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古代文學作品3-3(3 / 3)

莫裏哀是從學習民間戲劇開始自己的戲劇活動的,後來進入宮廷,接受了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但是,他並不墨守成規,有時還有所突破。古典主義要求戲劇遵守“三一律”,《達爾杜弗》也符合這個要求,不過莫裏哀能熟練地運用這些法則,使它們有利於推動劇情、刻畫人物、表現主題。例如,按照“三一律”的要求,劇中地點不變,始終安排在奧爾貢家。莫裏哀就是充分利用這個室內環境來進行巧妙的藝術構思。如第3幕達米斯藏在套間,第4幕奧爾貢躲在桌下,都造成了關鍵性的情節,另外一些戲劇動作,如達爾杜弗求愛、艾耳密爾的巧計也隻有在室內才能發生,離開了這個環境,那些都成了不可信的了。

莫裏哀的喜劇很注意塑造人物典型,因而被稱為性格喜劇。《偽君子》一劇的全部藝術構思都為塑造一個偽善的性格,在塑造這個形象時,莫裏哀一方麵從劇本的主題思想出發,把主要的筆墨放在揭露達爾杜弗偽善的危害性這一點上。

另一方麵,還必須考慮如何掌握好分寸,把偽君子與真正有德之士區別開來,讓觀眾自始至終看清這個惡棍的真麵目,還可以減少演出的阻力。他在劇本的序言裏明確地交代了這一點:“材料需要慎重行事,我在處理上,不但采取了種種預防步驟,而且還竭盡所能,用一切方法和全部小心,把偽君子這種人物和真正的紳士這種人物區別開來。我為了這樣做,整整用了兩幕,準備我的惡棍上場。我不讓觀眾有一分一秒的猶疑,觀眾根據我送給他的標記,立即認清他的麵目,他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話,沒有一件事,不是在為觀眾刻畫一個惡人的性格,同時我把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放在他的對立麵,也襯出品德高尚的人的性格。”

全劇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3個部分,第1、第2幕是側麵交代達爾杜弗的虛偽性,為他的上場作準備;第3、第4幕,正麵揭發達爾杜弗的偽善;第5幕進一步揭露他的凶惡麵目和危害性。

莫裏哀把達爾杜弗以外的劇中人,分成兩派,奧爾貢和他的母親是達爾杜弗的崇拜者,其餘的人物都是達爾杜弗的反對者,在前兩幕,達爾杜弗沒有登場,但是這兩派之間圍繞著對於達爾杜弗的不同看法,不斷發生激烈的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介紹了達爾杜弗的出身,達爾杜弗如何混進了奧爾貢家,以及他在那裏的種種表現。這些都是刻畫人物所必須交代清楚的問題。

莫裏哀在人物出場之前就把它們一一作了介紹,等到人物上場,他就可以集中筆墨來揭露達爾杜弗的偽善實質,而不至於為了交代往事而分散筆墨,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在描寫這些戲劇場麵時,莫裏哀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技巧。第一幕第一場被歌德認為是“現存最偉大和最好的開場”。白爾奈耳夫人看不慣這一家人對達爾杜弗的不敬態度,急急忙忙就要出走,誰勸她都要被數落一頓,爭論一下子就圍繞著達爾杜弗開展起來,這樣,一開場就提出了矛盾,吸引了觀眾,交代了每個人物的身份以及他們在這場衝突中的地位和態度,真是單刀直入,一舉數得,第1幕第4場也是有各的場次。奧爾貢從鄉下回來,不關心正在生病的太太,隻顧追問達爾杜弗,他4次重複“達爾杜弗呢?”“可憐的人!”這樣兩句話,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一個外來紳士的魅力竟然超過年輕美貌的太太,可見其受迷惑程度之深。

第3幕,達爾杜弗一上場,莫裏哀用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揭穿了他偽善的嘴臉和卑汙的內心,其技巧之圓熟可謂驚人!在後麵的幾幕中,莫裏哀抓住達爾杜弗勾引艾耳密爾這一個情節線索,為他安排了兩次失敗。達爾杜弗在不利的條件下兩次都轉敗為勝,這樣更突出地表現他手段之毒,用心之狠,表現了這類人物的危險和可怕性,而這正是主題思想所要強調的地方。達爾杜弗以自己的行動一層一層地撕下了假麵具,劇本的揭露性也就逐步地加深。

莫裏哀在這出喜劇中還不顧古典主義關於各種體裁嚴格劃分不許交錯的原則,在喜劇中插入了悲劇的因素。瑪麗雅娜和法賴爾的婚姻幾乎被破壞,奧爾貢幾乎要搞得身敗名裂,傾家蕩產。

這些悲劇因素的插入,使得這出喜劇的戲劇衝突更加緊張、尖銳,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揭露了達爾杜弗偽善的危害性。莫裏哀在劇中也向民間藝術學習,吸收了許多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的情節和技巧,增強了劇本的藝術效果。

當然,古典主義的創作方法也束縛了莫裏哀的手腳,以至於劇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麵比較狹窄。人物性格單一而缺乏豐富性。然而,瑕不掩瑜,《偽君子》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使它成為世界戲劇史上一出不朽的名劇,它那揭露邪惡勢力的戰鬥精神將鼓舞世世代代的人民向著形形色色的達爾杜弗們進行不懈的鬥爭。

