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張俊忽然想到,當地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善於編織草席,於是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立即傳令部下,四處搜羅草席。很快,兵士們就將搜集到的上萬張草席,一張一張地鋪在路上,然後出兵與金兵交戰,並佯裝敗退。金兵見狀,隨即驅騎追擊,但馬蹄一踏上草席,都紛紛滑倒。張俊在城頭觀戰,看得十分清楚,便命士兵擂鼓進行回擊。金軍兵馬大都滑倒在地,無法抵抗,宋軍大獲全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高橋大戰”。
由於草席表麵十分光滑,因此,草席的雅號“滑子”也一直流傳至今。
“功罪石”的來曆
廣東新會崖門艮州湖,有一塊從水中挺拔而起的巨石,這就是有名的“功罪石”。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元兵窮追宋帝至新會崖山,年幼的宋帝走投無路,由丞相陸秀夫背負蹈海,殉難於這塊巨石附近。當時率元兵的主帥是宋朝降將張弘範,他不知羞恥,竟在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曆史功罪總是有人評說的,後來在這塊巨石上出現了這樣一首詩:“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此後,許多愛國的文人墨客都喜歡來此遊覽,題寫愛國詩章。明代有一位不知名的文人在張弘範的石刻前頭加了一個“宋”字,這樣,原來張弘範的石刻便變成“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這位一字之師隻用一字,便把張弘範背主賣國的卑鄙嘴臉勾勒出來了。
近代著名文學家蘇曼殊,曾在新會住過些時日,作過一幅《崖山奇石圖》,章太炎在畫上題了陳恭尹的一首詩,詩曰:“山木蕭蕭風更吹,兩崖雲雨至今悲。一聲杜宇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愧向蒼苔讀舊碑。”這幅字畫被後人稱為“崖山三絕”。1962年,田漢也來崖門遊覽,並揮書了“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可見,這塊巨石成了曆代文化人借以評述曆史、賦詩明誌的去處。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當韓侘胄北伐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已經十分腐敗。北方的蒙古逐漸強大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公推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並稱他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本來是蒙古族孛兒隻斤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各部落之間也互相爭鬥,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
鐵木真9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定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裏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肚子餓得慌,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兒部的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兒人的宴會。塔塔兒部和孛兒隻斤部有過爭鬥。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兒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裏放了毒藥。也速該在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痛難忍,他忍著疼痛趕回家裏,就毒發身亡。
也速該一死,孛兒隻斤部沒了首領,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泰亦赤部的首領怕鐵木真長大後向他們報仇,就帶領人馬捉拿鐵木真,想把他殺害。鐵木真得到消息,連忙逃到一座森林裏。
躲在森林裏的鐵木真忍不住饑餓,走了出來。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後來,泰亦赤部的首領和百姓都在斡難河邊舉行宴會,隻留了一個年輕的看守監視他。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逃了出來。鐵木真和他的母親、弟妹又躲進深山裏,靠捉土撥鼠、野鼠當飯吃,日子過得更艱苦了。
年輕的鐵木真為了恢複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漸漸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來。在消滅了幾個部落之後,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鐵木真跟另一個部落的首領劄木合是朋友。他倆常常白天在樹蔭下舉行宴會,晚間睡在一起,好得像親兄弟一樣。但是,後來鐵木真力量強大了,劄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鐵木真,劄木合很不高興。有一次,劄木合的弟弟搶奪鐵木真的馬群,被鐵木真部下殺了,雙方發生了衝突。劄木合集合了他統治的13部一共3萬人馬攻打鐵木真。
鐵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3萬人馬分成13支隊伍,抵抗劄木合的進攻。雙方在斡難河邊的草原上展開了一場大戰,鐵木真抵擋不住,敗退了。劄木合把抓住的戰俘成批殺害。這件事引起劄木合部下的不滿,紛紛脫離劄木合投奔鐵木真,鐵木真雖然打了敗仗,實力反而更壯大了。鐵木真沒有忘記殺害他父親的仇人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沒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兒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攻擊塔塔兒部,把塔塔兒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輜重。
金王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總指揮。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剩餘的幾個部落,終於統一了全蒙古。
元朝皇帝不留陵墓
古代封建帝王死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並且都要建造陵墓。可是,元朝的皇帝死後卻沒有留下陵墓,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元朝皇帝死後的安葬儀式與其他朝代不一樣。根據古代葉子奇《草木子》一書記載,元朝皇帝死後不用棺材,也沒有殉葬品,而是“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安葬時挖一個很深的坑埋下去,然後將地麵理平,不留痕跡,並派一支隊伍,專門守護在這裏,等地麵上長出青草,與四周地麵相同時,守護隊伍才撤去,因此後來就很難發現元朝皇帝安葬的痕跡。
元太宗認錯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元朝的開國大臣,他通曉經史,很有才幹,為元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成吉思汗父子非常器重他,信任他,一些朝政事務都由他去處理。成吉思汗常常吩咐自己的兒子窩闊台說:“耶律楚材這樣的人才是天賜給我大元朝的,今後的軍國大事務都要問他!”
