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故事1
美尼斯統一古埃及
古埃及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之一。金字塔和尼羅河是埃及的象征。大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漸在尼羅河一帶定居下來,過著原始生活。
自從發明了農業,古埃及便開始從原始社會慢慢進入了奴隸社會。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尼羅河附近逐漸出現了奴隸製小國。這種小國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有一些村莊,它們組合起來,就叫做“州”。各州之間經過長期戰爭和兼並,把狹長的尼羅河穀地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大獨立王國。南部叫上埃及王國,北部叫下埃及國。
上下埃及經常發生戰爭。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逐漸強盛起來,國王美尼斯一心要成為霸主,完成上下埃及的統一。於是,美尼斯親自率領大軍長驅直入,開始北征下埃及。
激戰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展開。經過3天3夜的大戰,下埃及軍隊被擊潰。下埃及國王在一群俘虜前麵,脫下紅色王冠,然後跪在地上,雙手把王冠獻給美尼斯。從此,古埃及初次統一了。
《漢謨拉比法典》的出現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奴隸製社會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它保護了奴隸製、私有製,維護統治階級秩序,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意誌。
公元前1894年,以蘇姆阿布門為首的塞姆部落的一支阿摩利人占據巴比倫城,建立古巴比倫王國。到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經過35年征戰,消滅了附近的一些國家,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古巴比倫大帝國。它的領土東起紮格羅斯山,西至敘利亞,北到土耳其,南至波斯灣。
漢謨拉比在執政的40餘年中(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鞏固國王的地位,製定了《漢謨拉比法典》,以文字的形式刻於石碑之上,立在一座神廟裏。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說漢謨拉比受命於神,是“父神之王”。結語則頌揚他的法典“公平”而“正義”,將流芳百世。法典內容之全,法治之明,在古代世界立法史上是罕見的。盡管法典的內容有失公正,但是,成文法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王公貴族隨意解釋法律、濫用司法大權的現象,這是曆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迦太基古跡
迦太基古跡是古老史詩中描繪過的城市,堪稱一座“國家考古公園”。
女王的“新城”
馳名世界的迦太基古跡位於突尼斯城東北17千米處,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峽,據東西地中海要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據羅馬史詩《伊利亞特》描述,迦太基始建於公元前8世紀。當腓尼基國王的妹妹狄多在丈夫被殺害後,為擺脫哥哥的排擠,帶著自己的追隨者揚帆出海,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新王國。來到突尼斯時,這位美麗的公主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狄多向部落首領馬西塔尼求借“一張牛皮”之地棲身,得到馬西塔尼的應允。公主把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絲,然後把絲連在一起,在緊靠海的山丘上圍起一塊315平方千米的地皮,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宏大的城市。狄多為城市取名“迦太基”,該詞源於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這時特洛伊城的王子,羅馬帝國創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為尋找一個建立羅馬帝國的合適地點,率領他的艦隊也到達了那裏,這為日後雙方的爭鬥埋下了伏筆。600多年來,兩國間不斷爆發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對迦太基第三次宣戰,結果迦太基城被羅馬人圍困、攻陷。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羅馬政治家可圖的堅決主張,迦太基必須被消滅。終於,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毀。公元前122年,羅馬人重建該城。公元698年,哈桑率領的阿拉伯遠征軍征服了今突尼斯地區,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今天人們看到的迦太基殘存遺跡多數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22年到公元439年間重建的。
貴族的豪華
迦太基城中的安東尼浴場是羅馬皇帝安東尼修建的。如今,其地麵建築隻剩下柱石殘牆,但從底層結構可以看出兩邊對稱地排列著的更衣室、熱水遊泳池、按摩室、蒸浴室、溫水室、冷水室和健身室。供浴室用的水是通過渡槽從60千米外引來的。渡槽全部以石築成,現僅存數段,而浴場5萬立方米的貯水池至今仍能使用。最令人陶醉的是從觀景台上向湛藍的大海和矗立其後的高山眺望。當人們置身於用卓越的建築藝術重建的亭台樓榭之中時,也就不難想象當時的貴族過著怎樣的奢華生活了。
