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學會正確地發泄。有抑鬱心理的青少年朋友,你完全可以把心中不愉快的事向父母或知心朋友訴說,不要把它存放在心理,這對你身心健康是極不利的;如果你的內心非常的難受而身邊又沒有訴說時,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大哭一場或記日記等。這些都有助於你消除抑鬱心理。
多結交朋友。心理學家指出,經常和朋友保持聯係的人,他的精神狀態遠比喜歡孤僻的人好得多,因為一個人生活如果在集體中,就感到集體的力量,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自信心,還能減輕精神上的抑鬱。
保持友善的心態、學會自我安慰。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態能使人的神經係統的興奮水平到達最佳狀態。所以,有抑鬱心理的青少年在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多往好的方麵想想,用一個樂觀的心態去麵對一切,保持豁達、樂觀的情懷。不要好高騖遠,勇敢地麵對現實。
積極參加運動。體育活動能夠使生活豐富多彩,以清除心理緊張,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所以,有抑鬱心理的青少年每天應適當地做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慢跑、散步、踢毽、體操等,這些都有助於你排解陰霾的心情。所以,適當的體育運動不僅有助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使情緒樂觀、穩定。
理智的控製自己的情緒。有抑鬱心理的青少年要學會容忍和包容,並磨煉自己堅強的意誌力。因此,你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誌力來消除心中不愉快的情緒,並保持一個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改變認知,完善自身的人格,增強麵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與自信。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5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青少年時期是成長過程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會遇到很多困惑和煩惱。比如說悲觀心理。
心理學上,悲觀是對自己的言行感到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覺得沒有一絲的安全感及對害怕麵對現實等多種心理形成的混合物。
悲觀的人,往往會先把自己打敗,然後又被生活打敗。像這種悲觀心理在青少年時期相當普遍。特別是在初一、高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況最為明顯。
也可以這樣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對社會的認知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麵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變化,從心理上將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當人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你就會條件反射似的不願意麵對新的生活和環境,造成對這個社會適應不良,這種消極心理就會使孩子陷入悲觀和壓抑。
是悲觀讓你敗給了自己
對於廣大的青少年朋友來說,在正常的交往過程當中,都會有取悅他人的傾向,因此,就會經常承受不住屬於他自己的過錯。當遇到和別人意見不同時,你就漸漸形成一種膽小怕事、怯懦、退縮、忍讓等不良的習慣。這個時候,你心裏則會承受相當大的痛苦和壓力。其實,這些都和你內心的悲觀心態有關。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首先要明白,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曆些不如意的事,有時自己的行為表現也並非令人滿意,也可能會導致自我批評和害怕等情緒。悲觀的青少年也未必要整天沉湎於這些感受之中。要經常鼓勵自己積極向上,經受多種磨難,做一個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在印第安有一群村民被白人追殺,當時的處境非常危險。村長把村民們集中在一起,說:“我有件事很重要的事情告訴大家!”在場的所有人都神色惶恐地聽著。
村長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我們現在除了水和牛飼料以外,沒有其他可以吃的東西了。”全場死一般的寂靜,所有的人臉色都變得刷白。
突然,村長又神情木然地說:“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
“真的?”這下全場一片歡呼,每個人都覺得生存的希望之火又點燃了。
村長笑著說:“那就是,我們還存有很多的水和牛飼料。”
後來,這村子裏的所有人都頑強地生存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廣大的青少年朋友,在厄運麵前絕不絕望的人,最終是不會被生活打垮的人。也就是說,人生的好多次失敗,最後並不是敗給了誰而是敗給了悲觀的自己。
作為青少年,你要明白,人生是美好的,不要總是用一種過於悲觀的態度去對待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有一句話說得好:快樂像感冒,傳染的很快。那麼,你就應該把你樂觀的心態傳給周圍的每一個人。
消除悲觀,迎接美好明天
悲觀是人生觀理論中的一種形式,悲觀主義代表叔本華說:“人生如同上好的弦,盲目地走隻是聽命於生存意誌的擺布,那麼,追求人生的目標和價值就毫無意義了”。
由於每一個人都有意誌,也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渴望。那麼,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尤其是青少年在自信不足時,悲觀的心理就會大大增加,這也是產生悲觀的主要因素,同時它還會在行動上帶來阻礙,使你對未來產生猶豫不定。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如果想要迎接一個美好的明天,那麼,就請你拿出一個大大的笑臉來對待生活中的失望,並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消除悲觀。就像樂觀人所說的那樣:困難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一是樂觀的打敗困難,二是樂觀的被困難打敗。
