隊(負責人張邦英、張仲良、陳學鼎)等部,先後轉入照金,壯大了在艱苦環境中堅持鬥爭的照金蘇區的武裝力量。8月14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在照金陳家坡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批判了分散紅軍的錯誤主張,決定成立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統一指揮革命武裝力量,深入陝甘邊地區活動的方針。會議任命王泰吉為總指揮。指揮部下轄紅4團(原渭北遊擊隊一大隊)、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3路、耀縣3支隊。10月4日,劉誌丹由南山脫險回到照金,即被任命為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參謀長。劉誌丹總結了紅26軍南下失敗的教訓,對習仲勳說:“這次我們又上了機會主義的大當,又吃了一次大虧!”習仲勳彙報了陳家坡會議的情況,劉誌丹興奮地說:“這就好了!陳家坡會議總算清算了‘左’傾錯誤,回到正確路線上來了。現在需要把部隊集中起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我們重新幹起來,前途是光明的。”

由於紅軍集中指揮,運用靈活的鬥爭策略,很快就取得了一係列勝利。紅軍的勝利,使國民黨陝西當局十分驚慌,急調4個正規團和三原、耀縣、淳化等6個縣民團共6000餘人,發起對照金蘇區的進攻。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分析敵情,認為敵人“進剿”兵力較大,不宜在狹小的根據地內與其周旋,要粉碎進攻,必須轉移外線作戰,深入敵後打擊敵人。於是決定留遊擊隊堅持內線鬥爭,主力紅軍北上。10月12日,劉誌丹和王泰吉率紅軍北上。主力紅軍北上後,在叛徒陳克敏的帶領下,楊虎城部特務團攻克薛家寨,照金蘇區陷落。17日,主力紅軍在遊擊隊的配合下,一舉攻克敵人守備薄弱的甘肅合水縣城,斃俘200餘人。10月下旬,劉誌丹、王泰吉率主力紅軍在慶陽三十裏鋪消滅了當地民團。接著在合水毛家溝門,擊潰國民黨軍趙文治部,殲敵200餘人。三戰三捷,重挫了敵人銳氣,大振了紅軍聲威。此後,部隊繼續在合水、慶陽一帶遊擊,接連獲得勝利。

11月上旬,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合水包家寨召開聯席會議,根據劉誌丹的建議,總結了以往武裝鬥爭的經驗,並討論了部隊改編、根據地建設和行動方針等問題,決定撤銷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複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先成立42師,王泰吉任師長,高崗任政委,劉誌丹任參謀長,黃子文任政治部主任。42師下轄第3團和騎兵團,全師人槍500餘。並決定建立師黨委,書記楊森。會議鑒於紅軍暫時撤離照金蘇區,部隊在無後方的情況下,連續作戰十分不利,為堅持和發展革命武裝,決定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建立三路遊擊區,成立第一、二、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第一路以安定為中心;第二路以南梁為中心;第三路以照金為中心),紅26軍居中策應。南梁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慶陽境內,地處橋山山脈中段大梁山麓,方圓百餘裏,境內山嶽起伏,森林茂密,溝壑縱橫,地形複雜,便於開展遊擊戰爭。同時這一帶也是劉誌丹、謝子長早期從事兵運活動的地方,群眾基礎很好。境內之敵多為小股地主武裝,戰鬥力較弱,有著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會後,劉誌丹和王泰吉為完成建立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的計劃,分兵兩路積極掃蕩反動民團。11月中旬,紅42師揮師南下,在宜君楊家店子殲滅國民黨86師511團1個連,擊斃連長李文傑。下旬消滅了荔園堡張廷芝部新兵營60餘人,擊斃營長梁邦棟。接著又在二將川消滅了趙富奎民團。12月中旬,紅3團和騎兵團再次南下,占領正寧南邑後溝,收繳了民團部分槍支。此次行動為建立南梁蘇區打下初步基礎。隨後,部隊利用戰鬥空隙,分兵發動群眾,以連為單位,分別到平正川、太白川、白馬廟川、二將川一帶,打土豪分糧食,在南梁附近農村相繼建立起農會組織,並建立了約1000人的赤衛隊。1934年1月上旬,紅42師返回合水連家砭。因王泰吉請求去豫陝邊做兵運工作,師黨委決定劉誌丹任師長,楊森任政委。2月25日,新的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成立。紅軍和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大震驚。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轉移到南梁地區後,國民黨對陝甘邊根據地的“圍剿”重點也由南向北轉移,多次發動對南梁蘇區的進攻。

1934年2月至5月,國民黨陝甘當局對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圍剿”。其部署是:駐守慶陽的仇良民團、王子義團和譚世麟部合圍紅軍和蘇區;駐耀縣孫友仁的特務團、栒邑的何高侯團、洛川的馮欽哉部一個團、延安張瑞盧團嚴守駐地,相繼堵截轉入外線作戰的紅軍主力。劉誌丹與紅42師黨委分析敵情後,製定了以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牽製和襲擊南線之敵,紅42師到外線打擊敵人的戰略方針。2月,紅軍主力從耀縣出發,相繼攻打了瑤曲,宜君石板、五裏鎮,中部店頭等地。3月上中旬,劉誌丹采用聲東擊西戰術,襲擊了保安藺家砭,消滅敵軍一個營。接著奔襲慶陽元城、高橋、趙梁子的國民黨軍與民團。4月2日,在合水西華池抓住有利戰機,全殲“圍剿”的主力王子義團兩個營及一個機炮連,殲敵700餘人。西華池戰鬥後,紅42師南下支援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作戰,先後取得了三裏塬、和尚塬、瓦子川戰鬥的勝利,迫使竄入南梁的仇良民團和譚世麟部狼狽退出,根據地軍民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總計從1933年冬到1935年春,在劉誌丹的正確領導下,紅26軍主力和遊擊隊配合作戰,從南到北,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3000餘人,解放了陝甘邊地區十多個縣的廣大農村,拔掉敵人成百據點,摧毀了國民黨地方的保甲製度,建立了大片地區的工農兵政權和十多個遊擊(支)隊,並進行了土地分配。先後建立了陝甘邊南區及華池、赤安、慶北、安塞、赤淳、富西、富甘、合水、中宜、寧縣、正寧等11個蘇維埃縣治。1934年11月,在荔園堡正式成立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及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劉誌丹任軍委主席,習仲勳任蘇維埃政府主席。貧農團、農會、赤衛軍、工、青、婦、兒童團等組織也相繼建立。邊區黨政軍發布了一係列政策法令,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到群眾生活都作了明確規定。為了培訓幹部還開辦了軍政幹校,劉誌丹兼校長,習仲勳任政委,吳岱峰任軍事主任,蔡子偉、馬文瑞、張文華等任兼職教員,分批輪訓各級幹部和戰鬥骨幹。各鄉辦起了列寧小學,發展教育,掃除文盲。陝甘邊銀行還發行了布製貨幣,建立了集市貿易,根據地的經濟、文化日益繁榮和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