埃爾傑姆競技場
迦太基城中的埃爾·傑姆競技場曆史悠久,建於公元3世紀初,是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留下的著名建築,也是世界三大競技場之一。競技場高56米,建有500個門,可同時容納4萬人。這裏的羅馬建築、雕刻都令今人讚歎不已。鬥獸場圍牆高大,層層拱廊相連,構築典雅,人行其間,仿佛在古代城堡殿廊中穿行。端坐在觀眾席的頂層,俯身下望,偌大的鬥獸場,盡收眼底。不少法國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樓拜等都曾專程來此觀光,並將它描述為“世界上美妙絕倫的鬥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過的標誌和象征”。
神秘的祭祀
迦太基神廟在迦太基城建前就是一個神聖的地方,高大宏偉,氣勢莊嚴,富有古希臘的建築藝術特色。迦太基神廟供奉的眾神中,以天神巴爾與其同伴塔尼特最為尊貴。起初,巴爾是當地極為著名的神,塔尼特卻不是。塔尼特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迦太基,碑文中經常將其形容為“巴爾之麵”,即女性對應神。後來塔尼特便逐漸成為迦太基最重要的女神。
在迦太基神廟裏,可以看到發掘出來的一層層堆積著的石碑和盛放著祭神兒童屍骨的容器。19世紀70年代末,迦太基的考古成果提供了這些掩埋物最早的詳細數據。發掘出來的還包括人與動物的骨灰。早期的埋藏物中,動物祭祀品占了約1/3,但到了公元前4世紀卻減少至1/10左右,換言之,此時90%的祭祀殘骸屬於人類骨灰。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早期的埋藏遺骨多為流產或新生嬰兒。上述變化的原因為何?為什麼需要越來越多的兒童祭祀?由於缺乏明確的文字記載,人們很難回答。
古羅馬競技場
古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也是羅馬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競技場的曆史
古羅馬競技場又稱“古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帝國王公貴族觀看人與人、人與獸或獸與獸競技廝殺的場所。
這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在征服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偉大勝利和強大武力,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整個工程共用了10萬立方米的石材和300噸用於勾連條石的鐵條。公元3世紀和公元5世紀,由於雷擊和地震的破壞,競技場曾經兩次修繕。此後,這裏曾一度成為羅馬采石場,很多基石被人拉走,許多雕像也被人偷走。在羅馬一些著名建築上,如聖彼得大教堂等,都能發現競技場的基石。1704年,教皇貝內德托十四世當政後,宣布競技場為聖地,禁止采石,競技場由此受到保護。1800年後,又經過三次較大的修整,競技場最終形成今天的風貌。現在,競技場的高大圍牆已殘缺不全,表演場也已殘,破露出地下室,但周圍看台保存仍相當完好。
競技場風貌
古羅馬競技場外觀呈正圓形,俯瞰為橢圓形。整個建築物占地2萬平方米,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高57米,均用淡黃色大理石砌成。圍牆共分四層,一、二、三層均有半露圓柱裝飾,每兩根半露柱之間為一長方形,第四層外表麵裝飾較簡單,由長方形窗戶和長方形半露方柱構成,在該層的2/3高處,設有等距離的支架,以便舉行盛會時固定圓頂上端的天棚為觀眾遮陽。據說,在古代的時候,第二層、第三層每個拱門洞中各有一尊作為裝飾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其姿態各異、英武豐俊,使建築顯得既宏偉又秀麗、既凝重又空靈。
競技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差別加以區分。競技場階梯形看台,分為三個區:最低一排的席位是為元老院議員和高等平民準備的,中間是皇帝的包廂,兩翼是執政官和奉神的淑女們的包廂,高處的座位是為貴族準備的,再往上是普通的平民坐或站著的地方。
文明的結晶
在2004年10月16日出版的德國《明鏡周刊》上,德國建築學家海因茨·於爾根·貝斯特向現代人揭開了古羅馬競技場建築的秘密。根據海因茨·於爾根·貝斯特的研究,為了搭建古羅馬競技場,當時的人們至少使用了移動平台和可升降的罩籠,以供工人在高空作業。
另外,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的人們還發明了大型“起重機”,以將沉重的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運到高處。貝斯特推測,為了建造競技場,羅馬人至少製造了30台以上的“起重機”。
血腥的娛樂場
現在我們將古羅馬競技場視為文明奇跡,可是2000年前,這裏卻是滿足貴族們嗜血欲望的娛樂場。
競技場內,獸與獸鬥,獸與人戰,人與人爭。當角鬥士與角鬥士之間相鬥時,雙方必須作生死決鬥,敗者的性命操縱在看台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們手中,他們將大拇指向下,敗者遭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於一死。古羅馬的角鬥場上還曾出現過女性的身影。據說放蕩的尼祿皇帝曾將帝國議員們的妻子逼進角鬥場,以她們互相殘殺為樂。更有被當時的雕塑家在石雕上記錄下來的一幕:兩位女角鬥士披掛整齊,手持利刀和盾牌,決一死戰。角鬥場上的廝殺是殘忍的,更殘忍的是觀眾視之為樂的鐵石心腸。有人說,隻要你抓一把台上的泥土,輕輕一捏,就可以看見印在手上的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