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青少年來說,生活環境的不協調或經受過多的挫折都可能產生壓抑的心理。原因如下:

(1)日常生活中的壓抑。青少年在生活中必然要麵臨學習、生活等事情,如果自身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正常的實踐任務或者經常過度地學習和生活,那麼就會感到痛苦和壓抑。例如:有些青少年麵對繁重的學習負擔及成績下降,就會感到壓抑消沉等消極表現。

(2)日常行為規範產生的壓抑。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人們的行為準則。如果青少年有太多的行為規範或對自己的要求過於嚴格,然而,這些行為規範與你的接受能力相差甚遠,因此極容易產生壓抑的心理。

(3)人際交往產生壓抑。有些青少年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在學校的大家庭中因為自己性格孤僻、內向,不能被別的同學接納。因此,內心比較孤獨、憂鬱而產生的壓抑心理。

(4)自身條件產生的壓抑。有的青少年因為自己長得醜或者有其他的身體缺陷而產生自卑、憂鬱等壓抑心理。有這種心理的青少年總認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其在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中會變得自閉或自暴自棄。

解開心結→

青少年如何戰勝壓抑的心理呢?方法如下:

(1)要正確地看待自己。如果青少年遇到挫折時,要先找出自身的主觀原因,用自己的特長去彌補自身的不足;相信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隻要你積極向上、揚長避短,建立一個自立自強的心態,那麼,壓抑的心理就會自然而然的煙消雲散了。

(2)要多交朋友。性格內向的青少年要多交一些性格開朗、樂觀向上的同齡朋友。這樣你就會體會到友誼的溫暖,從而走出壓抑的困惑。

(3)讓快樂走進你的生活。有壓抑心理的青少年一般都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業餘活動,要知道,這樣做隻會讓你的心情更糟。此時,解除心理壓抑的有效方法就是尋求快樂,你可以做些你喜歡的事情或是聽些你喜歡的音樂等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影響著他的情緒。如果你感到壓抑時,不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垂頭喪氣地走路,要像輕風那樣疾走;不要愁眉苦臉,要露出你魅力十足的笑臉,這樣你就會發現陽光照射著不同的色彩。

(4)親近大自然。如果你的精神感到壓抑時,可以到公園或田間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

(5)適當地鍛煉身體。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斯賓說“健康的人格寓於健康的身體”。據有關人士調查研究,曾有許多情緒壓抑者通過長期的體育鍛煉,在精神上就輕鬆許多。有壓抑心理的青少年可以做些適當的體育鍛煉。例如散步、打籃球、騎車和遊泳等。因為這些簡單的運動可以讓你的肌體得到徹底的放鬆,從而消除你緊張、壓抑的心情。這樣不僅讓你精力充沛,還可以讓你信心十足地麵對生活的每一天。

4為什麼換位思考能贏得人緣

你的困惑:我對於其他人的行為極端討厭,討厭他們打電話時那生怕別人聽不見的嗓門,討厭他們得到表揚那沾沾自喜的樣子,討厭他們……所以,我討厭與他們來往。但後來我發現,這些行為,原來我也有……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有一隻狗無意間闖進一間四壁都鑲著鏡子的屋子,突然,看到房間裏一下出現了這麼多隻狗,它大吃一驚。於是,對著這些狗齜牙咧嘴、喉嚨裏發出陣陣攻擊的低吼。那些狗也對著它張牙舞爪,而且都是怒吼的麵容。這隻狗一看,嚇壞了,於是,它不停地狂吠著試圖逃走,沒想到它一跑,那些狗也跟著它追。它隻好不停地繞著屋子跑,直跑得體力透支,倒地死亡。

透視心靈深處→

可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是無法生存的。如果這隻狗會換位思考的話,那麼它會先朝那些“狗”搖搖尾巴,其後果也會是截然不同的。

換位思考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從客觀條件上來說,它是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的思想聯係起來,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因此,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彼此間的友誼奠定基礎。

一位智者說過:“把自己當作別人,把別人當做自己;把別人當做別人,把自己當做自己。”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你沒有換位思考,等待你的極有可能是失敗、痛苦、沮喪或者淚水,甚至於無底的深淵;如果你換位思考,迎接你的極有可能是勝利、輕鬆、希望、微笑、支持,或是至尊的榮耀。不誇大地說,天地之差,生死之別,尊卑之成因,好壞之緣由,可能僅僅是取決於換位與否。

青少年在人際交流上具有這樣一種心理特征:他們一方麵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同時又很少主動地去理解別人,在對待老師時,這一心理特征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換位思考,不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或衡量別人,積極地換位思考,這樣就會減少矛盾和摩擦,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必不可缺的就是諒解,諒解是理解的深一層包容,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或“誤解”的時候,如果為此而耿耿於懷,那麼,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但如果你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對方的感受,或許很容易就能達成諒解。在生活中,一般隻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和信任,為此,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若常常表現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愛用懷疑的眼光看對方,這樣往往會誤解別人。

很多人在處理問題和與人交往的時候,總是立足於自我的立場,考慮更多的是利益和需要,卻總是很少關心他人的需要,更別說是從別人的立場來看問題了。這樣這就造成了人際溝通中的理解發生障礙和阻塞。我們平常總說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理解別人,主要就是由於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造成的。要做到換位思考,在考慮問題之前,我們先問自己下麵幾個問題:

(1)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

(2)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

(3)如果我是對方,我的做法是……

(4)我是在以對方期望的方式對他嗎?

……

換位思考,有時候而且是多數時候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利益。當你跟別人有了摩擦的時候,如果不去換位思考,可能你就隻會一味地去想你是多麼的委屈,你會陷入一個胡同裏跳不出來,一直想著別人憑什麼這樣對你。但是如果你換位思考了,也許你會發現對方跟你有一樣的疑問,然後,你就會找到症結所在。

解開心結→

那麼,青少年怎樣才能學會換位思考?

(1)在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青少年的出生背景各不相同,想法、意見、理解也不同……也許某一天,你的朋友會讓你生氣,請先站在對方的角位思考一下,到底是為什麼?有時候,往往會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而導致改變自己的內心想法,這就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障礙。每一個人的思考都是有所不同的,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都應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2)在理解中學會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這一個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這種換位思考並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義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這並非真正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它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這種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別人的責任,尊重別人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自主權。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別忘了換個位置思考,多一分理解與寬容。

學會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點,他便能使自己快樂,也同時使別人快樂。對於能換位思考的人來說,每天都是美的,每個人都是友好的,透過屏窗望到的是茫茫草原上白雲朵朵,萬綠叢中紅花點點鑲嵌之美景;而對於不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最最痛苦的煎熬,每個人都會對別人冷眼旁觀。所以,學會換位思考成就自己,也快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