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古代文學作品3-3(1 / 3)

第二章世界古代文學作品3-3

奧賽羅

《奧賽羅》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的4大悲劇之一,根據16世紀意大利一個短篇小說改編而成。

摩爾人奧賽羅是威尼斯大將,他和一個元老的女兒苔絲德蒙娜成了婚。元老歧視奧賽羅的膚色,反對這樁婚事並訴諸於威尼斯公爵。此時正值土耳其入侵,奧賽羅率兵禦敵。奧賽羅統帥軍隊去塞浦路斯,並任命凱西奧為副將。旗官伊阿古嫉恨凱西奧的地位,誣陷凱西奧與苔絲德蒙娜有私。並利用苔絲德蒙娜的天真,設下許多圈套。引起奧賽羅對妻子的懷疑。奧賽羅中計將苔絲德蒙娜扼死。這時,伊阿古妻子哀米利霞憤然揭發了丈夫的罪行。奧賽羅發現真情,也悲憤自殺,伊阿古被押回威尼斯,受到應得的懲罰。

作品通過奧賽羅婚姻、家庭的悲劇及陰謀家伊阿古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矛盾,並提出了關於種族的重大問題。

此劇運用了雙重層次形象結構的描寫手法,使作品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麥克白

《麥克白》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最後一部,寫於1606年。

蘇格蘭大將麥克白戰勝挪威,晉封考特爵位後,謀殺了國王,篡奪了政權。為使其子孫相繼為王,又殺死了大將和班柯和貴族麥克德夫的家小。最後造成社會受災、個人毀滅的悲劇。

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說明一味追求權勢而產生的犯罪意識會使人陷入黑暗、邪惡、恐懼和痛苦的深淵。

作品還肯定了民眾反對暴君麥克白起義的正義性,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捍衛人權的進步思想。作品情節集中,結構單純,悲劇氣氛濃烈,想象力十分豐富。

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乃至歐洲最早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西班牙最有成就的長篇小說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

作者模擬騎士傳奇的筆法,描寫了堂·吉訶德和侍從桑丘的“遊俠史”。

小說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位窮鄉紳,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妄想恢複早已衰亡了的騎士製度,以單槍匹馬、打抱不平的方式去拯救人類。他帶上農民桑丘,出門行俠,鬧出了一係列笑話。他把風車當作巨人,把羊群當作軍隊,把苦役犯當作落難騎士,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結果自己吃足了苦頭。直到他臨終時,才幡然醒悟,終於對騎士小說表示深惡痛絕。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嘲弄了當時西班牙社會上十分流行的騎士小說。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的願望無非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使騎士小說立腳不住,注定要一掃而空了。”《堂·吉訶德》出版後,騎士文學果真銷聲匿跡,西班牙從此再未出版過一部騎士小說。

小說還通過堂·吉訶德的遊俠經曆,反映了16~17世紀西班牙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道德等方麵的狀況,揭露了正在走向沒落的西班牙王國存在的種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和天主教會的黑暗腐敗,對生活在封建專製統治下的勞動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特別是作品中塑造的桑丘這一正直、淳樸的農民形象,更體現了作者向往變革現狀的民主要求和對普通人民能夠管理國家的期望和讚頌。

《堂·吉訶德》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帶有濃鬱傳奇色彩的獨特的文學作品。塞萬提斯在這部作品中通過主人公之口,多處發表了自己的創作主張,提出“戲劇人生的鏡子”,認為“描寫的時候模仿真實,模仿得愈親切,作品就愈好。”

這部作品在總結了中世紀以來敘事體裁文學成就的基礎上,表現了大膽的獨創性,成為近代長篇小說的先聲。

暴風雨

《暴風雨》是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所著的傳奇劇作品,寫於1611年。

意大利米蘭的公爵普羅斯彼羅被他的兄弟安東尼奧篡奪了寶座。安東尼奧把公爵及其女兒米蘭達安置在一條小船上,讓風浪打到一個荒島上。普羅斯彼羅在島上用魔術降伏了凶惡的妖怪凱列班和一個善良的精靈愛麗兒。有一天,他又靠魔術的力量知道了安東尼奧和那不勒斯國王、王子菲迪南以及侍臣們正在海上航行。他利用精靈在海上製造了一場暴風雨,使國王所坐的船碰碎在荒島上。這些王公貴族們雖然都在難中,但他們還互相勾心鬥角,你爭我奪。隻有年輕王子菲迪南表現出了高尚品德。他和米蘭達互相愛慕著。公爵靠著魔術的力量,粉碎了安東尼奧的陰謀詭計,使安東尼奧幡然悔悟。公爵把魔法和魔杖都埋入地下,與安東尼奧和那不勒斯王講和,重新回本國,恢複爵位,並成全他的女兒米蘭達和菲迪南王子的婚姻。他們平安地回到意大利本土。

作品肯定了愛情和友誼,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和烏托邦的社會理想,是作者晚期創作的主要作品。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創作的寓言詩的總稱,共收239篇。

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烏鴉和狐狸》、《知了和螞蟻》、《兔子和烏龜》、《患瘟疫的野獸》、《狼和羔羊》、《死神和樵夫》、《農夫和蛇》等等。

拉封丹寓言形象地反映了17世紀下半葉法國的社會生活,這些作品借動物世界影射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描繪普通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反映人民在現實中的悲慘境遇,揭露統治階級的殘忍橫暴,譴責其虛偽的本質。