失樂園

《失樂園》是英國詩人、政論家彌爾頓所寫的長詩,寫於1667年,共12卷。

撒旦原是天上處於最高地位的大天使,他生性高傲,當他聽到上帝賦予獨生子基督比自己更高的地位時十分惱火,奮起反抗上帝。於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在上帝和撒旦之間展開。經過幾個回合的拚死廝殺,撒旦寡不敵眾,敗下陣來,結果被勒令離開天庭,落入水深火熱的地獄,受盡折磨。撒旦不甘心失敗,用計謀毀壞上帝創造的人類樂園。他潛入人類居住的樂園——伊甸園,想把人類從上帝手裏奪走,屈從於自己。他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知識樹上的禁果,為此上帝將亞當和夏娃逐出樂園。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撒旦這一反叛者的英雄形象,頌揚了他大無畏的叛逆精神和不屈的鬥誌,反映了詩人在王政複辟年代的悲憤心情以及對革命再起的呼喚。整部詩作規模宏偉,場景壯觀,氣勢磅礴。“天開地裂”、“神馬”、“金盾”等篇古今輝映,虛實相間,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作品采用無韻詩體,文字莊嚴質樸,開一代詩風。是歐洲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

吝嗇鬼

《吝嗇鬼》是法國作家莫裏哀的散文體喜劇,共5幕作品,寫於1668年。高利貸者阿爾巴貢慳吝刻薄、嗜錢如命,他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給半百的老頭,自己卻打算不花錢地娶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這姑娘碰巧是他兒子克萊昂特的情人瑪麗雅娜。克萊昂特為了幫助瑪麗雅娜,偷走了阿爾巴貢埋在花園裏的一萬金幣,阿爾巴貢發現後氣急敗壞,痛不欲生。追贓追到管家法賴爾身上,卻追出這個管家和他女兒是一對情人。克萊昂特表示,要是阿爾巴貢同意自己的婚事,就把一萬金幣還給他。

正在這時,昂塞耳默應約前來簽訂與阿爾巴貢女兒的婚約,原來他是法賴爾和瑪麗雅娜的父親,他表示願意拿出一切結婚費用,這才使阿爾巴貢點頭應允兩對年輕人成為眷屬。

《吝嗇鬼》成功地刻畫了資產者貪婪吝嗇的醜惡本質。和達爾杜弗一樣,阿爾巴貢也成為法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典型形象之一。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曆史初期,——而每個資本主義的暴發戶都個別地經過這個曆史階段,——致富欲和貪欲作為絕對的欲望占統治地位。”

阿爾巴貢的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處於發展初期的資產者的特征:貪婪與慳吝在他身上是以絕對情欲的形態表現出來的。他克扣子女的花費,吞沒了他們所繼承的母親的遺產,逼得他們“到處舉債”。他出嫁女兒看中的是男方“不要嫁妝”,認為這就是“美貌、青春、門第、名聲、智慧和正直”,他請客時讓仆人設法用8個人的飯菜款待10個人,他不但不肯負擔兒女的結婚費用,還要親家給他做一身參加婚禮的禮服,“總之,他愛錢比愛名聲、榮譽和道德全厲害多了。他一見人伸手,就渾身抽搐。這等於打中他的要害,刺穿他的心,挖掉他的五髒”。他的廚師兼馬車夫敘述的一些揶揄他的逸聞有的確是事實,例如說他夜裏偷喂馬的蕎麥結果挨了一頓痛打。

作者通過這些描繪,寫出了吝嗇的性格同貪得無厭地攫取財富的衝動之間的孿生關係,這就象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麵一樣。最精彩的一幕是阿爾巴貢發現被盜之後心理狀態的描畫:

“捉賊!捉賊!捉凶手!捉殺人犯!王法,有眼的上天!我完啦,叫人暗殺啦,叫人抹了脖子啦,叫人把我的錢偷了去啦。……我可憐的錢,我的好朋友……既然你被搶走了,我也就沒有了依靠,沒有了安慰,沒有了歡樂。我是什麼都完啦,……我再也無能為力啦,我在咽氣,我死啦,我叫人埋啦……我要告狀,拷問全家大小:女傭人,男傭人,兒子,女兒,還有我自己。這兒聚了許多人!我隨便看誰一眼,誰就可疑,全象偷我的錢的賊。……我找不到我的錢呀,跟著就把自己吊死。”

這真是“愛錢如命”4個字的生動寫照。

莫裏哀的觀察比前人更深刻的地方還在於他指出了這個資產者身上存在著“積累欲和享受欲之間的浮士德式的衝突”。他雖然已過花甲之年,卻仍然沉迷於女色之中。他的哲學是既要滿足肉欲要求,又要盡量少花錢。但當兩者發生衝突時,他寧可選擇後者。

在這個劇本裏,高利貸者的心理特征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他一心考慮的是如何把盡量多的錢拿去放債,看到兒子的打扮,馬上就和放債聯係起來,認為這身打扮足夠拿去放一大筆債;提到賠錢,他馬上就說可以拿賭贏的錢去放大利;他計算起利息來,迅速精確,一分一毫不差,完全是個老手;他放債的手段狡黠而毒辣,詭稱什麼自己手邊無款,隻得以二分利向別人借入,結果要二分五厘利息,這還不算,另有一部分現款,要以一大堆“破銅爛鐵”的實物來頂替,因他知道借款人十萬火急,勢在必借。他兒子痛斥他是“殺人不見血的凶手”,“放印子錢,非法致富”。高利貸者的麵目在這裏可以說是被揭露無餘。

《吝嗇鬼》是莫裏哀的代表作之一。劇中阿爾巴貢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有助於人們了解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產者的活動方式和階級本質。

但是這個喜劇的結局是不合情理而又落於俗套的。阿爾巴貢的形象在前4幕不僅生動,而且有發展,到第五幕便停滯不前。

作者企圖以巧合的手段構成喜劇的結尾,結果違反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無論從思想上和藝術上來看,這都是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