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4(2 / 3)

公元951年,趙匡胤與一批將領擁立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在推翻後漢的過程中,趙匡胤因為作戰有功,後來被提拔為禁軍軍官,這激發了他繼續往上發展的勇氣。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因智勇雙全、連戰連勝,先後被提升為“殿前都禦侯”、“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衛軍的高級將官。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趙匡胤隨駕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領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趙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認他們為盜匪,準備斬首示眾。新來滁州上任的軍事判官趙普卻不同意全殺,他說:“你不審問清楚就一律處死,如有被誣陷者,豈不誤傷人命?”趙匡胤說:“這裏的百姓,都是俘虜,我將他們全都赦免無罪,已經夠仁義了。可他們這些人還要做盜匪,不動刑罰,就不能儆戒他人。”

趙普不同意趙匡胤的說法,反駁道:“南唐雖屬敵國,但百姓有什麼錯?你既然想一統中原,為何要把這裏百姓看作俘虜?”趙匡胤無言爭辯,隻好說:“你若不怕辛苦,就煩請代為審理這些人吧!”趙普對這一百多平民認真查問,絕大多數沒有作盜匪的證據,除個別有物證定罪外,其餘無罪釋放。百姓們非常高興,稱讚趙普英明。趙匡胤由此對趙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國主李璟害怕了,向柴榮求和未果,便命齊王李景達為帥帶6萬兵馬直奔揚州。揚州當時的守將是韓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趙匡胤率兵來到六合,準備去支援揚州,但韓令坤已撤出揚州,趙匡胤聞訊,捎信批評了韓令坤。韓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揚州,與唐將張孟俊遭遇。周兵各個勇敢善戰,唐兵大敗,張孟俊被活捉。

過了幾天,唐兵主帥李景達發兵攻周。趙匡胤率兵迎戰。趙匡胤發現有幾位兵士畏懼不前,便用劍在他們的皮笠上砍出痕跡,作為記號。這一仗,雙方不分勝負。收兵後,趙匡胤將皮笠上有劍痕的兵士斬了,通報全軍。第二天再戰,周兵以一當十,殺得唐兵一敗塗地,最終平定南唐。

周軍節節勝利,直逼幽州,但柴榮大病臥床,不能繼續指揮作戰,隻好撤軍。趙匡胤隨柴榮皇帝征遼有功,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衛軍,兼檢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歸德(今河南商丘)軍節度使一職,權力越來越大。

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訓年幼。這時的趙匡胤由於屢建戰功,聲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軍外,還兼宋州歸德節度使(今河南商丘),負責防守京師。於是,當年占卜時得來的一顆當皇帝的心願,便開始萌發,並很快膨脹起來。

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裏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夜裏,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這天夜裏,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臥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準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曆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這一年,趙匡胤34歲。

“溜須”和“拍馬”的來曆

宋真宗趙恒信道教。當時有個大臣叫丁渭,為討真宗的歡心,大建道觀,進獻奇貴物品,極盡獻媚邀寵之能事,最後,被升任為副宰相。有一次,宰相寇準與丁渭一起在朝房用飯,丁渭看到寇準胡須上粘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去為寇準溜須拂拭,並對寇準的胡須盛讚一番。寇準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後來,人們便稱丁渭為“溜須宰相”。“溜須”一典始於此。

拍馬即吹捧、奉承。蒙古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當兩人牽馬相遇時,要互相在對方的馬屁股上拍一下,說上幾句讚賞馬的好話,表示讚歎對方養馬有方,並無奉承、吹捧之意。可是,也有些人為了巴結、奉承權貴,隻要見他們牽著馬,不問優劣,都拍拍馬屁股說奉承話,這就是“拍馬屁”的掌故。

烏台詩案

蘇軾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寫過許多詩詞,其中有一首《詠檜》詩,詩中有這樣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蜇龍知。歌頌檜樹的根能紮到九泉之下也不彎曲,地下的蜇龍是檜樹的鄰友和知音。可是卻被指控為直刺皇上,圖謀不軌。

當時的烏台司法官員認為,蘇軾詩中說檜樹根寧折不彎是明目張膽地與皇帝對抗,而且,皇帝是真龍天子,龍飛九天,而蘇軾詩中卻說下九泉找地下的蜇龍做知音,不更是抗拒皇上、大逆不道嗎?

