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6月,法國軍艦開進美國,英軍被迫從費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轉向南方。1780年英軍把主力轉移到南方海港城市約克頓。法軍與華盛頓部隊兩路進擊,前者用海軍封鎖海港,後者用陸軍從正麵猛攻城市。
1781年9月,英軍統帥康華理率部千餘人向華盛頓投降,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華盛頓在擊敗英軍以後,他解甲歸田,回到弗吉尼亞繼續經營自己的種植園,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
1787年華盛頓再度出山,主持製訂了美國憲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並於1789年4月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連任了兩屆總統後,華盛頓回到弗吉尼亞州的維爾農山莊,去過退隱的生活。美國國會曾邀請他出任第三任總統,被華盛頓謝絕。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在家鄉病逝。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國會在1791年決定,於大西洋岸的波托馬克河畔建立一個新的首都,取名“華盛頓”。1800年新都建成,美國政府就從費城遷到華盛頓城,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座華盛頓紀念館,以緬懷這位美國獨立戰爭的統帥。
拿破侖計敗俄軍
1805年,拿破侖率領法軍同第三次反法聯盟作戰。法軍首先同俄軍血戰一場,結果俄軍不敵,敗退而逃,拿破侖率軍乘勝追擊。
追至奧爾莫烏茨時,沙皇亞曆山大的近衛軍和增援部隊已奉命趕來增援。沙皇見援軍已至,認為應當停上撤退,同法軍決戰一場。
俄軍元帥庫圖佐夫分析了當時的戰局,他認為法軍乘勝追擊,土氣正旺,俄軍雖有援軍,但目前仍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必須繼續退卻,避免同法軍決戰,拖延戰局,待普魯士軍隊最終決定投入反法戰爭後,再伺機反擊。
拿破侖得知俄援軍已至,他想俄軍要麼繼續撤退,要麼同法軍決戰。同時他猜測到沙皇會同庫圖佐夫意見相左,生怕庫圖佐夫說服沙皇繼續撤退,法軍丟失戰機,陷入不利的持久戰爭中。
於是拿破侖心生一計,他突然命令法軍停止追擊,前哨部隊撤回,並出乎意料地向沙皇請求罷戰媾和,並立即派代表同俄方談判。
拿破侖把自己裝扮成張皇失措、軟弱無能。尤其害伯決戰的樣子,這正好使沙皇亞曆山大更堅信,現在是消滅法軍的最有利的時機,因為像拿破侖這樣不可一世的軍事天才,如果不是逼得他走投入路,他是不會主動求和的。
於是亞曆山大下令俄軍回帥同法軍決戰,結果,他鑽進了拿破侖的圈套,被法軍再次打得落花流水。
西班牙軍隊遇救記
1805年,拿破侖準備進攻西班牙。此前,拿破侖欺騙西班牙政府說,丹麥正受到英國的威脅。西班牙政府得知這一消息,立即調集了一些精銳部隊去丹麥駐守。
後來,一支由拉馬羅納侯爵領導的約15000人的西班牙軍隊,被圍困在丹麥某地沿海的島嶼上。英國對這些被困的西班牙人的下落頗為關心,派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羅伯遜的能講一口流利的德語的修道院院士前去尋找。
在英國情報機構的安排下,羅伯遜偷偷乘小船沿威悉河逆行,進入了德國境內,然後步行到了不來梅市,化名為亞當·羅勞厄爾。此後,在從不來梅到漢堡的途中,他不斷打聽,終於得知這支西班牙部隊目前正被困在丹麥沿海的島嶼上。
身為修道院院士的羅伯遜依靠他同當地天寧教徒的聯係,廣泛搜集情報,一位西班牙牧師將他所了解到的有關西班牙部隊和拉羅馬納將軍的情況告訴了羅伯遜,並主動告訴他如何才能與拉羅馬納將軍會麵。
羅伯遜按照那位西班牙牧師的指點,動身繞道哥本哈根來到丹麥沿海的富寧島。上了島後,羅伯遜很快便發現,要見到拉羅馬納將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將軍同外界的通信聯係幾乎中斷了。
羅伯遜苦想同將軍見麵的辦法,終於心生一計。他裝扮成一名商販,攜帶了大量煙酒去向西班牙士兵兜售。在西班牙士兵的引見下,羅伯遜終於麵晤了拉羅馬納將軍,並告訴他,英國政府願意幫助他脫離困境。拉羅馬納當即表示願意配合英國政府的營救行動。
