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古代文學作品4-3(1 / 3)

第二章世界古代文學作品4-3

格林童話

《格林童話》由德國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整理、出版,分3卷,共收童話216篇,是世界的童話的珍品。

格林兄弟創作《格林童話》有它的時代背景和賴以生存的土壤。

19世紀初,德國社會落後,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1814年拿破侖戰敗後,歐洲各國締結反動神聖同盟,德國成立德意誌聯盟,千方百計維護舊的封建秩序,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期間德國興起浪漫主義文藝運動,掀起一股搜集、整理、出版民間文學的熱潮,但是參加這項工作的人,思想出發點並不相同:一部分人如阿爾尼姆、布倉塔諾,是為了利用民間文學中的迷信落後因素,美化中古社會,維護封建製度;格林兄弟則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出發,比較注意挖掘民間文學中的積極健康內容,因此他們所編的童話集,既有著對封建統治勢力和各種醜惡現象的尖銳諷刺,也有著對人民群眾被壓迫處境的同情,以及對他們高尚道德品質、美好心靈的讚頌。

格林兄弟在1806年開始采集童話,一再強調它們最早都是“口頭流傳的東西”,他們認為“這樣清新、質樸和永遠富有真實感的童話並不多見”。他們先在自己活動過的生活圈子裏采集童話,“幾乎就在黑森、萊茵河……一帶”,他們除了發現伯肯這個童話之州外,還在黑森州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童話之鄉,格林兄弟就這樣聽人口說,自己筆錄,也請友人幫忙采集。在1812年除夕前,童話第1卷問世,第2卷問世於1815年。

格林童話問世以後,不僅一版再版,而且同時出版了不同的版本,後又譯成不同的文字,傳遍世界各個角落,真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格林兄弟不僅采集了《兒童的與家庭的童話》、《德國傳說集》、《德國神話》,寫了《德語語法》、《德國語言史》等,還編了《德語辭典》,翻譯了《古代丹麥的英雄詩歌、敘事謠曲的童話》等等,但其中蜚聲世界文壇的,首推《兒童的與家庭的童話》了,其中的《三羽毛》、《跛老人》、《雪婆婆》、《灰姑娘》、《白雪公主》、《稻草、煤炭和豆子》等名篇早為我國讀者所熟悉。不僅小讀者視為珍寶,就是成人,也都喜歡閱讀。它是德語文苑中的奇葩,也是世界兒童文學中的瑰寶。

紅與黑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大致寫於1829年10月至次年4月,依據1827年底幾期《法庭公報》上登載的一個青年家庭教師槍擊女主人的案例加工改編而成。小說副題《1830年紀事》說明反映的是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

作品通過小資產者於連個人奮鬥失敗的悲劇,形象地描繪了王政複辟末期廣闊的生活畫麵,以及向往自由平等的知識青年對黑暗的封建複辟勢力的反抗鬥爭,書名具有這方麵的象征色彩。於連是個才華出眾的平民青年,在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時代,完全有可能憑個人努力而平步青雲,但生不逢時,在複辟時期已此路不通。他在法庭上慷慨陳詞,認為自己屬於這樣一種年輕人:“他們出生在一個卑賤的階級裏,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裏。”這就是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不可饒恕的罪行。於連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認為當時“在法國有20萬個於連·索雷爾”。

盡管他們在向上爬的過程中有不擇手段甚至妥協依附的一麵,但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正是他們對貴族社會的不斷衝擊,揭露了封建複辟王朝的深刻危機。《紅與黑》標誌著法國及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831年3月。

作品以15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描寫一個善良、熱情、無辜的少女愛斯梅哈爾達,在陰森黑暗的封建專製製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控訴了天主教會惡勢力的虛偽、狠毒,封建君主的專橫、殘暴,司法製度的殘酷與腐朽,有著強烈的反教會反封建的色彩。

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孚羅諾表麵上威嚴清苦、道貌岸然,其實卻是一個陰沉冷酷,用法衣掩蓋了淫欲的人間惡魔。他看到熱情美貌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哈爾達以後,就企圖占有她,並為此安排了一係列的陰謀。在達不到目的之後,就把她送上了絞刑架。

這個幽靈般的宗教勢力的代表,把情欲要求變成了獸性的瘋狂,是殺害愛斯梅哈爾達的劊子手。他還苦心煉金,操縱司法,集拜金、野心、好色三惡於一身,充分表現了中世紀天主教會的黑暗與腐朽。

小說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女主人公愛斯梅哈爾達有著姣美動人的外貌和善良純真的心靈。她富於同情心,當窮詩人甘果瓦將被“怪廳”群眾絞死時,她用婚配救出了他;加西莫多被鞭笞後因口渴而痛苦呼號時,她把裝滿水的水罐送到他的嘴邊。

她純潔、天真,絲毫也不懷疑貴族子弟法比的欺騙,麵對克羅德的淫威,堅貞不屈。她是處於封建統治和宗教歧視雙重壓迫下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

加西莫多是小說中又一個正麵形象。他雖然外貌醜,又聾又跛,受盡欺淩,卻忠誠勇敢、純潔高尚、愛憎強烈。他冒著生命危險,把愛斯梅哈爾達從絞刑架上搶下,安置在聖母院避難。當了解到克羅德就是殺害她的罪魁禍首時,便憤怒地把克羅德從聖母院樓推了下去。加西莫多不但與愛斯梅哈爾達的形象相映成輝,也與克羅德的形象成鮮明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說中善與惡,愛情與淫欲的衝突。

小說的批判鋒芒還直接指向封建專製的國家機器。法院對加西莫多和愛斯梅哈爾達的審判過程,正是對腐朽殘暴的國家司法機關的鋒利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國王路易十一與教會相勾結,一手製造了聖母院前的大屠殺,充分暴露了他的殘暴本質。

小說人物誇張,情節離奇,形象奇特,感情強烈,充滿濃鬱的浪漫主義氣氛。

整個作品充滿強烈的對照,美與醜、善與惡相比,真與偽相對。光明與黑暗、仁慈與暴虐、純潔與卑劣、優美與畸形、愛情與淫欲,無不相應相鄰,使得形象鮮明,性格突出。

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通過描寫一個複仇的故事,對複辟王朝的黑暗政治進行了揭露和譴責。

主人公唐泰斯因為替拿破侖傳遞一封信,就蒙冤入獄,過了14年暗無天日的黑牢生活,相當於複辟王朝的整個統治時期。他的遭遇和非人生活,極其形象地反映了複辟王朝陰森、暴虐的統治。

小說還暴露了七月王朝時期上層人物的罪惡曆史。唐泰斯的三大仇人在這一時期擠進了統治階層。維勒福是個政治投機家,費爾南曾充當入侵西班牙的法軍向導,唐格拉爾靠倒賣軍糧發財,他們的發跡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倒行逆施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