由於烏台官員的指控,蘇軾被革職治罪,打入監獄。後來,神宗帝親自閱案卷,覺得此案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他說:“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與朕事?”意思是蘇軾寫的詠檜詩,和我有啥關係?於是下令將蘇軾免罪釋放,貶謫黃州。

這一案件實質上是宋神宗時代由於蘇軾作詩而觸發的一樁案件,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文字獄的開始。因為發生在烏台,所以稱作為“烏台詩案”。

嶽飛背上的刺字

《說嶽全傳》等小說都說嶽飛背上刺有“精忠報國”四字。其實應該是“盡忠報國”。

《宋史·嶽飛》說,嶽飛被捕後,秦檜叫何鑄審訊,嶽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另外,據《宋史》記載,嶽飛對於宋孝宗繼位頗有定策之功。紹興八年(1138年)秋,高宗召嶽飛回朝,命其詣資善堂見皇太子。“飛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孝宗即位後,就命人鑄嶽飛像,賜嶽飛子嶽霖奉侍。此像為銅身金裝,“朝衣冠,手執圭,圭鐫‘奉旨’二字,胸鐫‘盡忠報國’四字。”從史書看,嶽飛背上所刺文字實為“盡忠報國”。

再者,杭州嶽墓門外有一處庭院,院內牆上刻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鄧廣銘所著《嶽飛傳》(增訂本)的封麵上,也印有“盡忠報國”四個繁體草書字。

至於說嶽飛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字係由嶽母刺寫,那僅僅是民間傳說而已,並無史料根據。

那麼“盡忠”為何會成了“精忠”呢?這可能與高宗賜的字有關。宋高宗在紹興三年(1133年)曾手書“精忠嶽飛”四字,並製成錦旗獎給嶽飛及其軍隊,後來“精忠”二字就常見了,杭州嶽墓就有“精忠柏亭”。

“莫須有”的來曆

抗金名將嶽飛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他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嶽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們作戰勇敢,金兵非常害怕,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1140年,金的大將兀術帶領主力騎兵南下,嶽飛帶兵從襄陽進駐郾城。兩軍在郾城展開激戰。嶽飛指揮部隊,把金軍打得人仰馬翻,大敗而逃。金兀術懊喪地說:“戰勝的希望沒有了!”嶽飛乘勝前進,他鼓勵將士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眾將士意氣風發,認為收複被金兵占領的北宋國都汴梁也指日可待。但是,貪圖享樂、昏庸無能的趙構在秦檜的唆使下,發出命令,要嶽飛從前線撤兵,並接連發出12道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強令嶽飛撤軍。

嶽飛撤軍以後,金兀術自然十分高興,但他並沒有徹底解除後顧之憂,怕嶽飛再被起用,便派使者送密信給秦檜說:“你天天向我們求和,但是留著嶽飛,我們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秦檜接到金兀術密信後,就派他的心腹爪牙出麵,羅織嶽飛的罪狀,誣陷嶽飛謀反。不久,他就叫他的一個爪牙張俊把嶽飛父子投進監獄,用酷刑逼嶽飛承認,要他寫供詞,嶽飛隻在紙上寫下了光明磊落的8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昏聵無能的宋高宗趙構聽從秦檜一夥的擺布,把嶽飛交由大理院審理,但審來審去,除了嶽飛忠貞鐵骨,盡忠報國,怎麼也審不出嶽飛一丁點兒“謀反”的罪證來。

這一件事非同小可,整個朝廷上下一片嘩然,很多官員都知道嶽飛冤枉,老將韓世忠忍不住親自去找秦檜責問:憑什麼說嶽飛謀反,到底有什麼證據?秦檜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於是就含糊其辭地說:雖證據不明,但謀反的事件“莫須有”(“也許有”的意思)。秦檜終於在1142年1月27日秘密把嶽飛殺害了。

嶽飛被害後,秦檜與金人簽訂的賣國求榮和議“紹興和議”得逞,南宋向金稱臣,年年納金,歲歲貢銀,趙構當了金人的“兒皇帝”。秦檜權勢一身,在南宋共當了19年宰相,於1155年死去,遭到後人的萬世唾罵。

巧用草席大敗金兵

炎熱的夏天,人們睡在用草席鋪的床上,別有一番涼爽之意。然而,你可知道,草席與戰爭曾有過奇妙的聯係,曆史上有名的“高橋大戰”就是因草席而取勝的。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浙東製置使張俊與金兵大戰於照州西門,但屢戰不勝,張俊為此日夜憂慮,思考取勝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