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二:紅28軍政治特派員裴周玉的回憶資料:劉誌丹將軍的警衛員謝文祥和紅28軍政治特派員裴周玉都在將軍身邊,目睹了劉誌丹中彈犧牲的前前後後,是這一曆史事件的又一見證人。有1980年4月1日裴周玉在《陝西日報》發表的文章《最後在一起的時刻》佐證。文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晚上,紅28軍圍攻三交鎮的戰鬥開始了。1團從南麵山上攻,2團從北麵山上攻,3團是預備隊,並擔任中陽縣方向的警戒,狙擊支援三交鎮的敵人。天亮後,劉誌丹聽說1團那麵攻擊不太順利,便立即和宋任窮政委商議,讓宋政委留在軍部掌握全麵情況,他要親自到1團陣地上去。裴周玉和參謀、警衛員等幾個人也跟著劉誌丹一起出發。到了1團指揮所,劉誌丹向團長黃光明和政委王再興了解情況,講述這場戰鬥的重要性。接著,劉誌丹拿起望遠鏡,向最前沿陣地走去。“我們氣喘籲籲地跟著他往山上爬,子彈不住嗖嗖地在頭上飛叫,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似的。敵人有一挺機槍封鎖著我們部隊的行動。劉誌丹伏在一個楞坎後麵用望遠鏡觀察了一會,把參謀叫到跟前,手指著對麵說:‘你去告訴黃團長,組織突擊隊消滅敵人機槍火力點。另外再組織幾個戰鬥組,分幾路向敵人的碉堡攻擊。’參謀受領任務即刻向前邊飛跑而去。山包上隻剩下警衛員和我三個人。”當時,“雖已是陽春四月了,可是晉北高原正碰上寒流的襲擊,天氣顯得特別寒冷。劉誌丹迎風站在高處,觀察周圍一切動靜。他嫌棉帽的帽扇礙事,把帽帶係了起來,不一會就把臉凍得紫一塊紅一塊的。他一會兒從衣袋裏掏出懷表看時間,一會兒看著腳下要攻的三交鎮,一會兒望著對麵山頭上的敵人。”“就在劉誌丹指揮紅軍戰士要對敵人重新發起攻擊的時候,又是那挺敵人的機槍,突然射來一排罪惡的子彈,奪取了我們親愛的劉軍長的生命。”
從1936年追悼劉誌丹大會和1943年移靈、公祭的資料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劉誌丹同誌是在指揮進攻三交鎮的戰鬥中中彈負傷。再從在戰場上目睹劉誌丹犧牲經過的特派員和警衛員的回憶中,更加清晰地看到是劉誌丹指揮1團向敵人準備進攻時,左胸中晉軍機槍子彈而犧牲的。
當事人的回憶是可信的。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說,劉誌丹將軍是左胸中了晉軍子彈而犧牲的。
@@頌歌劉誌丹
——兼論20世紀30-40年代的陝北民歌
劉永昌
(陝西教育學院)
陝北民歌無論從數量、形式、體裁、藝術性還是從特定的曆史發展上看,與我國其他地方民歌相比較,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其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得到廣泛普及的主要原因。1970年,一曲陝北革命民歌《東方紅》隨著人造衛星被送入宇宙太空,成為人類探知宇宙世界的交流信息。在解放前,陝北是窮鄉僻壤,溝壑縱橫,幹旱少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生產落後,勞動強度大,生活困苦,戰爭不斷。特定的地理、曆史、生活環境造就了陝北文化,也造就了跟陝北人性格一樣的具有粗獷、渾厚、質樸、豪爽而深情等特點的陝北民歌。人們的生產、生活、社交、信仰尤其是情感的表達與交流,都離不開人人都能張口就來的“信天遊”。民歌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基本方式和文化現象。正所謂“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再加上受紅色革命的影響和延安時期“魯藝”對民歌的挖掘、整理、創編和宣傳,使得浩如煙海的陝北民歌得以傳唱祖國大江南北。在20世紀30-40年代,陝北民歌以其鮮明的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群眾性,為宣傳革命、鼓舞鬥誌和發展民間音樂發揮了曆史性的作用。從歌頌劉誌丹領導紅軍鬧革命為代表的民歌及運用民歌題材創作的其他音樂作品中,便可見其一斑。
一、歌頌劉誌丹領導紅軍鬧革命的民歌集中體現了陝北革命民歌的特點
