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7(1 / 3)

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7

“九·一八”事變

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爆發了經濟危機。日本統治集團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準備。其實,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是蓄謀已久,很早就利用同清朝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強行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那裏設立殖民機構,如關東都督府、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關東軍等,對東北進行全麵的政治、軍事控製和經濟掠奪。1931年,日本為實現吞並中國東北的美夢,又多方製造事端,尋釁滋事。在如此危急形勢下,國民黨政府不但不積極備戰,反而忙於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和軍閥混戰,更忙於調集軍隊“圍剿”工農紅軍,置民族危機於不顧,陸續抽調東北軍入關,致使東北邊防日漸空虛。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關東軍島本大隊的河本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向沈陽北郊柳條溝方向走去。當時沈陽城北駐紮著中國駐軍營地——北大營,這晚因王以哲旅長回家休息,參謀長趙鎮番負責北大營的防衛。河本一邊從側麵觀察駐有中國軍隊的北大營的兵營,一邊選了個離兵約八百米往南去的地點。在這裏,河本親自把炸藥安放在鐵軌下,並點燃了火線。隨即,隻聽“轟”的一聲,鐵軌上的枕木便向四處飛散開來。

據參與策劃整個事件的花穀正回憶說,這次爆炸沒有炸死張作霖那麼大的規模。因為,滿鐵是日本的主要鐵路幹線。此次爆炸隻要能成為進攻東北軍的借口即可,所以不但沒有必要把火車炸翻,而且還必須保證在滿鐵路上馳騁著的列車免受損害。因此,讓工兵仔細地作了計算,直線單麵鐵軌即使炸斷一小段,高速行駛的列車仍然可以通過,並根據調查所得的安全長度,規定了所需的炸藥數量。在爆炸路軌的同時,河本用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向大隊本部和奉天特務機關報告。這時,守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裏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

北大營的指揮部內氣氛緊張。趙鎮蕃請示榮臻的結果是不許抵抗,不得與日本人發生衝突。但是,沒有一位團長執行他的命令,大家都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去呀!這是命令!”趙鎮蕃瞪著幾位團長,幾位團長也使勁地瞪著他,大家都默不作聲,屋內的空氣也仿佛像他們的心情一樣憋悶。趙鎮蕃斷然地揮起手臂:“準備迎擊敵人!”“是!”團長們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然後齊刷刷地跑出屋去。不一會兒,旅部及第六二一團附近的林蔭路上響起了自衛還擊的槍聲,趙鎮蕃率領旅部和兩個團與日軍交上了火。

這反擊的槍聲猶如一針強心劑,令營房其他各地的士兵們抖擻起精神,大家摩拳擦掌,準備給日軍以迎頭痛擊。但是,榮臻再次下達命令:“不準抵抗!”士兵們不敢貿然違抗命令,隻好原地待命,眼睜睜地看著戰友與日軍奮戰。由於日軍火力很猛,我軍又孤立無援,長此堅守下去,部隊傷亡太大。淩晨兩點多鍾,趙鎮蕃下令向東山嘴子撤退。士兵們哭喊著不肯就此罷手,“我們不能這樣硬拚。再不走,我們就都走不出去了。”趙鎮蕃一邊率領士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一邊指揮部隊突圍。士兵們一邊突圍,一邊回身依依不舍地望著槍聲大作、火光衝天的北大營。

北大營其他各團也紛紛向東撤軍,部隊散亂地在黑夜中行進著。“轟!”的一聲,日軍向我軍發射了遠程炮彈,正好落在隊伍之中。部隊許多士兵負了傷,無藥可醫,隻能草草地包紮一下;一些重傷員躺在擔架上,一路顛簸震動,痛苦的呻吟聲不絕於耳。看著自己的狼狽相,士兵們憤憤地說:“為什麼兄弟部隊不肯增援?我們的飛機為什麼不起飛參戰?如果大家齊心合力,一定可以給日軍還以顏色,讓他們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一路上,敵機緊追不放,不時掠空而來,向撤退的隊伍掃射、投彈,部隊隻好白天待命,天黑後再走。

下午,旅長王以哲化裝從沈陽城出發直奔東大營預定集合地。眼前的景象著實讓王以哲心酸,隻見士兵倒的倒、臥的臥,一臉的疲憊、一身的塵土,受傷的士兵或躺在擔架上,或靠在大樹下,無精打采地輕聲呻吟著。過了一會兒,各團、隊長依次彙報情況。六一九團一開始受命在營房臥床假寐,許多士兵活活被日軍刺死,撤退時又因腹背受敵,傷亡較重;六二一團,以一部分兵力掩護,繞道旅部撤出,傷亡較輕,但尚有一個營沒有音訊;此處趙鎮蕃率領一部分人走在前麵(此時,他們已到達山城鎮,但駐山城鎮守軍王芷山不肯收留,要求他們盡快離開山城鎮);第六二零團擔任掩護任務,因日軍未隨後尾追,所以傷亡較輕。王以哲旅長看到部隊如此淒淒慘慘的樣子,長歎一聲,沒有說話。

王以哲率部也來到山城鎮,與趙鎮蕃會和。部隊休息一宿後,第二天繼續向東前進到達錦州。王以哲向趙鎮蕃行了一個90度的鞠躬禮,說:“當時如果聽我的話(指把槍放在庫裏)就壞了,我這個旅長是你給我的,謝謝你!”不久,部隊又離開東北,開進了山海關,進駐清河鎮大樓休整。

在進攻北大營的同時,日軍也開始有預謀地分兩路進攻沈陽。第一路攻商埠地北市場,第二路侵入大小西門。一夜之間,憲兵總司令部、電話局、有線電局、無線電台、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省政府、東三省官銀號、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各種軍政機關、學校、工廠相繼被占。

日軍侵占沈陽後,開始對中國人民進行殘酷迫害,同時,大肆掠奪財產。據不完全統計,僅官方財產的損失,就在17億以上。尤為嚴重的是槍支彈藥、軍械器材和飛機大炮的損失,飛機約損失262架,迫擊炮損失約3091門,戰車約26輛,步槍和手槍1108206支,機關槍5864挺。此後,在短短的六七天時間裏,日軍又接連侵占了安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廣大地區。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將製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的出麵幹涉上,幻想依賴國際聯盟強迫日本撤兵,要求“國人鎮靜忍耐,信賴國際聯盟公理處斷”。可是,英、美雖對日本出兵東北表示了不滿,但他們都不願做出實質性的犧牲。中國及英、美采取的綏靖政策,讓日本更加放心大膽地將魔爪伸向中國大地。

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侵略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國各界群眾和海內外同胞的極大憤慨,抗日怒潮迅速在各地掀起。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是日起,全國抗日聲浪沸騰。國民黨鄂、滇、晉、冀、平省市黨部及海外許多支部致電國民黨中央,請立即進行全國動員,與日決戰。北京、南京、上海、南昌、寧波等地舉行了數十萬人的遊行示威,高呼“打倒不抵抗主義”等口號。

與此同時,工界、農界、商界、海外僑胞一致奮起,紛紛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熱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