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在塑造夏洛克這樣一個猶太族的高利貸者時,既著重刻畫他的殘酷剝削的行為,又沒有忽視他所遭受的種族歧視,這正是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藝術的成就。忽視了任何一麵,都會造成對夏洛克形象的片麵理解。隻看到夏洛克受到的種族歧視,而對他產生不應有的同情,如海涅那樣,固然是對形象的一種誤解;而完全看不到他所受的種族歧視,對他的報複行為,也就缺少一個全麵的合理的解釋。
當事件進展到法庭一場時,矛盾尖銳化並帶上了新的性質。在本來隻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不同生活觀之間的矛盾上又加上了一種新的矛盾,即在償付債務的問題上,法律的原則和人道的原則之間的矛盾。按照資產階級的法律,夏洛克要求照約賠償是完全合法的,安東尼奧也好,公爵也好,都不能否認這點。因此,夏洛克堅持要求“法律的裁判”是合法的,然而,割一磅肉的要求又是違反人道或慈悲原則的,是無情的。這裏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作為一個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認為人道的原則是高於法律的原則之上的。
直到鮑西婭利用契約中的唯一漏洞,要他割一磅肉,卻不能多割少割和流一滴血時,才算解決了這一矛盾。這一解決辦法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不違反人道的原則。觀眾緊張的心放鬆了下來,作為一個殘酷無情的高利貸者,夏洛克也得到了他應得的懲罰。這正是莎士比亞所要著重表現的。
莎士比亞畢竟是一個文藝複興時期的資產階級作家,他的作品必然會帶上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他在《威尼斯商人》中熱情歌頌安東尼奧與巴薩尼奧之間的無私友誼,巴薩尼奧與鮑西婭之間的真誠愛情以及貝爾蒙特的幸福生活;他特別讚賞安東尼奧和鮑西婭,用他們來體現他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但是,安東尼奧本人是一個富商巨賈,鮑西婭也是一個富家小姐,他們的友誼、愛情和生活都離不開金錢,也超不出資產階級道德的範疇。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莎士比亞肯定這些資產階級新人和他們的反封建鬥爭,具有曆史的進步作用。到了今天,則需要批判地對待。
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這部喜劇的價值主要在於莎士比亞以他的生花妙筆塑造出夏洛克這一高利貸資產者的典型形象,通過他的活動,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唯利是圖的剝削本質。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所著曆史劇的作品,分上、下篇,寫於1597~1598年。
15世紀初,英格蘭在亨利四世統治下,國家多故,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爭戰不休。諾森伯蘭伯爵曾扶助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他居功自傲,對國王使出君主的威嚴大為不滿。他和華斯特勾結摩提默和葛蘭道厄,陰謀策劃反亨利四世的叛亂。與此同時,太子哈利好像不求上進,行為放蕩,整日鬼混。叛亂爆發,亨利四世的王軍與諾森伯蘭伯爵的愛子潘西的叛軍在索魯斯伯雷相遇,結果國王的人馬徹底擊潰了叛軍。接著又平定了一場叛亂。接二連三傳來勝利的消息,這時亨利四世卻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對太子的品格深感不安,但太子表示一定要洗心革麵,用超乎一切的努力保住王冠。亨利四世駕崩,亨利五世一改年輕時的荒唐,變成了一個聖明的君王,太平盛世亨利五世王朝即將開始了。
作品既讚揚了亨利四世維護國家統一的業績,又揭露了他非法篡奪王位的罪過。而且還將廣闊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生動畫麵。作者刻畫人物性格形象、生動。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所著的喜劇作品,寫於1600年。
羅馬帝國有一對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公主,在海上航行遇難,彼此分離,先後都流落到伊利裏亞。薇奧拉得知這兒的統治者是高貴年輕的奧西諾公爵。公爵正在向一位品德很好的奧麗維婭伯爵小姐求愛,但被小姐拒絕。薇奧拉公主決心女扮男裝,化名西薩裏奧,給奧西諾公爵做侍從,但這時公主卻愛上了公爵。她就懷著這種矛盾的心情奔跑於公爵和奧麗維婭之間,促成他們的結合,可是女扮男裝年輕貌美的薇奧拉卻贏得了奧麗維婭的愛情。這時薇奧拉的弟弟西巴斯辛也由船主安東尼奧救上岸,奧麗維婭在街上錯把西巴斯辛當成薇奧拉,向他表示了少女的愛情,並成了婚。薇奧拉也和奧西諾伯爵結成良緣。
作品謳歌了幸福、愛情和歡樂的人生。還通過托比爵士、侍女瑪莉亞、小醜等人身上所體現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樂觀精神,對清教徒的虛偽無聊大加諷刺。
全劇情節錯綜複雜,洋溢著濃鬱的抒情色彩。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最主要的作品,大約作於1600年。
說此劇本是莎士比亞的最主要的作品是有原因的:1.它是作者戲劇藝術達到了最成熟期的作品;2.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現人文主義者在危機時期的思想狀態;3.作者在這個劇本裏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表現出了比較明確的主觀態度。
它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哈姆雷特是一個丹麥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因為父王突然死去,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國。不久,母後又和新王——他的叔父結婚,使他更加難堪。新王聲言老王是在花園裏睡覺時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時,老王的鬼魂向他顯現,告訴他,“毒蛇”就是新王,要他為父複仇。
