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朝中大權實際被慈禧太後所把持,她見光緒要親政,便以退為進,聲稱她不過問皇帝的新政。光緒信以為真,就在6月11日頒布詔書,宣布變法。然後,他任命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辦,同時,提拔了譚嗣同等維新派人物。在這批新生力量的操作下,在短短幾個月裏,共頒布了一百多道新政措施。
但因為維新派的新政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隨著維新運動的日益高漲,新舊兩派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抵製新政。
此時,慈禧也準備策劃政變,推翻新政。光緒皇帝有所察覺,便命康有為挽救大局。康有為想拉攏袁世凱來保衛皇帝,但不料袁世凱告密。9月21日,慈禧軟禁了光緒,大肆搜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跑,譚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義。
清代處置犯人的方法
清代的刑場一般設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從刑部監獄西門押出,繞進西交民巷,經宣武門,然後到菜市口刑場。
菜市口刑場的具體地點,東自鐵門南口外起,西至丞相胡同(現菜市口胡同)北口外止。
清代對死刑罪犯的處決是每年冬至前執行,因此稱為“秋決”。民間俗稱“出大差”。在執行死刑的前一天,獄吏對囚犯說:“某某,你大喜了,官司今天完了!”囚犯便知是死到臨頭。當天夜裏,囚犯便由身佩武器的獄吏看守起來,並有專人給囚犯洗臉梳頭,給犯人準備一頓比較豐盛的晚飯,名曰“辭陽飯”。
第二天一早,犯人被提出監獄,用法繩捆綁好,插上招子,點名押上囚車,開到街上遊街示眾,囚車經過之地,犯人可以指名索要沿街店鋪中的點心、酒菜,甚至布匹綢緞。
犯人一到刑場,獄吏便用事先準備好的“混合酒”(迷魂湯)把犯人灌得爛醉如泥,等拖下囚車時已毫無知覺。犯人由東向西排列,劊子手執刀由東向西依次斬決。每逢處決犯人時,都在開業於明嘉靖年間的國藥店西鶴年堂東側高高搭起監斬棚監斬。
掌刑劊子手一般是3人,一人首先用特製的“鐵籠頭”套在死囚的頭上,一個緊勒死囚身上的法繩,一人掌刀。
行刑時,手持鐵籠頭的劊子手和緊勒法繩的劊子手前後一拉,死囚的頭頸即被拉出腔外,掌刀人趁機一刀斬決。
在清朝統治的200多年中,在菜市口刑場被處決的人不計其數。據傳說,由於施刑後的犯人鮮血四處流淌,土質都變成殷紅色了。
皇帝是如何舉行葬禮的
古代帝王生前是享盡榮華富貴,極盡驕奢淫逸的,死後也大講喪葬排場,大搞鋪張浪費。
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一般在生前就已選擇好風水寶地,作為死後安葬的陵墓地址。
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曆代皇帝和後妃們的陵墓都選址在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兩地。他們在死前,甚至年輕時就命令工匠為自己營造“地下宮殿”,以便將來死後在陰曹地府也享受冥福。如慈禧太後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35年的營建,耗費銀財不計其數。
清代皇帝和後妃們的棺木(皇帝稱梓宮),都是選用雲南產的金絲楠木製成的,光木材所花的運費就高達數10萬兩白銀。棺材製成後裏裏外外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
皇帝死後(稱晏駕或駕崩)要選擇吉時良辰入殮,然後停靈數日,同時不斷舉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動,再選擇黃道吉日方可出殯安葬。
皇帝的靈柩出殯前,得將杠夫(抬靈柩的人)找來,先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在德勝門演杠(練習)10天。杠夫們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約上萬斤重),上麵放上一碗水,一直練到碗中的水潑不出來為止。在演杠的同時,還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禦道。
出靈這一天,首先要燒價值連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宮府傾巢出動,走在靈柩前的是64人的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自薄儀仗隊,多達1628人,他們手中各自舉著不同的兵器,浩浩蕩蕩,十分威風。
抬棺木的杠夫分3班,每班128人輪流換班抬送。走在靈柩後麵的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後麵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在送葬隊伍中還夾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執法器,沿途不斷吹奏、誦經。一路上還有一班專門撒紙錢的,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裏。
