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軍事謎團3(3 / 3)

更引人注目的是,雲爆彈在現代戰爭中還能用於攔截敵方的洲際彈道導彈。因為用它可在敵方導彈經過的路途上設置一道道巨大的雲霧屏障,將敵方導彈摧毀於空中。

貧鈾穿甲彈是如何擊穿防護裝甲的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和飛機向伊軍發射了貧鈾炮彈,其殘片迄今仍在散發著化學毒氣和射線。有關的核物理專家認為,在今後20年至30年中,伊拉克將有數十萬人受到貧鈾彈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貧鈾雖然不會像核彈那樣產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作為武器彈藥在戰場上使用後,大小碎片分布範圍廣,而且放射性是聽、摸、看、感覺不到的,人們長期接觸,身體將會受到一定損害。

貧鈾穿甲彈是靠射擊後獲得的動能來擊穿坦克的防護裝甲的。彈芯在侵襲裝甲的過程中,由於高速碰撞,溫度可達900度。作為彈芯的貧鈾合金在空氣中燃燒的溫度較低,約為400度。

在彈芯穿透裝甲後,彈芯碎片就自行燃燒,在車內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即殺傷乘員和破壞坦克內部設備。更為嚴重的是,貧鈾燃燒時會形成淡黃色煙霧狀的氧化鈉塵埃。這些塵埃狀的氧化鈾擴散開來,將周圍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實際上,它的危害並不亞於原子彈爆炸後的放射性汙染,隻不過每發穿甲彈的汙染區域較小而已。

反坦克導彈是如何設計控製裝置的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後麵接有長尾巴導線,通過它來控製導彈的飛行。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紅外線進行半自動控製。導彈發射後,射手隻要把瞄準鏡內的十字線對準目標,導彈就會按照設在地麵上的儀器發出的命令飛向目標,從而減輕了射手操作的疲勞,也提高了擊中目標的準確性。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更先進一些,采用激光進行控製導彈,這就相當於給導彈裝上了眼睛,使它能自動追擊目標,因而用來通電話用的長尾巴退化掉了,成了沒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

用激光控製的反坦克導彈,一般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射手操縱一個激光波束發射器,用它發射的激光波束套住飛行的導彈,並且使激光波束始終對著坦克,這樣導彈就會沿著波束飛向坦克;另一種是射手用激光照射器照射坦克,導彈就可沿著從坦克反射回來的激光波束飛向坦克。

另外,還有一種電視製導反坦克導彈,一般是裝載在直升飛機上發射的。這種導彈的前端裝有電視攝像管,能把導彈與目標的偏差反應到裝在飛機駕駛員麵前的熒光屏上,射手可根據在電視裏觀察到的情況,發出“命令”,使導彈飛向坦克。

去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雖然先進,但它的造價較高,所以目前還多采用有長尾巴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第四代反坦克導彈即將問世,它就是“發射後不用管”或“發射後忘記”的自動製導的新型導彈。

反雷達導彈是如何自動追蹤雷達的

雷達被人們譽為飛機、火炮和導彈的“千裏眼”,發射的電磁波遇到飛機或導彈時就能被反射回來,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以便對目標進行攻擊。電磁波是雷達克敵製勝的法寶,然而在現代戰爭中同時也成了它的一個致命弱點。

現代電子戰的軟殺傷,就是用雜波和金屬箔條等對雷達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迷惑,使它失靈或變成“瞎子”;而硬殺傷則是用反雷達導彈等火力直接將雷達摧毀,使依賴雷達的飛機、火炮和導彈失去戰鬥力。反雷達導彈之所以能反雷達,在於它能巧妙地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順藤摸瓜”,直至將雷達擊毀為止。

現代戰爭中發起攻擊的一方,一般都把敵方的雷達作為首要打擊目標,也就是首先把作為敵人防空火力的“眼睛”——雷達清除掉,以便為己方飛機突防和空戰掃清障礙。而反雷達導彈正是實施這種“挖眼”戰術的能手。這種反雷達導彈的特長是:作用距離遠,可以在敵防空火力之外進行攻擊;它本身不輻射電磁波,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發現;打得準,幾乎百發百中;適應能力強,能在各種條件下使用。

製導武器是怎樣追蹤目標的

在製導武器自成一個係統的武器家族中,大量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導彈,同時還發展有製導炸彈,製導炮彈,製導魚雷,製導地雷等。

製導炸彈,也叫靈巧炸彈。同普通炸彈不同的地方是在彈體內有製導裝置,可以自動控製。它又不同於導彈,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飛機投彈時給予的初速滑翔飛行,然後靠本身的製導裝置的作用,修正偏差,準確地命中目標。製導炸彈的製導方式有激光、紅外和電視等,目前已經發展有10多種類型。