拉封丹寓言絕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民間故事等,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因而風格自然流暢,語言生動、形象。拉封丹寓言簡短精煉,優美和諧,問世以來,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精品。

偽君子

《偽君子》又譯作《達爾杜弗》是法國喜劇作家莫裏哀的代表作。

讀過《偽君子》的人,誰都感到這個劇本鋒芒畢露,諷刺的矛頭直指天主教會,這在17世紀的法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勇敢的挑戰。

當時的法國還是封建社會,雖然由於15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已經大大加強,達到了與貴族階級勢均力敵的程度,但是資產階級還沒有力量去推翻封建製度。資產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發展資本主義,往往采取擁護王權,削弱封建貴族的策略。同時,國王為了製服那些桀驁不馴的封建主,強化自己的統治,也樂意從資產階級那裏取得支持。

於是,“國家權力作為表麵上的調停人而暫時得到了對於兩個階級的某種獨立性”,“它使貴族和市民等級彼此保持平衡”,在法國逐漸建立起專製君主製國家。到了17世紀中葉國王路易十四統治的前半期,專製君主製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國王集國家大權於一身,宮廷成了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這種專製君主製,在當時“是作為文明中心、社會統一的基礎出現的”,具有一定的曆史進步作用。

但是,專製君主製的階級基礎是封建貴族,同時它也離不開天主教的支持。天主教是歐洲封建製度的精神支柱,整個歐洲封建製時代中,它在思想意識領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在那時,褻瀆神是要受到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的嚴厲製裁的。文藝複興時期許多進步的思想家就這樣被燒死、被囚禁。路易十四對於教權勢力有所不滿,但也不敢忽視教會的力量。

17世紀法國的封建頑固勢力還建立了一個秘密的宗教諜報機構“聖體會”,進行嚴格的思想控製活動。天主教的宗教宣傳本來就充滿著欺騙性,教會人士也以偽善為其特點,他們宣傳禁欲主義、出世主義,要人民群眾忍受壓迫和欺淩,自己卻從不放過現時的權勢和享樂。“聖體會”的活動更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虛偽性,它打著慈善事業的幌子,幹的是秘密警察的勾當。它派一些人偽裝成虔誠的教徒,混進良心導師的隊伍,打進教民家庭,刺探他們的言行,通過告密的手段來迫害進步人士。

莫裏哀在學生時代就接受了當時法國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影響,後來在10多年的流浪生活中廣泛接觸人民,確立了他的民主主義立場。因此,在他回到巴黎以後,對於教會的這種反動活動和偽善特性是深惡痛絕的。

《偽君子》裏有一個扮演作者“代言人”的角色克萊昂特,他的一些台詞很能代表莫裏哀的思想。這個人物就說過:“沒有比假意信教、貌似誠懇,和那些大吹大擂的江湖郎中更可憎的了。……這些人唯利是圖,把虔誠當作了職業和貨物,……沿著上天的道路,追求財富,異常熱烈;他們知道怎麼樣配合他們的惡習和他們的虔誠;他們容易動怒,報複心切,不守信義,詭計多端;為了害一個人,他們就神氣十足,以上天的利益,掩蓋他們狠毒的私忿。”“這種虛偽的性格,我們今天看見的太多了”。莫裏哀拿起戲劇作為武器與這種惡習作鬥爭。

劇本《偽君子》就是他針對這種宗教偽善,特別是針對“聖體會”這個以偽善為其活動特點的反動宗教組織發出的切中要害的一擊。

莫裏哀知道“聖體會”有強大的政治背景,《偽君子》的演出必然要觸犯一個龐大的封建頑固勢力,正如他後來在《〈偽君子〉序言》中所說:“戲裏那些人,有本事叫人明白:他們在法國,比起到目前為止我演過的任何人,勢力全大。”但是,他仍然堅持不懈地為劇本的演出而鬥爭。

1664年5月,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盛大的遊園會,莫裏哀就利用這個機會趕寫了前麵3幕,首次上演,主角達爾杜弗是一個穿著黑色袈裟的偽君子。“聖體會”聞訊,驚恐萬狀,立即召集緊急會議商量對策。在太後的支持下,他們禁演了這出戲。“聖體會”的這一行動使莫裏哀認識到自己的劇本打中了頑固派的要害,正是達爾杜弗之流在反對《偽君子》,因而更堅定了鬥爭的決心。為了爭取社會的同情,他在各種場合朗讀自己的作品,在私人府第裏演出這個劇本。

1667年,太後死去,莫裏哀取得國王的許諾,再次上演《偽君子》。莫裏哀寫成了全劇五幕,把劇名改為《騙子》,主人公改名為巴紐耳夫,還讓他脫下袈裟,成了一般的教徒。這些修改並沒有減弱劇本的戰鬥性。

所以,劇本隻演了一天,第二天,巴黎最高法院院長乘國王出征之際就下令禁演。不幾天,巴黎大主教也張貼告示,禁止教民朗誦或閱讀,違者驅逐出教。這一來,杜絕了《偽君子》與群眾見麵的一切可能,1669年2月,當教皇頒布“教會和平”詔書,宗教迫害有所減輕,“聖體會”也已解體的時候,《偽君子》才獲得第三次上演的機會。莫裏哀索性恢複了原來的劇名,也恢複了主角原來的名字。這次演出哄傳一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