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趣味數學故事2(1 / 3)

第二章趣味數學故事2

童年愚笨的希爾伯特

希爾伯特(1862~1943年),德國著名數學家,柏林科學院院士。他在190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的23個數學問題,被稱為“希爾伯特數學問題”,對整個20世紀的數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法官家庭,1862年1月23日,在這個有著嚴謹,求實傳統的家庭卻誕生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就是希爾伯特。

希爾伯特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法官。母親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女性。她雖然是一個沒有社會職業的家庭主婦,可是她不僅懂得哲學、天文學,還對數學有很深的研究。她讀書學習並不是為了謀職,而是出自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長期對知識的追求,使她成為學識豐富和視野開闊的人。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從希爾伯特出生起,父母就十分關注他的成長,注意采用各種形式對兒子進行教育。

希爾伯特小時候的表現很令人失望。他的語言能力很差,思維有些遲鈍各項能力也不及同齡的孩子。

因此,父母再三考慮沒有急於把希爾伯特送進學校,而是在家對他進行啟蒙教育。

8歲時,希爾伯特才上小學,比其他孩子晚了兩年。上學後,他學習很吃力,除了數學之外沒有一科成績突出。在語言、作文以及需要記憶的科目中,希爾伯特經常考試不及格。

在當時的教學條件下,數學並不被重視,數學老師也不被人看重。

可是,希爾伯特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使老師很高興,任課老師有時專門出一些數學難題讓學生們比賽,看誰做出的多,想以此來刺激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樣的競爭最適合希爾伯特。他可以充分顯示自己的數學才能。所以,每次數學競賽,都能給希爾伯特帶來愉快。

由於老師的啟發,熱愛數學的學生多起來。由於希爾伯特的數學成績突出,所以,老師不在時,同學們遇到難題或解不出來的數學學題,就向希爾伯特請教。這給希爾伯特帶來了自信和榮譽。

讀小學四年級時,班上轉來了俄籍猶太人閩可夫斯基三兄弟。他們都聰明過人。老師講解的問題他們聽一遍就能準確地記住。同學們不明白的問題,三兄弟都能解答。

三兄弟成了班上的小老師。特別是數學問題,有時講不明白的問題,閩可夫斯基兄弟能講明白。

閩可夫斯基兄弟三人的到來,使希爾伯特在數學上的才能大為遜色。這使他感覺有些沮喪。他在學校抬不起頭來,回到家中則悶悶不樂。

希爾伯特的父母及時發現了兒子的情緒變化,便和希爾伯特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他們幫助希爾伯特恢複信心,雖然他在數學上暫時不如閩可夫斯基兄弟,可是,比別人還是強的;在其他學科上雖然暫時不如別人,然而,自己同自己比,他的進步還是很快的。

希爾伯特的父母時刻提醒兒子,學習並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既然每一天的學習都能給自己帶來收獲,還有什麼必要管別人說自己是聰明還是愚笨呢?

父母在幫助希爾伯特恢複信心後,又幫助他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使他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鼓起勇氣戰勝困難。

愛因斯坦從計算中獲得快樂

愛因斯坦(1879~1955年),德國物理學家,生於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他是猶太人,26歲獲博士學位,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

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中,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了。

在他兩歲時,他們全家搬到了慕尼黑。他的父親靠幾個闊親戚資助開了一家小廠,但他喜歡看書,不善經營,導致小廠幾次破產。所以,他們一家的生活時常處於窘困之中。

轉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已經是3歲的“大孩子”了。滿頭又黑又亮、自然卷曲的頭發,寬闊的額頭,額頭下麵的一雙深陷的、異常明亮有神的棕色大眼睛,再配上略帶鷹鉤的鼻子,顯得十分活潑機靈。

可是,年滿3歲的小愛因斯坦不大會說話,這讓全家頗感憂慮。

無論父親和母親怎樣幫助和訓練,也不見效果。年輕的父親焦急萬分,難道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天生的癡呆?

