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軍事之最1(2 / 3)

1939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緊張氣氛中,德國化學家哈恩等人發現,鈾原子核會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質量近乎相等的兩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科學新發現提供了製造新式炸彈的可能性。以西拉德和費密為首的一批流亡在美國的歐洲科學家,很擔心希特勒會利用這一新發現來製造殺人武器。於是他們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簽署了一封信,提請美國政府注意這件事,並建議美國政府應支持鈾核裂變的研究,以免在這一領域中被法西斯德國領先。

在顧問的說服之下,羅斯福總統批準了一項大量撥款製造原子彈的絕密計劃,其代號叫“曼哈頓工程”。在製造頭一批原子彈的過程中,美國政府總共投資20億美元,先後動員了52萬人參加。裝配原子彈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小鎮洛斯-阿拉莫斯中秘密進行的。領導這項工作的是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後被人稱為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1945年7月,綽號“瘦子”的原子彈試爆成功,其爆炸力超過了原先的設想,達到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在剛接任不久的新總統杜魯門讚同下,美國軍方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其餘兩顆原子彈,使這兩個城市在山崩地裂般的爆炸聲中變成廢墟。據事後統計,廣島市死亡78150人,受傷51400人;長崎市死亡23700人,受傷25000人。加上其他受害者,兩城傷亡總人數在445000人以上,真是一幕人間慘劇。

最早的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年6月,倫敦突然遭受一種不知名的炮彈的襲擊,在陣陣摧心裂肺的可怕嘯聲之後,發出連續爆炸的巨響,倫敦遭受了巨大破壞。這就是希特勒在滅亡前夕搬出來的秘密武器——“V-1”飛彈。

從1932年起,德國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於1942年10月3日下午4時成功地發射了試驗性的地對地導彈。但是實際上無法使用。

1944年,德國製造了一種誘導飛彈——“V-1”飛彈。“V-1”飛彈的外形象無人駕駛飛機,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的機械裝置操縱。彈長8米,翼展55米,重6噸,以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1公裏,航速每小時達563公裏。

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這種飛彈比“V-1”飛彈先進,可說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德國納粹製造了500顆這樣的彈道式飛彈。這種導彈長14米,直徑16米,重14噸,內含高爆炸藥1噸,由火箭引擎推動。“V-2”能發射到高達905公裏的氣層,然後由自動駕駛儀操縱飛行。彈內電腦能在適當時間自動關閉引擎,並指令飛彈射向目標,命中率較高。“V-2”飛彈航程達354公裏,速度約為音速的4倍多,每小時達5733公裏,因此戰鬥機無法對付它,它給倫敦造成的破壞比“V-1”飛彈更大。

戰後,美國和英國接收了剩下的“V-2”飛彈,為以後的太空發射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口徑最大的火炮

15世紀,土耳其人製造並使用了一種巨型臼(jiù)炮,它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古代火炮。這種巨炮的口徑為1066毫米,火炮身管長792米,可以發射重達544千克的石頭炮彈。1453年4月,土耳其人曾使用這種巨炮每天發射7枚圓形石頭炮彈,轟擊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的城牆,使守軍驚慌不安。據說,這種巨炮需200人或60頭牛才能拉動。

最小的火炮

17世紀,瑞典皇宮內虱子很多,皇後姬絲汀對虱子非常反感,叫人製造了一門專門用來轟擊虱子的“火炮”。這門“火炮”的結構、外形、零件、功能等與當時火炮完全相同,隻不過是微型化了,類似現在的玩具火炮。它的炮身隻有10多厘米,口徑也僅有1毫米,使用的“炮彈”也和現在的子彈差不多。一旦有虱子在皇宮出現,皇後立即下令開“炮”射擊。這是世上最小的“火炮”,又稱為“迷你火炮”。