王子是人文主義者,認為這個複仇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說自己有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麵,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心煩意亂,憂鬱不歡,隻好裝瘋賣傻。同時,奸王也懷疑他,派人到處偵察他的言行,甚至利用王子的2個老同學和他的情人。王子趁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改編一出陰謀殺兄的舊戲文叫他們去演出,來試探叔父。戲未演完,叔父坐立不安,便倉皇退席。
這樣,奸王的做賊心虛完全暴露,他更加害怕隱私被揭發。禦前大臣波洛涅斯獻計,讓母後叫王子到她私房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後邊偷聽,王子在談話中發現幕後有人,以為是奸王,便一劍把他刺死。奸王便用借刀殺人法,派他去英國,並叫監視他去的2個同學帶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時就殺死他。但王子警覺,半路上調換了密信,反叫英王殺掉那兩個同學,他自己跳上海盜船,脫險回來。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發瘋落水溺死。奸王利用雷歐提斯,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置王子於死地。
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母後誤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而死。王子囑托好友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被葬以軍人禮式。
這個情節是借用丹麥8世紀的曆史事件來反映英國16~17世紀之交的政治形勢的。正如作者借主角的口所說的“是這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說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裏麵有許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這裏說的是丹麥,指的是英國。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原始積累最典型的國家,全國到處是乞丐、流浪人,朝廷還頒發血腥法令,禁止乞討、流浪,使他們走投無路,除受饑挨凍之外,還要遭到鞭打、割耳、打烙印、絞死,簡直是人間地獄!
《哈姆雷特》這出悲劇用豐富、生動的情節,隱蔽地表露一個重要的思想:文藝複興的後期,中央政權穩定了,轉而形成君主專製的政體。國王摔開資產階級,獨裁獨斷,獨吞利益;在政治上違背了進步的措施,讓舊封建勢力卷土重來,爾虞我詐,搞得國內烏煙瘴氣。在這種顛倒混亂的時代裏,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看在眼裏,恨在心裏。一般勞動人民更不堪封建和原始積累的剝削、壓榨,於流離失所中,有一種“窮則思變”的傾向,但又感到憂慮彷徨。在這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就是16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哈姆雷特覺得“黑雲壓城城欲摧”,雖有誌奮起除滅奸王,重整乾坤;又覺得重任難當,躊躇莫決,在苦思熟慮中,心情沉痛而陷入憂鬱。
由此看來,這出悲劇的衝突正合於恩格斯給拉薩爾的信中所指出的:“這就構成了曆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
主角哈姆雷特是文藝複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一向認為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象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經極大的變故之後,便使他對人世不發生興趣。
他生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學到大學都受人文主義的教育,抱有遠大理想,成了國內有新思想的模範青年,進步人士所矚望的新時代的代表。但經過這一巨大的打擊,一時找不到重整乾坤的辦法,暫且佯狂,以免打草驚蛇。他的愛情對象奧菲利婭在他佯狂之後便歎息道:“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是這樣隕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矚目的中心,這樣無可挽回地隕落了!”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是憂鬱,優柔寡斷,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本來無憂無慮,明朗、爽快、進取、生氣蓬勃,猶如夏日清晨的空氣。到了父死母嫁,壞人當權,全國成了牢獄之後,他痛恨嗜血的、荒淫的惡賊,狠心的、奸詐的、悖逆的惡賊。他一心想除滅奸王和整個惡勢力,重整乾坤而又一時不得重整的方案和條件,沉入苦思焦慮,才變成憂鬱。
第1、2幕描寫他由苦思到憂鬱的經過;從第3幕起,寫他逐步克服憂鬱的心情,他覺悟到“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
審慎的思維是應該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動,便會逆流而退,消沉下去。他決心起來行動,排演戲中戲,證實奸王的罪行,他的性格也便由優柔寡斷,轉變為果斷,由憂鬱轉變為明快。刺殺禦前大臣於幕後,改寫密信,跳上海盜船,決鬥,刺死奸王等一係列的行動,再也不見憂鬱了。臨死時重托密友宣傳他的故事和心願,遺囑讓福丁布拉斯繼立為王,也是因為他有雷厲風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