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8(2 / 3)

武家後代們還講說了許多武大郎匡挾正義,潘金蓮忠於愛情,協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鏟除惡少的動人故事,恢複了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曆史人物的本來麵貌。

“花石綱”與方臘起義

今天,在開封、洛陽等地的公園和廟宇內,還能看到不少奇形怪狀的太湖石,這就是北宋末年作為“花石綱”從南方運來的。當時,在位的皇帝宋徽宗趙佶,荒淫腐朽。由於他喜歡奇花異石,手下的奸臣們就從蘇杭一帶征集奇花異石裝飾宮廷和禦花園,先是由宦官童貫在蘇州、杭州等地設立了“造作局”,集中了幾千名工匠來製造工藝品,後來又添置了“應奉局”,由奸臣朱麵力主持。百姓家中凡有一木一石可供玩賞的,全被指名強征。在搬運時,毀屋拆牆,無數人家傾家蕩產。應奉局把搜刮來的花石運往汴京,每10船為一綱,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花石綱”。

花石綱給東南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在方臘的領導下,以誅朱麵力為名,揭竿而起。方臘在起義宣言中就說:“東南之民苦於剝削久矣,近歲花石之擾尤所弗堪。”起義席卷東南,與北方的宋江起義遙相呼應,沉重地打擊了北宋王朝。盡管起義最後被鎮壓了,然而,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北宋王朝,不久也滅亡了。

戚繼光驅逐倭寇

明世宗的時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和中國的土豪、奸商勾結,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鬧得沿海不得安寧。曆史上把這種海盜叫做“倭寇”。“倭”就是矮個子的意思,百姓恨透了倭寇。

公元1553年,在漢奸汪直、徐海的勾結下,倭寇集結了幾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蘇沿海登陸,分成許多小股,搶掠了幾十個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膽小怯弱,不敢抵抗,見了倭寇就逃。倭寇侵略氣焰越來越猖狂。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麵。

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東蓬萊人。他的父親戚景通是一個正直廉明的人,從小戚繼光深受父親影響。17歲時,他承襲了登州指揮僉,25歲時已上任都指揮僉事,負責整個山東沿海的防衛。戚繼光在軍中很有威望。

他到了浙江沿海地帶,先檢閱那兒的軍隊,發現那些軍隊紀律鬆散,根本不能夠打仗,就決心另外招新軍。他一發出招兵命令,馬上就有一批吃夠了倭寇之苦的農民、礦工自願參軍,還有一些願意抗倭的地方武裝也參加了進來。戚繼光組織的新軍很快發展到四千人。

戚繼光是個精通兵法的將領,他懂得兵士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上陣的。他根據南方沼澤地區的特點,研究了陣法,親自教兵士使用各種長短武器。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戚繼光開始演習“鴛鴦陣”。一個鴛鴦陣由幾個人組成,最前麵是隊長。隊長身後每個士兵都拿藤牌,遮擋箭支、刀砍,掩護其他戰友。他們身後是手持長竹尖刀的士兵。這樣既可以獨立作戰又可以組成大陣。經過他嚴格訓練,這支新軍的戰鬥力特別強。“戚家軍”的名氣就此傳開了。

過了幾年,倭寇又襲擊合州(今浙江臨海)一帶,戚繼光率領新軍趕到合州。倭寇在哪裏騷擾,他們就打到哪裏。那些亂七八糟的海盜隊伍,哪兒是戚家軍的對手,交鋒了9次,戚家軍每次都取得勝利。最後,倭寇在陸地上待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繼光又用大炮轟擊。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燒死或掉到海裏淹死,留在岸上的也隻得乖乖投降。

倭寇見到浙江防守嚴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們又到福建沿海騷擾。一路倭寇從溫州往南,占據了寧德;另一路倭寇從廣東往北,盤踞在牛田。兩路敵人互相聲援,聲勢很大。福州的守將抵擋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繼光援救。戚繼光帶了新軍趕到寧德,打聽到敵人的巢穴在寧德城十裏外的橫嶼島。那兒四麵是水,地形險要。倭寇在那兒紮了大營盤踞,當地明軍也不敢去攻打他們。

戚繼光親自調查了橫嶼島的地形,知道那條水道既不寬,又不深。當天晚上潮落的時候,戚繼光命令兵士每人隨身帶一捆幹草,到了橫嶼對岸,把幹草扔在水裏。幾千捆幹草扔在一起,居然鋪出了一條路來。戚家軍兵士踏著幹草鋪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倭寇大營。經過一場激烈戰鬥,盤踞在島上的兩千多個倭寇全部被殲滅。

戚家軍攻下橫嶼,立刻又進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繼光傳出命令,說:“遠路進軍,人馬疲勞,先就地休整再說。”

這些話很快傳到敵人那裏。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軍暫時停止進攻,防備也就鬆懈下來。就在當天晚上,戚繼光下令向牛田發起總攻擊。倭兵毫無準備,倉促應戰,禁不住戚家軍猛攻猛衝,紛紛敗退。倭寇頭目率領殘兵逃到興化,戚家軍又連夜跟蹤追擊,一連攻下了敵人60多個營寨,消滅了潰逃的敵人。到天色發白的時候,戚家軍進興化城。城裏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軍消滅。大家興高采烈,紛紛殺牛帶酒,到軍營來慰勞。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興化。這時候,朝廷派另一抗倭名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副總兵。兩個抗倭名將一起,大敗倭寇,收複興化。公元1565年,俞、戚兩軍兩次配合,大敗倭寇。到這時候,橫行幾十年的倭寇基本被肅清了。東南沿海的人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記著俞大猷、戚繼光的功績,稱頌他們是“抗倭名將”。

皇太極巧施反間計

努爾哈赤受重傷死去以後,袁崇煥為了探聽後金的動靜,特地派使者到沈陽去吊喪。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對袁崇煥窩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為後金剛打敗仗,需要休整,再說也想試探一下明朝的態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還派使者到寧遠去表示答謝。雙方表麵上緩和下來,背地裏都在加緊準備下一步的戰鬥。

到了第二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明軍。後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錦州城包圍起來。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留在寧遠,派部將帶領四千騎兵援救錦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分兵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率將士守城,用大炮猛轟後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和城裏內外夾擊,把後金軍打敗了。

皇太極又把人馬撤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嚴嚴實實,加上天氣轉暖,後金軍士氣低落,皇太極隻好退兵。

袁崇煥又打了一個大勝仗。可是,魏忠賢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反而責怪袁崇煥沒有親自救錦州是失職。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跟他為難,隻好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