從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幾百裏,每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亦稱暫安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搭得十分豪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
皇帝從死到安葬(亦稱奉安)要耗費大量錢財。慈禧的葬禮辦了近一年,耗費白銀120萬兩。
清宮四大奇案
清宮四大奇案,首推順治出家。順治皇帝名福臨,他生前好僧,曾以“佛門弟子”自稱。順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喪告天下,說是年僅24歲的順治死了。然而另有一傳說,說順治沒死,而是因為皇貴妃董鄂氏死了,他過於傷感,離開皇宮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另外兩件皆和雍正有關,即他的繼位謎和生死謎。雍正名胤,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生前並無意傳位於他,倒是對十四子頗為倚重。後來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寶座,成了眾說紛紜的謎。曆來傳說是雍正與尚書隆科多合謀將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順地成了繼位人。不過對這一傳說也有人提出異議,主要是“於”和“於”,在當時絕不通用,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上台後,大肆殺戮,大搞文字獄,害死了不少人。當時浙江學者呂留良,評選時文犯了忌,死後被人告發,呂留良被戮屍,家族中,除孫女呂四娘逃出外,其餘全被殺死。後來呂四娘學得拳勇絕技,終於割去了雍正的腦袋。據說,雍正暴死後,是用黃金刻了個腦袋入殮的。
第四奇案是光緒之死。光緒名載湉,本是慈禧太後妹夫醇親王的兒子。慈禧親生兒子同治19歲死後,慈禧便選中了這個隻有4歲的姨侄兒做了皇帝。不過,光緒名為皇帝,實為傀儡,處處受製於慈禧,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變法失敗,慈禧便幹脆把光緒囚禁於瀛台。由於光緒死於慈禧之前,因此,過去有慈禧毒死光緒一說,近來從故宮檔案中查到有關資料,認為光緒確係病死。
慈禧“垂簾聽政”
在封建社會裏,皇帝要親臨金鑾殿寶座處理政務大事。由於特殊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後或太後臨朝聽政。太後臨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漢高後,不過《漢書》上沒有提到“垂簾”二字。至於太後在皇帝禦座後麵,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太後(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至於為什麼要“垂簾”,是因為臨朝聽政當然要和群臣相見,可是從前生活習慣是男女有別,內外有別。皇後居中宮,主內治。在臨朝聽政時,須遵守內外有別的原則,所以就隻好“垂簾”和群臣相見,宣諭、奏事都在隔簾情況下進行。這個內外有別的原則,不僅僅皇家如此,從前社會上也是這樣的習慣。例如住宅有內外院之分,婦女在家除和家裏人以及至近親戚(男)在內院相見之外,也不和男的來賓相見,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須請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詢問也是在室內說,男仆在室外回答,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見的。因此,可以這樣說,聽政要用“垂簾”的形式,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整個社會上都是內外有別、男女有別的風尚。清朝的慈禧太後也是從“垂簾聽政”開始到最後執掌國家大權的。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太平天國七年,洪宣嬌建議其兄洪秀全開科取士,求取武功文治人才,並設立女子科舉製。天王十分讚賞她的獨特見地,“令女官舉女子應試”,委命洪宣嬌為女科主事。
洪宣嬌為了抨擊男尊女卑,以經義題《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考才女的膽識和學識。應試300多名女子中,惟金陵妙齡才女傅善祥才思敏捷,引古論今,列舉曆代巾幗英雄的豐功偉績,有力地批駁了“女子難養”的謬論。
這份卓有見識的試卷,博得洪氏兄妹的稱讚。經評議,傅善祥成為太平天國,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金陵紀事雜詠》一書記載:女狀元傅善祥天王賜以花冠錦被,騎高頭駿馬,跨街遊行,鼓樂喧天,何等榮耀,天京官民爭相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