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軍事謎團4(2 / 3)

另外,還有一種采用微波成像技術的智能雷達,它通過微波來給飛機照“快相”,電子計算機得到飛機在不同位置上的眾多快相,對這些快相進行處理之後即可辨認出各種不同的飛機。不過,這種雷達由於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對飛機拍攝每張微波快相,往往會貽誤戰機。

隱形技術為何能對付雷達

隱形技術是傳統的偽裝術的延伸和高級發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設計和其他新技術對雷達實行欺騙的技術。

在新材料方麵,有兩種。一種是製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達波的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另一種是塗料。日本和美國都已經製造出用鐵氧體粉和氯丁橡膠等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混合塗料,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鋦”或“針”的塗料。還可以塗上一種輕的塑料和樹脂,形成可塑性表麵,雷達的電磁波碰到以後會被分解掉。這樣,雷達發出的電磁波,或者受到飛機、導彈外殼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塗層表麵的分解抵消,雷達怎麼會不失靈呢!

在設計方麵,改變飛機、導彈外形,不要有直角,盡量平整等,縮小雷達有效反射麵積。

還有,就是采用激光設備替代一部分電子設備,采用埋入式或再生式發動機,采用高速燃燒,燃燒後熱量能急速冷卻的新型燃料等,盡可能減少電子輻射和熱輻射,提高不讓雷達發現的隱形效果。

軍事衛星為何是“千裏眼”

當代的軍事偵察衛星,可以稱得上是一雙真正的千裏眼,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是它速度快。如果是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每秒鍾大約飛七八千米,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種偵察衛星速度比火車、汽車快幾百倍,比起超音速飛機也得快10多倍或20多倍。打個比方。從北京出發,到天津隻要半分鍾,到上海3分鍾,到拉薩5分鍾也就夠了。不但偵察及時,而且保證有連續性。一般長壽的偵察衛星,在空中可以停留兩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偵察到目標連續不斷的變化情況。

二是範圍廣闊。飛機和衛星作比較,同樣都是20度的視角,從3000米高度的飛機上能看到地麵一平方千米的範圍,從300千米高空的衛星上看地麵,就可以看到10000平方千米,看到的範圍相差萬倍以上。有人作過計算,說在高空飛機上把我國拍攝一遍,需要拍100萬張照片,用10年的時間;如果用衛星拍攝,隻需拍500多張照片,花不了幾天的時間。

三是受限製少。要是在對方地麵上拍軍事目標的照片,對方一定會把你抓起來問罪。你到我空中來照相也不行,侵犯領空主權,飛機也會被打掉。天上衛星誰能管得著它呢?它有超越國境的自由,而無侵犯領空的麻煩。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人無法到達的地方,都阻擋不了衛星去偵察。

當然,軍用偵察衛星也有缺陷,這就需要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和改進了。

軍用衛星因類別不同而用途不同嗎?

軍用衛星是為軍事服務的衛星,是一種現代化的新型武器。它包括偵察衛星、預警衛星、攔擊衛星和導航衛星等。

偵察衛星號稱“太空間諜”,它按觀察設備的不同,又分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等數種。照相偵察衛星是利用可見光照相機或電視攝像機對目標進行照相偵察;電子偵察衛星則是利用無線電波接收的方式,從敵方雷達、軍用電台等無線電設備中竊取情報信息。偵察衛星大都采用近地軌道運行,距地球最近時隻有150~300千米,所以竊聽能力很強。

預警衛星是對付導彈襲擊的,這種衛星上裝有紅外線探測器和電視攝像機等儀器,當對方導彈發動機一點火,噴出高溫燃氣時,就可以探測到,所以叫“預警衛星”,即不用等導彈發射到己方陣地,就可以預先警覺出來。預警時間可達30分鍾,這足以使自己的導彈快速出動去攔擊對方導彈。

攔擊衛星就是用衛星去打衛星,它是攻擊軍用衛星的武器,是反衛星武器的一種。這種衛星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有一種攔擊衛星號稱“殺手衛星”,是以犧牲自己,與敵方衛星同歸於盡的爆炸方式來攔擊敵方衛星的。