製導炮彈發射和戰鬥過程同普通炮彈一樣,不同的地方是在彈丸上裝有製導係統。它本身沒有動力裝置,靠炮彈從火炮中發射瞬間獲得的初速,彈體的穩定翼和控製舵穩定炮彈飛行,然後在製導裝置作用下,自動導向目標。有激光和毫米波等幾種製導方式。主要用來毀傷坦克、裝甲車輛、艦艇等活動目標。

正在發展中的一種趨勢是,用普通火炮發射導彈,這就是炮射導彈。導彈的裝填、發射都和普通炮彈一樣。它可以用榴彈炮,也可以用迫擊炮發射。自行小高炮也可以發射防空導彈。火炮不僅是炮彈,也是導彈的發射器,使火炮和導彈成為綜合體、基本的火力單位,具備火炮和導彈的雙重作戰功能。

製導地雷、製導魚雷,都增加了高技術的製導係統。現在已經有一種快速機動布設器材,早已不是我們在電影“地雷戰”中看到的,用人工埋設,用繩索絆拉。地雷本身也不容易被掃除。有一種智能化水雷,對目標能進行分類識別,要炸航空母艦就能放過其他艦船。它綜合了水雷、魚雷、導彈和火箭的技術特長,能設在水下6000米深處,獵雷艇和其他獵雷裝備很難發現和消滅它。

製導武器與反製導武器之謎

精確製導武器的不斷研製和廣泛使用,使得有關戰爭的一些觀念逐漸起了變化。攻擊目標的遠近觀念有了變化。對導彈發射來說,目標的遠近不是問題,主要看製導係統的精度。

從數量上判斷實力強弱的觀念有了變化。誰人多、槍多、炮多、彈藥多的兵力兵器對比,如今沒有太大的意義。精確製導武器已經使一以當十、一以當百,甚至一以當千當萬有了可能。

精確製導武器的出現,把偵察、發現目標提到了幾乎是第一的位置。不怕打不到,就怕發現不了。隻要發現,就可能把它摧毀。當然,精確製導武器的精確和它的有效作用,都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

製導武器還會不斷發展。反製導武器也會不斷發展。製導武器和反製導武器之間的競爭不會停止。原有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又將促進新的武器的研究製造。應該看到這種必然的進步。

敏感彈也有眼睛和大腦嗎

近年來,反坦克武器家族中出現了一位新成員,它既有導彈銳利的“眼睛”和機敏的“大腦”,能夠“觀察”和“思考”,自動探測、識別和跟蹤目標,又具有炮彈使用方便、造價便宜、“打了就不用管”的優點;因而被人們稱為“敏感彈”。可以說,它是導彈與炮彈結緣的“優生兒”,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敏感彈的“眼睛”就是裝在彈上的毫米波敏感器。這種很敏銳的眼睛能接收各種景物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並根據目標和背景所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差異來識別目標,就像人的眼睛一樣。

當坦克在地麵上通行時,由於各種物體的輻射性能不同,低空飛行的敏感彈從不同的“熱”背景中,很容易找到坦克、裝甲車等一類“冷”金屬目標。

敏感彈的“大腦”是像火柴盒那樣大小的微型計算機。當敏感器偵測到目標時,“大腦”便及時傳出進行攻擊的指令。敏感彈是一種能擊穿較薄裝甲的“自鍛成型彈丸”。它的藥型罩呈球麵形或碟形。當爆炸時,金屬藥型罩被壓塌、翻轉並拉伸成類似於羽毛球形的實心彈丸,以每秒2500米左右的高速飛向目標,可擊穿坦克的頂裝甲。

定向能武器暫時不能使用之謎

在未來的空間戰場上,還有一類令人刮目相看的武器,這就是定向能武器。所謂定向能武器,是指利用強激光、強微波和高能粒子束攜帶的能量,產生高溫、電離、輻射等綜合效應,采取“束”的形式向一定方向發射,借以摧毀或損傷目標的武器。

按照使用範圍和重點的不同,定向能武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作為戰略武器使用,主要用來反導彈、反衛星;另一類作為戰術武器使用,主要用來破壞武器、各種探測器和對人進行攻擊,使人致盲和燒傷。作為空間戰武器使用的,重點是前一類。

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戰略定向能武器想得很厲害:第一,威力大。第二,速度快。它能以光速或接近光速前進,這大約是最快的火箭的40000倍。第三,隻對目標本身造成破壞,不像核武器那樣殃及周圍的物體。第四,發射時無後坐力,可迅速改變攻擊方向,並可多次使用。第五,正在研製的隱身武器,表麵塗有吸波材料,使用強微波武器對付它,可以收到“以毒攻毒”的奇效等。

