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7(3 / 3)

越王勾踐的寶劍

1965年12月,我國考古學家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發掘出兩把寶劍,其中一把青銅寶劍上鐫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全長556厘米,可見,寶劍埋在地底下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但至今仍光潔如新,寒氣逼人,毫無鏽蝕之跡,劍刃鋒利無比,曾以紙試之,20餘層紙一劃而破。尤其令人驚奇的是,金黃色的劍身上布滿漂亮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紋,在劍身與劍把相連的劍格上,一邊鑲有綠鬆石,一邊鑲有藍色玻璃,鑄造得既精致又美觀,堪稱稀世珍寶。

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能鑄造出這樣好的寶劍,怎能不叫人歎服。

據複旦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專家進行科學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純銅和錫都是較軟的金屬,但把銅和錫以不同比例熔煉後,就能製得比銅和錫性能更優異的青銅合金。

當銅中摻入錫製成青銅後,熔點可降低到900℃左右,易於熔煉和鑄造。所以用青銅鑄造時,能滲透膨脹到模型的各個細微角落,使鑄件的輪廓清楚,線條優美。更重要的是,硬度與強度大大提高,耐磨性能也更好。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能經曆兩千多年而毫不鏽蝕呢?據測定,寶劍曾經經過硫化處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寶劍的防腐性能,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他們在兩千多年以前對金屬的防鏽技術就有了一定的研究。

吃年糕與伍子胥的關係

過年吃年糕的風俗,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春秋戰國時,蘇州是吳國國都。那時,諸侯爭霸,戰火連年。吳王闔閭為防敵國進襲,命大將伍子胥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君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伍子胥深感憂慮。宴罷回府後,他叫過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認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阻擋敵兵,但裏邊的人要想出去也同樣受製;如果敵兵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嗎?忘乎所以,必致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

沒過多久,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聞知伍子胥已死,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自伍子胥死後,那位隨從便告病還家。這時他記起從前伍子胥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裏一起來到相門掘地。當挖至城牆腳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大家感激得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將軍未雨綢繆,救了全城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魚肚藏劍奪王位

古時候,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都很有才幹,特別是最小的兒子季劄他最喜歡,便想將來讓季劄來繼承王位。可是,兄弟四人和睦團結,季劄無論怎樣也不肯答應。壽夢隻得臨死前立下遺囑,死後王位先傳給老大,老大傳給老二,老二傳給老三,老三傳給老四,總之,王位必須先傳給兄弟,不可傳給兒子。

壽夢死了,根據他的遺願,老大繼承了王位,老大心想:“我要是活到老才死,王位才能傳給老二,老二活到老才死,王位才能傳給老三……,到時候,他們不也老了嗎?或許有的已經死了,還能當上國王嗎?”於是,老大做了幾年國王後便親自帶兵攻打楚國,戰死在沙場,王位由老二來繼承了。

老二做了國王以後,他的想法也跟老大一樣,也學老大,帶兵打仗,戰死在陣地,王位隻得由老三來繼承了。老三當了幾年吳王之後也想學老大、老二,將王位讓給老四季劄。可是,季劄為人十分義氣,寧死也不讓老三這樣去做,老三沒辦法,隻得繼續做國王。

公元前527年,老三得了重病,臨死時,要季劄繼承王位,季劄一直沒有做國王的念頭,隻得跑到深山去隱居起來了。這樣,根據當時的繼承法,王位就該由老大的兒子光繼承了。

老三死了,喪事還沒辦完,老大的兒子光還沒來得及登基,哪知,老三的兒子僚串通一班大臣篡奪了王位。光十分氣憤,一心想把王位奪回來。

光一心想殺堂弟僚奪回王位,可是找不到下手的機會,便找伍子胥商量,伍子胥又找來一位俠客專諸,三人一起商量了對策。

吳王僚喜歡吃魚。一天,光假意對僚說:“我請來一位專燒大魚的名廚師,明天請您一同品嚐品嚐這廚師燒的魚怎樣?”僚很高興地答應了。

第二天,吳王僚帶上幾十名衛士來到光家裏吃飯,僚十分謹慎,每上一道菜,先讓衛士檢查一番,讓衛士先嚐一口,然後才端上去。待到煮魚時,俠客專諸早已將一把鋒利的匕首藏在魚肚裏。大魚煮好後,專諸將魚端了上來,僚聞到那鮮美的魚味後,早已是垂涎三尺。突然,專諸從魚肚裏將匕首抽了出來,立即向僚胸口刺去,僚措手不及,連遭數刀,被殺死了。

接著,光帶上士兵,直奔王宮,殺死了僚的一批大臣,占領了王宮。在士兵們的擁護下,光奪回了王位。

蘇武手持的“節”

西漢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親政策,對匈奴忍讓,企圖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可是匈奴卻愈益驕橫,連年入侵邊郡,搶掠人口牲畜。漢武帝時,多次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勝利之後,便想通過互派使臣來修好結盟。公元前100年,派遣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到匈奴後,該國變卦,將蘇武囚禁並軟硬兼施勸降,蘇武不怕殺頭威脅,不受高官厚祿的利誘,為了維護漢朝的尊嚴,死不叛漢,表現了崇高的氣節和操守。蘇武在被扣留的19年中,受盡了非人的磨難,在被遣送到北海曠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的日子裏,蘇武忍饑挨餓,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

那麼,蘇武手中的“節”是何物呢?“節”,漢時用竹製成,柄長8尺,“節”上綴犛牛尾,故稱“旌節”。當年蘇武所持的“節”,是皇帝親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對使臣來說,他所持的“節”,就是皇帝的國家的象征,人在“節”在,這是蘇武在異國被扣19年,“漢節”不離手的精神支柱。由於蘇武拄著旌節放牧羊群,無論睡眠或起身都拿著漢節,節上的穗子都脫落光了,當他19年後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裏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大丈夫。

正因為古時的使臣持“節”作為國家代表的信物,因此,近代持“國書”赴任的全權大使、公使,也被世人稱為外交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