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馬克”Ⅰ型坦克誕生,這種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 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
乘員最多的坦克
乘員最多的坦克:A7V戰鬥坦克是德國最早生產的坦克,1918年裝備德軍,它的乘員有18人,是世界上乘員最多的坦克。A7V坦克的戰鬥全重為30噸,車長7 350毫米,車寬3 060毫米,車高3 350毫米,履帶寬度2 115毫米,車底距地高200毫米。A7V坦克的最大速度為8~1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60~7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為30~35千米,最大爬坡度25度,越壕寬2.0米,最大涉水深0.8米,過垂直牆高0.4米。
最大的軍艦
軍艦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魚雷快艇、導彈快艇、掃雷艇、獵雷艇、獵潛艇、護衛艦、登陸艦、驅逐艦、巡洋艦、潛水艇及航空母艦等。在這艦艇的大家族裏,要數航空母艦的個兒最大了,因為它的排水量一般都有好幾萬噸,並能搭載各種艦載飛機,實際上它是一個海上活動的航空兵基地。航空母艦具有很多優點,在海戰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威懾力量,因而它的數量多少、噸位大小是衡量海軍實力的標誌之一。但相對來說,航空母艦的對空和對潛作戰能力就比較弱,因此航行中要有驅逐艦或巡洋艦護航。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應首推美國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它的噸位最大滿載排水量可達91400噸。“尼米茲”號由美國紐波紐斯船廠建造,於1972年5月13日下水,於1975年建成。“尼米茲”號船體尺度為長332米、寬408米、吃水113米。飛行甲板的寬度達768米,能搭載近百架飛機。1980年4月24日,美國為營救在伊朗的美國人質派出的8架RH-53直升飛機就是從“尼米茲”號上起飛的。“尼米茲”號主機為26萬匹馬力,航速在每小時30海裏以上,艦上主要裝備為3座對空導彈發射架。
現在美國海軍服役的另一艘航空母艦“艾森豪威爾”號是與“厄米茲”號同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最早的潛艇
最早的潛艇,是一艘人力推進的木製潛艇,是荷蘭人德列布什爾於1624年所製造的。
這艘木製潛艇外麵蒙著塗油脂的皮革,艇體兩邊開有孔座,槳板從孔座中伸到艇外。艇上有12名劃槳水手,靠人力劃槳來前進。它能在四五米深的海水中,潛航好幾小時,乘坐多人。為了保持艇內空氣清潔,艇內設有特種液體,能吸收二氧化碳。
此外還有許多人嚐試過製造潛水艇,但都未成功。1653年,一位名叫德桑的法國發明家,建造了一艘20多米長的潛水艇。這位發明家曾誇張地說這艘潛水艇如何的好,說它快如飛鳥,能攻擊許多戰艦。但是艇造成後,卻不能在水中運動。
17世紀70年代,還曾出現過用漁船改裝成的潛水艇。艇的中部設置有一個水密艙,壓載重物後便能下潛,而拋掉壓載物便會浮出水麵。後來為了一次打賭,這艘漁船改裝成的潛艇,潛入30米深的海中,由於艇體被水壓力毀壞,最後不知被海流衝向何方。
總言而之,這些早期的潛艇,沒有一艘是合格的,更不用說參加水中戰鬥。不過它們都為後來潛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小的航空母艦
目前,世界上噸位和尺寸最小的航空母艦是意大利海軍“加裏波第”號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10100噸,滿載排水量也隻有13370噸;艦長1802米、寬334米、吃水67米。艦上裝設4台燃氣輪機,總功率8萬馬力,最大航速30節。“加裏波第”號共搭載18架“海王”直升機,其中機庫可停放12架、飛行甲板停放6架。根據需要,還可配置垂直/短距起落飛機。主要裝備2座八聯裝“蝮蛇”艦空導彈發射架、4座“奧托馬特”艦艦導彈發射筒、3座雙聯裝40毫米炮、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眾多的雷達。“加裏波第”號1984年下水,1987年8月正式加入意海軍服役。
最大的航空母艦
裏根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九號艦,也是美國在進入21世紀以後最大的一艘成軍的航空母艦。2001年時完工下水的裏根號是以美國第40任總統隆納·裏根為名,裏根總統是帶領美國結束冷戰時期、非常受美國人民愛戴的國家領袖,也是第一位本人還在世時就被拿來替軍艦命名的前美國總統。不過由於新艦下水時裏根本人因病無法參加儀式,因此是由前第一夫人萳西·裏根代表出席,裏根本人則在航艦正式服役後隔年與世長辭,享年93歲。裏根號的母港為加州的聖地亞哥港,目前隸屬於美國太平洋艦隊。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尺寸相當驚人,艦長330米,寬76米,甲板麵積比三個足球場麵積還要大;艦體吃水11.3米,高70多米,總功率28萬馬力,最大航速33節;加一次核燃料可使用13年,續航力達80萬海裏至100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25圈至30圈。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每艘上麵通常都相對固定地配屬一支艦載機聯隊。聯隊有80餘架飛機,由多種飛機混合組成。其中較典型的為:F—14“雄貓”戰鬥機20架、F/A—l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20架、A—6E“入侵者”攻擊機20架、E-2C“鷹眼”預警機 4架、S-3A“海盜”反潛機 8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6架,以及直升機多架。
第一艘核動力軍艦
核動力軍艦是20世紀50年代的產物。在此之前的相當一段時期裏,船舶都是以燃燒煤、油等獲得動力的。因此,當1955年正月17日美國建造的“舡魚”號潛艇采用了核動力的消息一經宣布就極大地轟動了全球。
建造“舡魚”號軍艦的促進者和技術指導是海軍上將海曼·G·裏科弗。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被譽為核海軍之父。1950年裏科弗說服國會授權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
這艘世界上最早的核潛艇“舡魚”號於1952年開始研製。1954年1月21日早晨,在1萬名觀光者的歡呼聲和船廠與眾軍艦汽笛的喧鬧聲中,“舡魚”號掛滿彩旗,徐徐地從船台上滑入水中。1954年,“舡魚”號核潛艇服役,並於1958年從太平洋通過北極到達英國。“舡魚”號核潛艇的建造,意在通過對它的試驗,以期解決核動力在潛艇上應用的各種問題,諸如核反應堆在艇上的安裝、屏蔽、運行、保養、維修、散熱以及艇的尺度結構和長時間在水下航行可能產生的一係列問題等。1955年,美國首批生產核潛艇;1959年,4艘“鰩魚”核潛艇服役;1960年,美國的另一艘核潛艇“美人魚”號,首次在水下環繞地球航行一周。
核動力潛艇與常規潛艇相比,不僅隱蔽性和機動性更好,而且能以高速長期在水下潛航,因而要發現它和摧毀它是比較困難的。常規潛艇隻能堅持一段時間在水下活動,而采用核動力推進的潛艇,可以離開大氣,在水下長期深潛、活動。因此,可以說核動力的采用引起了潛艇質的變化,使潛艇從原來隻是“可潛水麵艦艇”變成了真正的“潛水艇”,標誌著潛艇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繼核潛艇的研製成功,美國又相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大型導彈驅逐艦——“邦布裏奇”號;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
1964年,“企業”號、“長灘”號和“邦布裏奇”號組成編隊,作了一次中途不需燃料補給的環球航行,航程31000海裏,平均航速每小時20海裏,曆時6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