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8(3 / 3)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禎帝。

崇禎帝早就了解魏忠賢作惡多端,民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賢的罪狀,把魏忠賢充軍到鳳陽。魏忠賢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殺了。崇禎帝懲辦了閹黨,又給楊漣、左光鬥等人平反了冤獄,很想振作一番。許多大臣請求把袁崇煥召回朝廷。崇禎帝接受了這個意見,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崇禎帝還親自召見袁崇煥,問他有什麼計劃。袁崇煥說:“隻要給我指揮權,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複遼東。”崇禎帝聽了十分興奮,給袁崇煥一把尚方寶劍,準許他全權行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將才,整頓隊伍,軍紀嚴明,士氣振奮。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力,虛報軍功,不服從袁崇煥的指揮。袁崇煥使用尚方寶劍,把毛文龍殺了。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罷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他做好一切準備,於公元1629年,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這一著可出乎袁崇煥所料。袁崇煥趕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後金軍攔住,已經來不及了。後金軍乘虛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煥得到情報,心急火燎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沒顧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其他各路明軍,也陸續趕到,投入戰鬥。

後金軍突然進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動。崇禎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亂,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後來聽說袁崇煥帶兵趕到,心才定了一些。他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賢的餘黨卻散布謠言,說這次後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說不定裏麵還有什麼陰謀呢。

崇禎帝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這些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被金兵俘虜去的太監從金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密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已經訂下密約,要出賣北京。這個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把崇禎帝驚呆了。

原來,明朝有兩個太監被後金軍俘虜去以後,被關在金營裏。有一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麵輕聲地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個說:“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個又說:“聽說剛才騎馬來的兩人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楊的太監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也信以為真,竟將袁崇煥逮捕入獄。

袁崇煥一被捕,部下將領深恐牽連,武將祖大壽等帶著軍隊逃出了山海關。袁崇煥指揮的軍隊,本是明朝抵抗後金軍的主力,也隻有他,在軍中享有極高威信。朱由檢無可奈何,隻好叫袁崇煥寫信勸說。身陷囹圄的袁崇煥,以大局為重,親筆寫信要祖大壽聽從朝廷命令,不要輕舉妄動。祖大壽接信後向將士們宣讀,全軍都痛哭了起來。祖大壽年逾八旬的老母問明情由,勸大家殺敵立功,求崇禎皇帝保全袁督師的性命。將士們當天就回師入關,奮勇作戰,收複了關內數城。

這時,皇太極因估量一時攻不下北京,已引軍向東北撤離。關內局勢有了好轉,魏忠賢的餘黨又連上奏章,請殺袁崇煥。朱由檢於1630年8月16日,以“謀叛欺君”的罪名,殘酷地用磔刑將袁崇煥殺害了。

皇帝怕史官

我國封建社會持續了3000多年,每個朝代的皇帝所作所為後人都知曉,這就是因為每個皇帝在位時,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史官都作了記載,傳給後人。所以俗話說:皇帝怕史官。這並非虛妄之言。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如此。

有一次,趙匡胤在禦花園用彈弓打鳥遊戲,正玩得高興時,突然傳來景陽鍾急促的響聲。景陽鍾響,是有急事麵奏皇帝的信號。他連忙丟下彈弓,匆匆忙忙整冠束帶走入殿堂,豈料那奏折隻是一般的例行公事,他頓時氣得麵孔發青,氣憤地說:“這種小事急什麼?”擊鍾人輕輕說了一句:“總比打鳥要緊些。”宋太祖聽罷,知道這話是針對他的,更是火上加油,大發起龍威,暴跳如雷,一手奪下侍衛手中的黃鉞柄撞將過去,恰好打中那擊鍾人的嘴巴,兩顆門牙被打了下來,擊鍾人強忍著疼痛,彎腰慢慢揀起牙齒,悄悄地放進懷裏。

趙匡胤看見了,大為不解,心裏頓生疑竇,連忙質問:“你拿回兩顆牙齒做什麼?想告我的狀嗎?”

擊鍾人回答說:“小人豈敢告陛下。不過,此事自然會有史官直筆的。”

宋太祖冷靜地一想,覺得不對頭,這件事要是張揚開,被史官載入史書,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於是漸漸消除了怒氣,最後還誇獎擊鍾人說得有理,又送了一筆銀子給他鎮驚和表示慰問。

然而,這件事還是被記載下來,流傳於今。

天安門的設計者

天安門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

蒯祥是蘇州吳縣香山人,大約生於洪武年間。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擔皇家建築的施工任務,由於他年富力強,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為“營繕所丞”,相當於今天的設計師兼工程師和施工員的工作。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時,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要求工程建設一律遵循南京舊製。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還要按南京宮城的型製,午門前設端門,端門前設承天門。其中的承天門就是後來的天安門。

在這些營建活動中,蒯祥技藝高超,發揮了骨幹作用,而且他的繪圖能力極強。正因為他不但能夠迅速完成設計任務,而且能較好地貫徹皇上的意圖,所以獲得了很大的信任和榮耀。他後來升到工部侍郎,食從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可以推斷,承天門的主要圖樣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蒯祥晚年還參加了承天門的第二次建造活動。1465年,明朝皇帝憲宗“命工部尚書白圭董造承天門”,此時蒯祥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執技供奉”,明憲宗見了他,還是以“蒯魯班”相稱。看來,他至少是起了指導和顧問作用的。

此後,承天門同其他宮殿門闕一樣,經過了多次維修。到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將承天門改為天安門,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