然而,當時羅伯遜和將軍身邊都沒有通訊設備,羅伯遜事先也沒有同英國情報機構商定任何聯絡方法,所以如何將拉羅馬納將軍的答複轉告英國政府,又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羅伯遜正為此一籌莫展,碰巧一艘英國帆船行駛到了小島附近。羅伯遜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便登上懸崖,揮動手帕,想同那艘英國帆船取得聯係。
羅伯遜的舉動被巡邏的丹麥士兵發現,並被他們抓了起來。羅伯遜聲稱自己是個商販,想同那條英國船做生意。但他不會說丹麥話,士兵們便將他帶到了指揮官那裏。
羅伯遜用德語同指揮官交談,結果指揮官竟然也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他告訴指揮官,自己是一名德國商販,名叫亞當·羅勞厄爾,想同那艘英國船做一筆生意。指揮官見看不出什麼破綻,便將他放了。
羅伯遜同那艘英國船聯係上了後,把他如何受英國情報機構的派遣,來這裏找尋西班牙部隊的經過告訴了船員們,並囑他們迅速將情況報告給英國情報機構。
得到羅伯遜的報告後,英國皇家海軍很快便做好了營救西班牙軍隊的準備。經過羅伯遜和拉羅馬納將軍的精心策劃,這支西班牙軍隊中大部分人乘英國船隻回到了西班牙。
蘇軍巧施金蟬脫殼計
1943年秋,前蘇聯紅軍同德軍在第聶伯河地區舉行會戰。前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前蘇聯紅軍的沃羅聶什方麵軍要從行進間渡過第聶伯河,並奪取基輔東南約140餘千米的布克林登陸場。
前蘇聯紅軍的這一計劃獲得成功後,德軍集結了大批部隊,組織起猛烈的反攻。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交戰,前蘇聯紅軍一度受挫,停下來整頓軍隊,提高士氣。
麵對這種局勢,前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元帥和方麵軍司令瓦杜丁大將經過商議,決定把主要突擊方向轉移到德軍防禦力量較強的基輔北側。
為此,朱可夫和瓦杜丁下令近衛坦克第三集團軍等主力部隊,再悄悄地調回到第聶伯河東岸,然後沿著戰線往北隱蔽行軍,在基鋪以北約40千米處重新渡河,從柳捷日登陸場向德軍發起攻擊。
但是,這樣一支龐大的機械化部隊要想從敵人鼻子底下轉移走而不被敵人發覺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掩蓋這一行動,就像英軍在西西裏島登陸時曾經做過的那樣,方麵軍製造了一個暫停進攻、就地轉入防禦的假命令,然後再從陣地上找回一具屍體,換上蘇軍大尉的軍服,並將假命令放在這位“大尉”的公文包裏,一塊兒扔到前沿陣地上。
接著,突擊兵團的前沿部隊在敵人發起小反擊時,佯裝失敗撤回第二道戰壕,給德軍留出機會使其能及時從該“大尉”身上搜出那份假命令。
與此同時,前蘇聯紅軍還廣泛製造全線轉入固守,以及準備從布克林重新發起進攻的假象。他們在主力部隊夜間撤離之後,仍在原地留下一個指揮所和幾部電台如往常一樣正常工作,並多方造成大部隊集結的假象,並保持集結地域內部隊反空襲和進行攻擊準備的“活躍”等。
德軍果然上當了,他們還一直誤認為前蘇聯紅軍主力仍舊據守在布克林沒有調動。於是,他們使用航空兵對前蘇聯紅軍的假陣地連續轟炸了整整一個星期,並繼續向布克林方麵調集了大量預備隊。
但是德軍萬萬沒想到,前蘇聯紅軍主力早已金蟬脫殼,已經轉到了柳捷日登陸場,並將從那裏發起攻擊。
英軍大擺迷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第八集團軍為了進攻利比亞和埃及邊境上的德軍防線,在北非的沙漠中建造了一個大型鐵路終點站,以便儲備汽油、彈藥和各種輕重武器。英軍總指揮部擔心德軍飛機一旦得知英軍的這一基地,會進行空中打擊,予以摧毀。
為了迷惑德國人,英軍在這個基地前方不遠的地方,秘密設立了一個假的補給基地。英軍又在真假補給基地之間修建了一條假鐵路,鐵路上設有各種機車,並且時常進行重新編組,佯裝出一派運輸繁忙的景象。
假基地的空地上,還整齊地停放著大批卡車、坦克、裝甲車等,也經常變換位置,又給人一種作戰物資運輸頻繁的感覺。
其實,這些機車、作戰物資都是假的。為使假基地更具真實感,英軍還在假基地周圍配置了高射炮連,當德軍偵察機前來看個究竟時,高炮頻頻射擊,使德機無法靠近,始終看不真切。這一切都使德軍深信,他們所發現的是英軍補給基地無疑。