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要和樂觀的人做朋友,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思考模式,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認知和心態。而且,和樂觀的人在一起容易感受到更多快樂,可以有助於你從悲觀的情緒中盡快走出來。
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了解自己的心態,多到公園走走,旅遊等,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利用外界的景物趕走心中的不愉快,讓大自然的寧靜給你帶來輕鬆的好心情。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你悲觀的情緒難以自拔時,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聽一些輕鬆的曲子,讓音樂的旋律溶解你內心的不良情緒,也可以跑步進入另一種狀態。
6用快樂的心情戰勝焦慮
21世紀,這不僅是一個躁動不安的時代,隨著個人的壓力不斷增大,它更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與其隨波逐流地被焦慮心理給掌握,還倒不如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讓你快樂的習慣,隨時幫助自己調整心情。作為青少年,你一定要學會用快樂的心情戰勝焦慮。
沒錯,這就是一個焦慮的時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快樂也許隻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習慣。心理學博士凱倫·撒爾瑪索恩女士說:“我們的生活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隨時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擾亂心情。”
逃出焦慮泥潭
根據美國一家調查機構在全世界22個國家調查人們的快樂水平,結果顯示:美國人的快樂水平最高,有46%的美國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其次是印度,37%的印度人樂嗬嗬地生活著,而中國人的快樂水平最低,位列榜尾,隻有9%的中國人覺得自己活得快樂。
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由於不快樂的人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快樂,發現快樂。泰來神父說過:人要怎樣才會活得快樂呢?最主要的就是要去做讓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快樂主導你自己的情緒。青少年可別忘記,快樂的心情也需要你自己來做主。
小華是某一實驗中學初三的學生。她平時的學習態度很認真、基礎紮實,也很得老師們的讚賞。可是心理素質卻欠佳,每一次一到考試的時候,她就會感覺自己的心如擂鼓一般,焦慮不已。
根據她的老師反映:她平時的作業很不錯,但一到了考試,成績卻總是徘徊在基本及格的60分左右。她自己也說,看到試卷腦袋發蒙,生怕考不好。
另外,上體育課的時候,練習跳遠,在她之前一個同學沒跳好,摔了一跤。結果她就非常焦慮,心裏也很緊張。結果到她跳的時候,果然也摔倒了。
所以,她的表現很明顯,就是焦慮症。
青少年一旦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結果是很麻煩的,不僅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心理方麵的打擊很大,總是失敗,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都有有所改變。就像事例中的小華,如果她以後還不懂得調控自己的情緒,戰勝焦慮。那麼,對她以後人生的負麵影響則是深遠的。
用快樂的心情戰勝焦慮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優者生存,劣者淘汰使得人們麵對不斷變遷的事物時常出現不知所措的焦慮心理。這是社會文明的必然產物,但又是適應社會和環境不得不克服的心理狀態。下麵,我們來介紹幾種用快樂的心情來戰勝焦慮的方法:
第一種,就是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一些與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青少年朋友在開始麵臨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
這種心理主要是由於過度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製喪失平衡,從而出現難以控製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製狀態。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它可以進一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一種增力作用。
第二種,學會在水邊散步。有研究指出,因為在嬰兒時期便置身於羊水,因此人與生俱來就是親水的。在水邊散步,能有效地幫助人放鬆身心,即使煩惱再多,在有綠樹有流水的環境中,你也能暫時拋開一切,為自己“偷”得片刻悠閑。
第三種,正確估計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青少年朋友應該多考慮我要怎麼做,要如何進取;在各種社交場合,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總考慮別人怎麼看待我,我要怎麼迎合別人。
第四種,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盡量放鬆,對麵臨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對其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係;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加劇心理緊張程度。
第五種,正確看待自己。青少年應該學會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方位和坐標,看準機遇,發揮自己的作用,並不斷在快節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種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尤其是在學習中不要過分注意自己的弱點,多想自己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