一次,朝廷內發生一樁案件,案件涉及大臣楊惟忠,耶律楚材果斷地將楊惟忠抓了起來。哪知楊惟忠是太宗窩闊台的寵臣,這樣做可得罪了太宗,太宗一怒之下,把耶律楚材綁了起來。可是,太宗一想,覺得不妥,這樣做違背了父王的旨意,而且挫傷了有功之臣,便傳令鬆綁。但耶律楚材不肯,他說:“陛下既然要捆綁我,就是認為我有罪,如今又要放我,就一定要說出放我的原因。如果皇上這樣出爾反爾,輕率從事,難道國家大事也是這樣去處理嗎?”
耶律楚材慷慨陳詞,滿朝文武都為他擔心,得罪了皇上如何得了。最後,元太宗沒法,隻好說:“我雖為天子,並非聖賢,難道就沒有做錯事的時候嗎?”這樣,耶律楚材逼著元太宗認了錯,才答應鬆綁。
朱元璋登基封王
朱元璋稱帝以後把應天府改稱南京,立其結發妻子馬妃為皇後,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當時朱元璋41歲。當上皇帝後,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讓他的子孫永遠當皇帝,讓朱家皇朝,傳之千秋萬世。
他的第一個辦法是把兒子封王。朱元璋的後妃們一共給他生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其中長子朱標封為皇太子,還有一個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餘24個皇子,全都封為親王(也叫藩王),讓他們的封地遍及全國,去主宰那裏的一切。比如他將二兒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陝西西安),這裏是古代秦國,朱樉便被封為秦王。三兒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這裏曾是古晉國,便封為晉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稱為燕王。以此類推,這24個王就像一個特大的蜘蛛網,把整個中國都籠罩在朱家的勢力範圍之內。
親王府內設置官署,由“相國”主持,還有護衛的軍隊。親王有著很大的權力,可以控製當地駐軍的調動指揮權。不過有一條限製,就是被分封的各親王不能幹預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個辦法是大封功臣。所謂功臣是指跟隨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將。這些開國元勳多是有才能的人,籠絡住他們,就可以保衛他的政權。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當初隨朱元璋起兵的24將,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達封為魏國公、常遇春封為鄂國公、李善長為韓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馮勝為宋國公、鄧愈為衛國公、湯和為信國公。
朱元璋別出心裁,設立了一個特務機關“錦衣衛”,隨時監視大臣們的行動,向皇帝報告。百密還有一疏,國家那麼大,人員又那麼多,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從中挑撥離間,自然會生出事來。而朱元璋隨著年紀的增大,性格也發生變化,原先那種坦誠待人的長處不見了,變得刻薄、猜疑、凶殘、好殺。特別是他看到太子朱標很像他的母親馬皇後,性情樸實,待人寬厚。他怕太子將來駕馭不了那些功臣,從而威脅朱家的皇位,於是朱元璋狠狠心,決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權妄法、行為跋扈,能夠影響朱家王朝安全的大臣全部殺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兩次借丞相胡惟庸和涼國公藍玉謀反案,殺掉了幾萬人。死於兩案的功臣有李善長、陸仲享、費聚、唐勝宗、張溫、曹震、陳桓等人,甚至連元帥徐達也不例外。朱元璋殺紅了眼,對自己的親戚也不客氣。他的親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亂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二十四將”中,除花雲等少數早期戰死的以外,其餘的幾乎都被他殺死。隻有一個湯和,看徐達、李文忠先後被毒死,急忙跑去見朱元璋,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養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當年轟轟烈烈的“二十四將”,隻有此人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