看著孩子一雙充滿稚氣和靈性的大眼睛,他們怎麼也不能相信這一點。

在他們家附近,有一個小的花園,附近幾家鄰居的孩子經常來這裏和愛因斯坦兄妹一塊兒玩耍。

這些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就是學著軍人的樣子,列隊步行,然後,分作兩夥“打仗”玩。

一時間,花園變成了“戰場”,積木和水果、土塊變成了“炮彈”。孩子們你來我往,追逐著,嬉戲著,殺聲震天,孩子們非常投入,場麵非常熱鬧。

愛因斯坦從來都不參加這種遊戲。每當“戰鬥”即將開始時,他都會找一個角落,拿出他十分喜愛的紙板,一遍又一遍搭房子。慕尼黑城裏所有愛因斯坦能夠記住的主要建築物,幾乎都在他的手下“建成”了。

很快,孩子們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叛逃,覺得難以理解:這麼好玩的遊戲,他竟然毫無興趣,一個人在那兒擺弄那些破紙片。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愛因斯坦已經5歲了。一次,愛因斯坦病了,感冒發燒,醫生囑咐要多休息。一連3天,愛因斯坦把所有的書籍和玩具,都重新擺弄了好幾遍,直到膩煩為止。手裏邊沒有可供玩弄的東西,他在床上翻來覆去,似乎躺不住了。

父親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了一個指南針,送給兒子。

起初,愛因斯坦並沒有在意。他漫不經心地拿起指南針,隻見中間那根紅色的針在輕輕抖動,但總是指著一個方向。

愛因斯坦無意之中,把指南針調了一個方向,奇跡出現了:那根紅色的指針仍然指著北方!

他坐了起來,把指南針猛烈地調過來調過去。可是不管怎麼轉動,那根紅色的指針仍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

愛因斯坦大吃一驚,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針翻過來、調過去地細細查看,沒有特殊的東西,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說後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科學有著執著地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話,指南針無疑是喚醒他對科學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興趣的開始。這種平凡而又神聖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學家成長的必需的動力。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愛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成為愛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啟蒙老師之一。

叔叔對這個不愛說話但很聰穎的侄兒疼愛有加。同時,他本人是一個很好的電氣工程師,十分喜歡數學,而且頗有造詣。

每當閑暇之時,叔叔都要給愛因斯坦講數學原理,然後,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數學題目,讓小愛因斯坦計算。

有時,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遠遠超過一個5歲孩子在正常理解能力的難題,然後,眯著眼睛故意逗小愛因斯坦:“怎麼樣?想試一試嗎?”

每次,愛因斯坦都瞪著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滿稚氣的聲音回答:“當然!”

此後,就是愛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地計算。有時候,甚至已經上床睡覺了,忽然想起了什麼,也要起來在燈下計算一番。

別人看他這樣,很為他難受。可愛因斯坦從來都不把這看做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在計算過程中領略到了科學的奧秘和創造的快樂。這一點,在他每次解出一道數學難題時,感受尤其強烈。

幾十年過去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憑著對科學地執著,成就了一番事業,成為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

水池裏有幾桶水

從前,某國王有個習慣,每日早上接受大臣朝拜後,便讓眾臣陪同在宮殿周圍散步。一日,來到禦花園,眾人坐下觀景。國王瞧著麵前的水池忽然心血來潮,問身邊的大臣:“這水池裏共有幾桶水?”

這個問題問得稀奇古怪,幾桶水?誰答得確切?眾臣一個個麵麵相覷。

國王很不高興,便發旨:“你們回去考慮三天,誰能答出便重賞。”

三天過去了,大臣中仍無人能解答得出這個問題。國王覺得很掃興。

此時,有個大臣誠惶誠恐地伏地奏道:“國王息怒,我等不才,無法解答您的問題,老臣向國王推薦一人,或許能行。”

國王聞言問:“推薦何人?”那大臣說:“城東門有個孩子很聰明,人人都叫他神童,是不是把他喚來一試?”

國王一聽,覺得好笑。堪稱安邦治國的棟梁之才也答不出來,小孩行嗎?正想搖頭,一想又改變了主意,他想試一下那“神童”的才智如何,便下旨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