當然,在實際研究中,並不像預想的那麼簡單,遇到了許多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棘手的問題,如能源問題、發散問題、獎金問題等。所以,在短時期內,供空間戰使用的定向能武器,不可能投入實戰使用。不過,近距離、小功率的戰術定向能武器的應用,則早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經有過不少實際戰例了。

動能武器研製成功了嗎

太空武器都攜帶有核或非核的爆炸裝置,它們靠爆炸效應殺傷太空目標。由於核爆炸有多種效應,在摧毀敵方目標的同時,給己方部署在太空軌道上的武器裝備也帶來危害,如核輻射和電磁脈衝使軍用航天器的電子線路失靈,指揮通信中斷等。

與此同時,將核裝置部署在太空,就如同懸在地球上空的一枚枚核彈,一旦失控,對地球也是大的禍害,所以國際上早就達成了禁止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的協議。就是攜帶常規爆炸裝置的太空武器,在技術結構上也相當複雜。為避免太空武器在這些方麵給人類所帶來的困擾,一種非爆炸性的“冷殺手”——動能武器,將會出現在空間戰的舞台上。

動能武器的原理並不複雜。人們設想,如果能在太空部署一種高速運動的物體,雖然不攜帶任何爆炸裝置,但由於其本身具有足夠大的動能,仍可以通過直接撞擊將目標摧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動能武器必然是一種精確製導武器,因為它不能像爆炸性武器那樣有一定的殺傷範圍,而是非得同目標相遇不可,這樣,必須具有探測、跟蹤、瞄準及快速機動能力。否則,就像子彈打偏一樣,不足以命中和摧毀太空目標。

由於許多技術難題短時間解決不了,所以,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動能武器,都還處在研製和試驗階段,距離實際應用還相當遙遠。

電子戰的實質揭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電磁波方麵的應用較量已經成了一個新開辟的作戰領域。敵對雙方彼此利用各種先進的設備和器材,在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和其他光電技術裝備對抗中,偵察與反偵察,幹擾與反幹擾,摧毀與反摧毀,展開著激烈複雜的爭鬥。

世人把這種較量稱為電子對抗,有的國家叫做電子戰。電子對抗、電子戰,實質上就是掌握和操縱電子設備的人和人之間的智慧的對抗。

電子對抗經曆了從無線電通信對抗到雷達對抗,到電子設備全麵對抗的幾個階段。有人預測,隨著電子戰兵種的崛起,一方麵,它將同陸、海、空、天戰場的作戰更加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為多維的立體化戰爭服務;另一方麵,也許會出現單獨的電子戰階段,或者獨立的電子戰略階段,甚至有可能出現隻靠電子戰爭便分出勝負的新樣式的戰爭。

電子戰的雙方是如何致勝的

知道無論蝙蝠多麼曆害,也抓不住夜蛾,那是因為夜蛾身上長有一種奇妙的“耳朵”,即鼓膜器。這個鼓膜器能夠截聽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

當夜蛾聽到蝙蝠的高頻率尖叫聲時,就開動足部關節上的振動器,發出一連串的“哢嚓”聲,幹擾迷惑蝙蝠,使它在幹擾中失去定位能力。同時,夜蛾用絨毛開始吸收蝙蝠發來的超聲波,使蝙蝠聲呐係統的探測作用縮小。

當蝙蝠緊盯著夜蛾不放的時候,夜蛾會立即改用另一種戰術,不斷改變飛行方向,翻筋鬥,兜圈子,螺旋式地下降,或者縮起雙翼,急劇下降,落到地麵,鑽進草叢溜走。有時,夜蛾為了爭取時間,會主動發射超聲波,及早收到警報信號,以便在蝙蝠未發現自己之前提早跑掉。軍事學家們從夜蛾與蝙蝠之戰中得到啟示,並進行模擬,使現代戰爭中的電子戰運用得淋漓盡致。

我們如能仿效夜蛾的反聲呐戰術並加以改造,創造出一種新的反電子戰術,那麼,我軍的電子防禦作戰能力將會大大提高。因此,應當模仿夜蛾的鼓膜器,研製出一種“電子偵察預警機”;模仿夜蛾足部關節上的振動器,創造一種“電子幹擾迷惑機”;模仿夜蛾身上的絨毛,生產一種“電磁吸波器材”,並把這些機器和器材安裝在飛機、艦艇、導彈、坦克等重要裝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