導航衛星最初是為核潛艇定位而設計的,現在它已發展到為民用航船導航。

反衛星武器的威力有多大

隨著航天活動的蓬勃開展,空間也逐漸成了軍事爭奪的場所。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聯就首先研製試驗了一種攔截衛星,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反衛星武器。

這種反衛星武器,是利用空間雷來擊毀敵方衛星的。它是將空間雷裝在一個小衛星上,用火箭發送到與目標相近的空間軌道上,然後逐漸靠近目標。當空間雷與敵方衛星交會時,利用自身爆炸產生的碎片來擊毀衛星。

美國當然不會示弱,很快也研製成一種反衛星武器。這種反衛星武器既可由地麵運載火箭發射,也可從飛行在空中的戰鬥機上發射。它的樣子很像個鐵皮罐頭盒,高約45厘米,直徑為30厘米,重15千克。當進入敵方衛星軌道時,能以12千米/秒的速度去攔截敵方衛星,用硬碰直撞的方式將目標摧毀。

此外,還有一種用爆炸的動能或碎片擊毀衛星的武器。它是在攔截衛星上裝載一枚類似於空對空導彈的微型“星載導彈”,當被攻擊的衛星進入射程以內時,就將星載導彈發射出去擊毀敵方衛星。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重點研究定向束能武器,這種武器是指利用激光束、微波射束、帶電粒子和中性粒子束產生的巨大能量來摧毀目標的太空武器。

夜視器材為何能看清黑暗中的物體

黑暗隻是人的感覺,自然界的夜晚依然是有光亮的。一種是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氣輝光等就是這種光。這些自然光比起太陽光來顯得太微弱了,人眼的感光靈敏度不高,所以覺察不出來。還有一種是紅外光,也就是紅外線。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身的人體,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射紅外線。

可以這樣說,無論白天或黑夜,所有空間都充滿紅外線,隻不過人的眼睛感覺不出來罷了。夜視器材就是充分利用微光和紅外線,把微光增強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亮度,把紅外線轉換成人的眼睛可以察覺的可見光,幫助人在夜間活動、偵察、打仗。

基本工作原理是:先把來自目標的人眼看不見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然後把電信號放大,再轉換成人眼看得見的光信號。簡單說來,就是光——電——光的轉換過程。

超遠程炮能將衛星送上天嗎

1993年,美國《太平洋星條旗報》發表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研究所打算用身管長達472米的大炮試射5000克重的炮彈,以驗證超高速輕氣炮將有效載荷送到高空的可行性。預計炮彈的飛行速度可達4000米/秒。如果試驗成功,這家研究所將建造一門更大型的火炮,並從範登堡空軍基地向太平洋上空發射能達到434千米高空的炮彈。繼而,還將研製一種全尺寸的火炮,以便把有效載荷送上月球軌道……

顯然,這是要用大炮代替火箭來發射衛星。果然,在1994年初我國新華社播發了美國這家研究所更令人驚奇的計劃:他們將建成口徑達17米的超級大炮,用來發射一向用火箭運載的衛星,並將這門大炮命名為儒勒·凡爾納大炮,以紀念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

火炮探空試驗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由正服役的製式火炮去掉膛線,加長身管改製而成。而大口徑火炮,是由美國海軍MK型406毫米艦炮改裝成424毫米探空火炮。

口徑為424毫米的探空火炮,發射的並不是普通炮彈,而是叫做“歐洲燕”的箭形彈。這種火箭彈由彈托、彈體、尾翼和彈頭部等組成。在彈頭部內裝有各種探測與測試儀器。箭形彈用火炮可以發射到200千米的上空。

美國利弗莫爾研究所將研製體形巨大的L型輕氣炮。這是一種不用固體發射藥,而是利用氫氣、氮氣作為推動炮彈能源的發射裝置。當然,近期的目標還是用探空輕氣炮向月球或月球軌道發射炮彈。也許,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