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是法國作家盧梭的著名書信體小說,寫於1761年。
小說借用12世紀青年女子愛洛綺絲與她老師阿卜略爾的愛情故事為標題,寫18世紀法國一對青年人朱麗和聖·普樂的戀愛悲劇。
聖·普樂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貴族家擔任家庭教師,和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發生了戀愛。朱麗的父親階級成見很深,不許朱麗和聖·普樂結婚,僅僅因為這個青年人不是貴族出身。聖·普樂被迫離開,朱麗也被迫嫁給了貴族服爾瑪,婚後她向丈夫坦白了自己過去與聖·普樂的戀愛。服爾瑪表示信任,把聖·普樂接到家裏以賓客相待。朱麗與聖·普樂朝夕相見,彼此都壓抑內心的感情,感到非常痛苦。最後,朱麗因重病而死,死前再次袒露對聖·普樂的感情,並要求他教育她的兒子。
盧梭對這個戀愛悲劇傾注了全部的同情,他把這對青年人的愛情表現得真摯動人、合情合理,在盧梭看來,“真誠的愛情的結合是一切結合中最純潔的”。但是,封建等級製度阻礙了這一對青年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他們不幸的根源。
在這裏,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和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對立,並通過這個悲劇的愛情故事對封建等級婚姻提出了抗議。
在盧梭的筆下,聖·普樂是一個品學兼優、才貌雙全的知識分子,就其實際條件來說,比他周圍的人來得優秀得多,根據盧梭的人權主義原則,他是“完全應該得到朱麗的愛情”的。然而,他們的戀愛卻得不到社會的承認。那個社會隻承認“高貴的血統”和貴族的頭銜。朱麗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封建衛道者,他根本不從實際的德才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因此他頑固地反對自己的女兒嫁給平民出身的聖·普樂,而強迫女兒嫁給他自己的貴族朋友。由此,盧梭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貴族的頭銜有什麼實在的價值?他在小說第一卷第62封信裏做了回答。在這有名的章節裏,代表開明思想的愛德華爵士和朱麗的父親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盧梭通過人物之口這樣徹底否定了整個貴族階級:
貴族,這在一個國家裏,隻不過是有害而無用的特權,
你們如此誇耀的貴族頭銜有什麼可令人尊敬的?你們貴族階
級對祖國的光榮、人類的幸福有什麼貢獻!你們是法律和自
由的死敵,凡是在貴族階級顯赫不可一世的國家,除了專製
的暴力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外,還有什麼?
小說還通過聖·普樂在巴黎的見聞,批判了貴族上流社會的種種習俗風尚,和小說對華萊山區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道德風俗的讚美,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了盧梭否定貴族階級文明、歌頌人類“自然狀況”的一貫思想,使小說對現實的批判不限於狹隘的愛情問題,而有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內容。
《新愛洛綺絲》是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時期爭取愛情自由的一部代表作。它的兩個主人公都有某種反封建的精神。聖·普樂不承認封建道德,而把自由戀愛視為一種基本的人權,不斷向朱麗證明他們的愛情本身就具有“美德的品格”。
朱麗的思想較多地受她階級地位的束縛,因而內心有更多的矛盾:愛情與名譽、與門第觀念、與封建禮教的矛盾,等等。但她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接受了聖·普樂的愛情。當她那專製粗暴的父親強迫她嫁給他自己的朋友時,她對封建家長發出了憤慨的控訴:“我的父親把我出賣了,他把自己的女兒當作商品和奴隸,野蠻的父親,喪失人性的父親啊”!
然而,整個小說立足於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想,因此主人公對封建社會的反抗是很有限的。起初,他們不敢公開自己的愛情,當封建家長逼迫他們時,雖然有人向他們提供了到美洲去生活的物質條件,他們卻沒有勇氣冒封建社會之大不韙,不敢采取激烈的反抗方式離家出走。後來,朱麗成了貴族家庭的“賢妻良母”,以宗教思想壓抑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聖·普樂也按禮教行事處世。總之,他們的行為基本上沒有越出封建道德的規範。他們不是封建社會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這也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看不出這種愛情的前途。
小說的故事在人物的通信中展開,情節進展緩慢。書信體的形式使作者能夠讓主人公大量傾訴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在愛情不自由、受盡壓抑和束縛的處境中的種種痛苦、委屈、矛盾、失望、顧慮作細致的刻畫和盡情的渲染,加上主人公缺少行動以及他們的愛情以悲劇告終,使整個作品具有一種感傷主義的情調。而作者對華萊山區、萊蒙湖畔、克拉倫鄉間自然景色的描繪,則又在小說裏留下一些清新優美的篇章。
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詩人、作家和思想家歌德的作品。
到18世紀末,它就被譯成了俄、英、法、意等10多個國家的文字。
作品主人公維特是個有學識有才幹、與庸俗惡濁的環境格格不入的進步青年。他高傲的人格與獨立的見解為當時社會所不容。因而抑鬱寡歡,找不到出路,成為普希金說的“反叛的受難者”。
一次偶然機遇,他結識並愛上美麗純真、溫柔多情的姑娘綠蒂,她使他重新獲得了生活的熱情。然而,綠蒂已經訂婚而且忠於她的未婚夫。維特無望,極度痛苦,便投身社會,想用工作去治療愛情上的創傷。但是,官僚上司的刻板庸俗和永無休止的挑剔使他不堪忍受,憤而去職,由於他出身市民,社會地位微賤,在伯爵家的晚會上被人逐出,受到極大侮辱。於是,他從綠蒂的丈夫那裏借來她親手拭去灰塵的手槍,含恨自殺。
這部小說用理查生、孟德斯鳩等曾用過的書信體和第一人稱寫成,有些段落甚至取自作者與友人的信件。
作品的近百封長短不一的書信,極其深刻、細致、生動地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那種熾熱的情感好像變成了火焰,燃燒著。這在世界文學中是罕見的,它不受時空的限製,聯結著簡單的情節,何時寫信,寫什麼,都靈活自由。追憶往事,描繪目前,展望未來,談人生,談社會,談哲理,談自然,談藝術,談愛情,一任馳騁,似信手拈來,卻經過艱苦構思,使分散的書信,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
《少年維特的煩惱》藝術上的最大成功是它塑造了維特和綠蒂這兩個感人至深的人物典型。寫維特多的內心感受,寫綠蒂多的待人處事,兩個人的個性特征都得到了鮮明表現。維特是覺醒中的德國知識青年的代表,有反抗精神,有要求平等、要求享受現實幸福、樂於幫助下層人民的品格;但又憂鬱懦弱,經不起風吹雨打。綠蒂聰明、活潑、善良、溫柔,性格開朗,體態健美,能歌善舞,忠於愛情,更是令人喜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