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5(1 / 3)

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5

皇帝為貓立碑

明朝中後期,皇帝越來越腐化墮落,他們不顧百姓死活,或沉湎於酒色,或醉心於仙術,甚至多年不理朝政,而對供其玩樂的鳥獸卻優寵有加。據《明宮史》記述,嘉靖皇帝曾下令各宮後妃和太監大量養貓。這些成百上千的貓都有名字,雄的稱“某小廝”,雌的稱“某丫頭”,閹貓則稱“某老爺”,那些得到皇帝和後妃們特殊寵愛的貓,還被封贈給“管事”的職銜,有職銜的貓稱“某管事”,或直稱為“貓管事”,可以同宮裏的其他管事一樣受到賞賜。

皇帝靠榨取民脂民膏來供養這個奇特的貓王國,光是乾明門的12隻貓,每年就得支用豬肉800多千克,肝365副。這大量的肝和肉,是列入皇帝禦用開支,下令向各州縣百姓搜刮的。

貓兒們如此養尊處優,已稱奇妙,而嘉靖皇帝的愛貓更是荒唐。嘉靖初年,宮中有一隻貓,堪稱是貓王國中的驕子,卷曲滑膩的毛呈淡青色,雙眉潔白如玉,皇帝禦賜名“霜眉”,此貓性情溫馴,日夜伴隨皇帝,碰上皇帝閉目養神時,“霜眉”即使饑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主人醒來才離開,因此被封為“虯龍”。一天,“虯龍”死了,嘉靖帝如喪考妣,傷心不已,降旨重葬,並莊嚴立碑,親題“虯龍墓”三字,大有讓它與山河並存之勢。

後來,嘉靖帝在西苑永壽宮寵愛的一隻獅貓死了,他竟傳旨製金棺,葬於萬壽山麓,還命大臣撰祭文薦度超生。當年有一位袁姓侍講學士因在祭文中謅出一句“化獅作龍”,算是神來之筆,深得皇帝賞識,加一品入內閣做了大官。

皇帝禁止百姓養豬

自古以來的帝王都鼓勵農民養豬,發展農業。可是明朝有個皇帝卻下令禁止百姓養豬,豈不是咄咄怪事?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在位)曾下令禁止百姓養豬。據《武宗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十二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朱厚照提出禁止百姓養豬的理由有兩點:一是“豬”與“朱”同音,要避諱;二是他出生於辛亥年,這年恰是豬年。因此,朱厚照認為養豬、殺豬、豬屎、豬瘟、豬狗不如一類的詞都對他這位姓朱的皇帝不利,於是便下令禁止百姓養豬。

朱厚照這一禁令發布後,全國的豬幾乎都“斷子絕孫”。等到來年清明節時,要殺豬祭祀,好不容易才找到幾頭“幸存者”。後來,在百姓們的強烈反對下,經過朝中大臣的婉言勸諫,朱厚照才不得不廢除這條愚蠢的禁令。

鄭和的原籍和寄籍

明朝宦官、航海家鄭和,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本姓馬,出生於雲南昆陽州一個回族家庭。雲南回族的馬、納、賽、哈、沙等姓都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後裔。賽典赤·贍思丁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時,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任平章政事,遂定居於此,到鄭和已是六世。所以,鄭和的原籍應是雲南昆陽州(今雲南晉寧縣昆陽鎮)。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入滇,11歲的鄭和被擄入軍中,從此,他離開原籍,一直在明軍中服役。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35歲,即開始航海生涯。從此,南京便是他的第二故鄉。

鄭和先後七下西洋,當他六下西洋歸國後,已54歲。這年,仁宗朱高熾即位,任命鄭和為南京守備。

鄭和從六下西洋歸來(1425年)到七下西洋(1435年)的10年間,一直居住在南京馬府街,相傳有77間房屋。鄭和無後代,長兄馬文銘的一個兒子給他立嗣。從此,南京有了他的後人。

鄭和死後,葬於南京牛首山麓。所以,後人認為鄭和的寄籍是南京。

努爾哈赤建後金

努爾哈赤勢力不斷強大,引起了周圍其他部族的恐慌,他們聯合蒙古,一共9個部落,結成聯盟,合兵3萬,浩浩蕩蕩地來攻打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聽到九部聯軍來攻打他,不敢輕敵,事先做好了迎戰準備。他在敵軍必須經過的路上,命令精兵強將埋伏好。在路旁的懸崖上,還安放了許多滾木石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後,他就回家睡大覺。這可急壞了他的妻子,連忙把他推醒,大聲問道:

