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腦癱患者約175萬人,其中0~6歲腦癱患者約有31萬,患病率為1.86%,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而早產、低出生體重是最主要的腦癱致病因素,且孕期越短,出生體重越低,腦癱患病率越高。
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治愈此病的特效藥,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康複治療,且治療和訓練越早,恢複得越好。所以,早期發現小兒腦癱症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新生兒期患兒對周圍一切都沒有興趣,反應性很差,動作明顯減少,吸吮能力很差,經常出現嗆奶。
嬰兒期 “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是對嬰兒時期運動行為發育規律的粗略概括。而腦癱嬰兒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如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豎立抱起時雙腿伸直內收、兩腿交叉呈剪刀狀等,手經常握拳而拇指內收,主動運動少。5個月後仍不能主動伸手抓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總用一隻手去抓取。
幼兒期 患兒肢體運動障礙,不會走路或走路姿勢異常,如腳尖著地、剪刀步態、跛行、不能下蹲等;手的運動不靈活,不能用手取物或者總用一隻手去拿東西;出現智力落後、語言發育落後或語言障礙;視力異常、聽力減退等。
發現小兒腦癱,父母千萬不要拖延,最重要的盡早抓緊治療和訓練。除求助正規醫院外,父母也可對腦癱患兒采用以下康複措施:
1.支撐站起:拉住患兒一隻手,引導他從座位到雙腿為跪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患兒抓住小床欄杆時,家長從雙手扶住其腋下支撐站立,到逐漸減少幫助,讓其自主保持平衡。
2.學會走路:關鍵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從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渡到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立行走的目的,也可用學步吊帶。
3.上下樓梯:逐漸讓患兒脫離大人的支持,用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上下樓梯。大一點的患兒需家長鼓勵其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4.訓練跳躍:這是鍛煉下肢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豔的紗布和小玩具,讓其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5.平衡訓練: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父母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蕩秋千、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6.精細動作訓練: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患兒五六歲時,教他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