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軍事之最1
人類的的戰爭,不僅留給了人們巨大的震撼,還有很多鮮為人知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軍事謎團,等待我們去探索、揭秘……
武器之最
最早的手槍
最早的手槍是意大利人於1364年發明的火門手槍,亦稱"希歐皮"。槍身長約200毫米,火門槍結構很簡單,發射方式類似今天的爆竹,它有一個鑄銅或熟鐵製造的發射管(即槍管),發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門,用來點燃火藥,發射管尾端接一稱之為"舵杆"的木棍或長矛,木棍或長矛便於射手握持、瞄準和掌控。後被火繩手槍所取代。
最早的火槍
最早的火槍是我國宋代陳規於1132年發明的。槍管用長竹竿做成,內裝火藥,靠噴火來燒殺對方,是所有現代火槍的前身。公元1259,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即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這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隻有心理威懾作用。
最早的步槍
最早的步槍是我國於1259年發明的“突火槍”。槍管用竹子做成,在槍管裏裝上火藥,然後再從槍口安裝子彈,點燃後便會把子彈射出。這種槍因為氣密性和槍管長度等問題,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10米。再加上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會折斷,所以使用壽命較短。
最早的燧發槍
最早的燧發槍是西班牙人發明的,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17世紀初期,法國人馬漢又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製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國軍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采用,直到19世紀中期。
最早的自動槍
最早的自動槍由美國工程師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該槍能夠利用火藥發火時使槍管後坐的能量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動作,使步槍的理論射速高達600發/分。
當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
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
最早的機槍
馬克沁在1883年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又根據步槍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座自動射擊原理。他為了連續供彈,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同年取得應用此原理的機槍專利。
最早的機槍都很笨重,僅適用於陣地戰和防禦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各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
丹麥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後不久,即開始研製輕機槍。在19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林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斤。麥德林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
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諾也曾研製出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最早的衝鋒槍
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是意大利陸軍上校B·A·列維裏於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衝鋒槍。該槍為雙管自動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於該槍射速太高(3000發/分),精度很差,又較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不太受歡迎,不過佩羅薩其實是要作為超輕型的機槍使用。後來德國人施邁塞爾在1918年設計的MP18衝鋒槍被認為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
最早的反坦克槍
最早的反坦克槍是德國於1918年1月製造的毛瑟反坦克槍,口徑13毫米,全重11.8千克,在110米的距離上使用鋼芯穿甲彈和穿甲燃燒彈,能穿透30毫米厚的坦克裝甲。
最早的火炮
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出現導致了火藥武器的誕生。唐末宋初時已利用火藥製成了火藥箭。繼後在石炮的基礎上,把火藥製成容易發射的形狀,點燃後,代替石塊,由拋石機發射出去,成了原始的火炮,曾在戰爭中多次使用。至元代,進一步發展成金屬鑄成的火銃。現藏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的至順三年(公元1332)用火銃是現存最早的金屬火炮。它重694千克,長353厘米,銃筒中都蓋麵鐫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三行銘文。火銃口徑為105厘米,象這樣大的口徑,顯然是不能端著發射的,而銃筒尾部兩側各有一個約2厘米的方孔,兩個方孔的中心位置,正好與銃身軸線在同一平麵上。這就表明,隻要通過方孔穿上一根鐵栓,就可以將火銃固定在木座上。如果在火銃前端的木座上加墊木楔,則使銃身能在較大範圍內俯仰,可以命中遠近不同的目標。
最大的火炮
1918年3月23日清晨,在戰爭籠罩下的巴黎顯得格外陰沉。突然,一陣刺耳的呼嘯聲劃破上空,接著在塞納河畔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過了一會兒,在查爾斯五世大街上又是一陣巨響。這接連不斷的爆炸聲使巴黎人民惶恐不安,更弄不清這響聲來自何方,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是德國3門巨型火炮。從離巴黎120公裏以外的聖戈班森林地區發射來的炮彈。因為這種火炮首次轟炸巴黎,後來人們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炮彈飛了這麼遠,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歐洲。
“巴黎大炮”是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火炮設計師艾伯哈特設計,董事費利茨·勞森貝爾格監製的。雖然它的口徑不算大,隻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又高又大,堪稱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長近37米,倘若把它豎起來,足足有十幾層樓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全炮重達750噸。為了支持這個龐然大物,起初將它們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炮口隻能瞄準法國的首都,以後才采用旋轉炮架。這麼長和重的炮身使它本身產生很大的彎曲變形,如果得不到支撐的話,炮口要下垂25毫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炮身後半部的上麵加了一個支架,用粗鋼杆通過支架拉著炮身的前半部,同時又與後麵的炮身尾部連接。
盡管巴黎大炮令人心寒,是當時世界上打得最遠的火炮。可是發射的彈丸很輕,威力不大,炮身壽命隻有50發左右。該炮共製造了7門,前後總共使用了140天。
此外,1942年德國還製造了一門口徑為800毫米的鐵道炮,這門炮全重1328噸,彈丸重71噸,是世界上最重的火炮,在火炮史上,象上述這兩種巨型火炮是空前的。
最早的原子彈
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彈是美國製造的第一批3顆原子彈。它們出世之後,為保密起見分別取了綽號“瘦子”、“胖子”和“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