“九部兵馬來勢洶洶,你怎麼還睡起覺來,是不是被敵人嚇糊塗了?”努爾哈赤一聽妻子的話,就哈哈大笑起來:“你放心吧,我早就安排好了,就隻等他們來送死了。”

第二天,前方的探子回來報告,說敵兵人數眾多,將士們有點害怕。努爾哈赤連忙鼓勵大家說:“大家別害怕!現在我們占據險要地形,敵人雖然人數眾多,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我們隻要一開始殺他幾個頭目,他們一定會害怕,然後退兵。”

果然,兩軍對峙之後,敵軍一個頭目騎馬快速衝來,馬上被設在地麵上的木樁絆倒,努爾哈赤的士兵上去把他圍住殺了,另一個頭目看到這種情景,當即就昏過去了。由於沒有統一指揮,九部聯軍的士兵如驚弓之鳥,四處逃竄。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打敗了九部聯軍。又過了幾年,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族各部。

到1616年,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稱汗,國號大金,與明朝公然分庭抗禮。為了跟過去金朝區別開來,曆史上把它稱為“後金”。

清兵入關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占領了北京。但與此同時,清軍在東北地區的勢力也很大,隨時準備進軍中原。山海關是關內與關外的分界,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明朝大將,吳三桂駐守此地。

李自成多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猶豫之際,闖王扣押了他的家眷,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就寫信給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請他帶清兵入關,共同剿滅闖王。清軍接信後,當即表示願意出兵。於是吳三桂率軍於1644年4月23日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交戰,清軍也加入戰鬥,對農民軍進行突襲。農民軍敗退,清軍順勢入關,並一路殺到北京。清朝此後將首都定為北京,開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林則徐虎門銷煙

清王朝自順治帝入關以來,經康熙盛世、雍正嚴治、乾隆十全武功,達到天下大治。但乾隆末期,統治者目光短淺,鎖關自守,再加上鴉片大量輸入國內,使中國由強逐漸向弱轉化。英國人首先用鴉片撬開了中國的大門。

至嘉慶末年,皇帝曾派人前去東南沿海一帶調查。據查,輸入中國的鴉片已由最初的三四千箱,增加到了七八千箱。大量白銀外流,致銀價上漲,銅幣貶值,百姓生活愈加痛苦,朝廷已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麵對此狀,道光帝決心采納湯金釗的建議,詔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師,賜尚方寶劍,前往廣州禁煙。

道光十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公元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與鄧廷楨、關天培三人合作全力禁煙。

胸有成竹的林則徐,首先肅清了走私、包庇、縱容販毒的貪官汙吏,然後全力查繳鴉片,最後總共查繳鴉片兩萬多箱,共237萬斤。林則徐、鄧廷楨及廣東巡撫怡良,一起赴虎門驗收,嚴重警告販賣鴉片的外商必須低頭認罪,保證今後再不做鴉片生意。

接到林則徐成功收繳鴉片奏折的道光皇帝立即傳諭:鴉片數量之多,不易運送到京,免生意外,就地銷毀,並諭沿海居民及外商在銷煙時,前去觀看,以震中華神威。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虎門彩旗高懸,鑼鼓震天,無數百姓扶老攜幼,從四麵八方擁向虎門,如同過年一般,一些外國商人,也集聚在看台周圍觀看這一空前盛況。

看台上,林則徐威風凜凜,轉向關天培說:“開始銷煙!”關天培大聲傳令:“欽差大人有令:銷煙開始!”霎時,萬眾歡騰,士兵們將鴉片與石灰摻在一起,倒入煙坑,然後放進海水,頓時氣泡翻滾,濃煙衝天,散發出一股嗆人的氣味。200多萬斤鴉片,整整燒了23天,最後連池子裏剩下的黑渣,也都被衝進了大海。林則徐虎門銷煙盡顯了中國的雄威。

百日維新

1895年5月,近千名舉子來到都察院門口,送上萬言書,反對《馬關條約》的簽訂,這被稱為“公車上書”。因為從漢代起,凡是被征舉的士人進京,都用公家的車馬接送,後人就常用“公車”來稱呼入京應試的舉人,這次上書的發起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

上書後不久,康有為又給光緒皇帝上書,要求實行新政,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康有為等人被稱為維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