最輕的火炮

比利時現裝備的一種NR8113型迫擊炮,是世界上目前裝備最輕的火炮。它的口徑為52毫米,戰鬥全重僅45千克,射擊距離為200~700米,不僅可單兵攜帶,而且發射時還能做到無聲、無焰、無閃光。

最重的加農炮

瑞典在60年代研製定型的1A式155毫米自行加農炮,戰鬥狀態全重達53噸,是目前裝備重量最大的加農炮。該炮最大初速為865米/秒,最大射程256千米,雖屬於第二代自行火炮,但具有第三、第四代自行火炮的某些特點,如采用自動裝填機構和多燃料發動機等。但由於該火炮存在體積與重量較大,射界有限(高低射界最大為+40°,方向射界左右各15°),使用也不靈活,結構又非常複雜,造價特別昂貴等缺點,所以隻在瑞典陸軍中少量裝備,後停止生產。

最早的反坦克炮

自從1916年9月15日英國軍隊率先把坦克(當時的坦克形狀象一個鐵盒,被稱為“水櫃”)作為一種進攻性武器使用於戰場,把德軍打得驚慌失措、狼狽不堪之後,坦克與反坦克的鬥爭便隨之產生了。

最初,各國都沒有專門的反坦克火炮。炮兵打坦克主要是在遠距離通過空中偵察探明敵坦克位置後,使用一些野戰炮(也稱野炮)和步兵炮對敵坦克進行射擊。這種方法雖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好。

為了對付坦克的威脅,各國競相研製一些專門用來打坦克的火炮。1916年,坦克問世不久,法國就搶先研製出一種“樂天牌”反坦克炮。這種火炮與加農炮是“近親同族兄弟”。它的炮管較長,發射時炮膛內氣體壓力較大,彈丸初速大,彈道比較低伸,射擊精度較高,能發射高速實心穿甲彈擊穿敵坦克裝甲。由於這種火炮當時數量較少,口徑也不大,因此在實戰中沒發揮很大威力,“名氣”不怎麼響。但它卻為以後反坦克炮的研製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早的高射炮

飛艇和飛機的出現,引起各國軍事家的關注。為了能夠對付戰場上出現的飛艇和飛機,1906年,德國愛哈爾特公司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它裝在汽車上,帶有防護裝甲,口徑為50毫米,身管長15米,最大射程為4200米。隨後,德國的克虜伯公司於1908年也研製出一門對空射擊的高射炮,它裝在門式炮架上,口徑為65毫米,最大射程為5200米。它的高低變化已能用手輪調整,大的方向變化靠人移動炮架,而小方向變化則可用手輪調整。這比靠人移動四輪車捕捉目標的“汽球炮”前進了一大步。

射程最遠的自行火炮

前蘇聯為增強地麵炮兵的飽和壓製能力,於80年代研製出一種“旋風”30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它有十幾個發射管,可發射子母火箭彈等,最大射程為7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裝備射程最遠的自行火炮。1990年2月,在吉隆坡舉辦的亞洲防務展覽會上,該炮首次公開亮相,現已裝備俄羅斯陸軍。

身管最長的自行火炮

前蘇聯70年代研製的2C7式203毫米自行加農炮,其身管長度為口徑的60倍,身管長1218米,是目前世界上裝備火炮中身管最長的自行火炮。該炮可發射殺傷爆破榴彈和核炮彈等彈種,現主要裝備俄羅斯方麵軍重炮旅。

最重的自行火炮

德國研製的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采用“豹1”或“豹2”式坦克底盤,戰鬥全重53噸,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自行火炮。該火炮可發射殺傷榴彈、火箭增程彈、底部噴氣彈和反裝甲殺傷子母彈等炮彈,發射火箭增程彈或底部噴氣彈時,最大射程可達40千米。該炮采用自動裝填方式,射速較高(10秒鍾可發射3發炮彈)。

最早的坦克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一個叫斯文頓的英國人製造出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不就有機動和攻防的雙重功能嗎?1915年,英國政府采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製了坦克的樣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