這樣,英軍的假基地吸引了大批的德軍轟炸機的“光顧”,委實挨了不少狂轟濫炸,從而有效地掩護了終點站的安全。而且,德軍連英軍日後的作戰意圖也判斷錯了。
古巴導彈危機
1961年,美國策動對古巴獵灣的入侵遭到失敗後,一直耿耿於懷,伺機對古巴進行幹涉。與此同時,古巴同蘇聯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而美、蘇的磨擦卻日趨嚴重。
當時,美、蘇兩國導彈數量的比例是5:1,美國的優勢極其明顯,蘇聯政府對此擔憂不已。為了迫使美國從土耳其或靠近蘇聯的其他地區撤除導彈,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蘇式導彈,並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捍衛古巴革命成果。
1962年7月,古巴的一位副總理造訪了蘇聯,時隔不久,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同年10月,美國的U—2偵察機發現了古巴境內的導彈基地,肯尼迪總統立即向蘇聯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馬上拆除古巴境內的導彈發射設施,否則,美國將毫不猶豫地消滅這些直接威脅美國安全的導彈設施。
蘇聯方麵的答複是:這些導彈基地純粹是防禦性質的。美國卻不依不饒,一口咬定從該基地發射的導彈足以摧毀美國各大城市。
10月16日,肯尼迪總統組成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以研究對付蘇聯的行動對策。執委會成員們提出了許多方案,有的主張空襲古巴導彈基地,有的主張對古巴實行封鎖,有的主張訴諸聯合國。
肯尼迪總統認為:如果美軍空襲古巴導彈基地,必然會引起核大戰爆發,可能導致美、蘇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的惡果,而向聯合國申訴,則隻不過是目前這種爭吵不休的延續.無濟於事。他主張對古巴實行封鎖,因為這樣必定給赫魯曉夫帶來巨大的壓力,並能有效地控製事態發展。
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將對古巴實行封鎖。此後,大批美國海軍軍艦和20000名海軍士兵開始行動,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美國的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曉夫吃了一驚,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導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
美國毫不退讓,一支由90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的護衛下,已經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並開始攔截駛入封鎖區的船隻。而在靠近古巴的美國佛羅裏達州及鄰近各州,美國已集結了一支龐大的登陸部隊。
蘇聯政府為此發表聲明說,如果蘇聯艦船遭攔截,蘇聯將進行最強烈的回擊。肯尼迪見蘇聯態度如此強硬,下令陸軍第一裝甲師進入臨近古巴的地域,另外5個師進入緊急戒備狀態,攜帶核武器的B—52型轟炸機振翼升空待命。
實際上,肯尼迪並不打算真的發動一場戰爭,他的目的隻是想迫使赫魯曉夫從古巴撤除導彈基地,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隻是恫嚇。因此,肯尼迪一直努力不讓赫魯曉夫丟麵子,不讓蘇聯人感到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而做出更強烈的反應,以便避免危機升級。
同樣,赫魯曉夫的所謂“強烈反應”,也不過是色厲內荏的把戲,他也不敢貿然將事態一再擴大。而肯尼迫的強硬態度卻真的唬住了蘇聯人。
赫魯曉夫最後宣布,從古巴撤走導彈,而美國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諾。一場戰爭危機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