曆史上,陝北人民長期受封建統治,主要以農墾、遊牧為生。陝北民歌主要反映的大都是攬工漢、腳夫、攔羊漢、受苦漢的生活艱難、悲苦,大都有悲歎、壓抑、沉重、蒼涼之感。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民歌可稱為陝北傳統民歌。1928年以後,劉誌丹等在陝北組建紅軍、創建根據地,由於劉誌丹“把馬克思主義與西北地區革命鬥爭實踐相結合,領導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從這一時期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陝北民歌一掃以往消極、悲愁之情,而轉向歌頌紅色革命、紅軍及革命領袖和期盼新生活為主要思想內容,並且充滿了樂觀、積極、明朗的風格。這一時期的民歌被稱為陝北革命民歌。其中陝北人民歌唱劉誌丹的民歌集中反映了陝北革命民歌的特點。
其一,陝北民歌本身數量之大,浩如煙海。據統計,僅有曲譜的民歌就有8000餘首,陝北革命民歌也以其絕對的數量和質量在革命民歌中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歌頌劉誌丹領導紅軍鬧革命的民歌又占了相當數量,成為陝北革命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關於劉誌丹領導紅軍鬧革命的民歌及根據民歌改編的合唱、器樂曲有百餘首。
其二,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包括:信天遊、小調(以敘事為主)、山曲、號子(如《打夯歌》)、合唱(如《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根據陝北民歌和民間音樂曲調創作的管弦樂(如《公祭劉誌丹》即哀樂、《陝北組曲》)等。其中,主要以帶有敘事的、具有小調特點的信天遊為主。如《劉誌丹》:“正月裏來是新年,陝北出了個劉誌丹”、“二月裏來刮春風……”;《打南溝岔》中的“一九三四年,臘月二十八,打開南溝岔,老百姓歡迎他……”;還有《打寺兒畔》、《劉誌丹打西川》、《打開甘穀驛》、《打石灣》、《劉誌丹打靖邊》、《打鎮靖城》等等。其內容有主要反映擁護、宣傳紅色革命的:《劉誌丹出來鬧革命》、《走莊串戶做宣傳》、《出征歌》、《要把中國全鬧紅》、《橫山裏下來些遊擊隊》、《咱們紅軍到南梁》等;描寫紅軍鬧革命,建立根據地的:《劉誌丹》、《陝北遊擊隊》、《26軍到來了》、《軍民歡呼劉誌丹》、《打慕家塬》、《土地革命實行了》、《邊區米脂縣》、《紅旗一展天下都紅遍》、《抗日將士出征歌》等;表現人民得到土地、當家做主,踴躍報名參加紅軍,跟隨共產黨和革命領袖鬧革命的:《當紅軍》、《走南梁》、《跟上老劉報冤仇》、《哥哥跟的是紅3團》、《擁護劉誌丹》、《我的哥哥跟的是劉誌丹》、《咱陝北人跟的是劉誌丹》、《劉誌丹領導鬧翻身》、《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我的哥哥當了紅軍》、《一杆紅旗空中飄》等;還有人民群眾跟隨黨和領袖鬧革命取得勝利,過上了好日子,而感激、追思、哀悼恩人的:《想起劉誌丹》、《窮人說起劉誌丹》、《感謝恩人劉誌丹》、《誌丹陵》、《公祭劉誌丹》,根據陝北民歌創作的管弦樂《陝北組曲》等。
其三,藝術特點。陝北革命民歌,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進行重新填詞、加工。除了內容、風格和傳統民歌有所區別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基本上繼承了陝北傳統民歌的特點。
白描:白描是繪畫和文學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不加渲染地刻畫事物的形象。客觀、具體的白描,是陝北民歌最常用和最得力的表現手法。如:
打慕家塬(1)
打死團長屈有成,營長三四名喪了命。
俘虜的士兵六十餘名,送他們路費回家中。
祭陵歌
紅旗蒙在靈柩上,百姓祭靈在路旁,
千萬人排成隊,唱出了歌兒多悲壯。
比興:上句比喻、起興,展示意境與想像,下句陳述、表達情懷的起興,是陝北民歌,尤其是信天遊的基本藝術手法,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把所比喻的對象描繪得生動而貼切入微。如:
陝北又出李自成
紅雲飄飄滿天空,陝北又出李自成!
千裏雷聲萬裏閃,名字就叫劉誌丹!
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當紅軍的哥哥個跟的是劉誌丹。
劉景桂主席到我家
瓷壺裏倒水嘩啦啦,劉主席說起咱心裏話。
新正來了劉誌丹
二月二龍出現,新正來了劉誌丹。
誇飾:誇飾,即誇張的描繪。將情感濃縮,進行誇張的表達,是陝北民歌中情感表達需要的一種方式。如:
劉誌丹是好漢
腰裏別著手榴彈,嚇的白軍腿打顫。
三道川
劉誌丹下命令免糧免款,狗縣長和劣紳跪下一大攤。
劉誌丹
毛澤東來勢力重,他坐上飛機在空中,後帶百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