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擴張的波斯之王
在伊朗高原西部北西斯頓地區的一座懸崖峭壁上,有一處用3種不同的楔形文字鐫刻的古代銘文,其上方的浮雕刻畫著一位昂首挺立的國王,他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神靈,腳踏一人,身邊還有一串被俘的俘虜。銘文後來被一個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並被解讀成功。原來,銘文上說的全是關於古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一些事情。考古學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2400多年前波斯帝國的一番偉業。
大流士是繼居魯士的一個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和一個篡位者後,以政變而掌權的又一個偉大的波斯統治者。他快速消除了由居魯士兒子的殘暴變態和篡權者的宗教陰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帶領500傭兵起家,大小1000多戰,戰無不勝,終於創建了空前強大的帝國,把版圖和實力在居魯士大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後人尊稱為“鐵血大帝”。
大流士在位期間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鼎盛時期。為鞏固中央集權,他在政治、軍事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設行省,置總督,強化國家管理體製;實行包稅製,各項稅金上繳宮廷;在軍事上,他自任軍隊最高統帥,各行省軍政分權,設置不受總督支配的軍事長官。全國軍隊分別劃分各大軍區管轄;將軍隊編成萬人團、千入團、百人團、十人隊四級,以波斯人為核心組成步兵和騎兵,並在都城組建精銳的近衛軍,軍中高級長官均由波斯貴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為骨幹,擁有近千艘戰船的艦隊。為了便於調遣各行省軍隊、傳遞情報,不惜重金修築“禦道”,設驛站,備驛馬。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從首都蘇薩至小亞細亞西部的以弗所。大流士還大力鼓勵發展經濟,采取和發布了一係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和法令,從而使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些措施為鞏固波斯帝國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流士一世統治波斯期間,對內鎮壓了米底、埃及、巴比倫和亞述等地的叛亂;對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製了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當時稱赫勒斯滂),成為第一個向歐洲擴張的東方君主。當時,波斯帝國的疆域西至埃及,東括印度,南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北到裏海及黑海一帶。
波斯的陸軍所向無敵,裝備精良。他們創造的步兵配合騎兵交替作戰的戰法,在當時的大陸上是最先進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滿天下,巧奪天工,其中以武器製造最為驚人,是世界上除了矮人族外最精巧的工藝大師。同時,波斯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強大的艦隊,擁有的艦隻數量大約在600-1000艘之間。
在有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後,大流士一世將目光瞄準了希臘。早在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借口雅典和埃雷特裏亞曾援助米利都反波斯起義,派馬多厄烏斯率陸海軍遠征希臘。但天不作美,海軍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船撞毀,兩萬餘人葬身魚腹。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波斯軍隻好退回小亞細亞。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二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占並破壞埃雷特裏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40千米的馬拉鬆平原登陸。雅典將軍米太亞得率雅典步兵1萬和布拉底援軍1000人,在馬拉鬆一舉擊敗兵力占優勢的波斯軍,增強了希臘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勝信心。馬拉鬆之戰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公元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大流士前往鎮壓,未及完成即死去。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他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囤積糧草,從被征服地區征集兵員,又準備攻打希臘。薛西斯一世死後,後繼的大流士三世接替他繼續與希臘作戰。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領的軍隊在阿爾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亞曆山大大帝打得大敗,大流士三世本人雖然僥幸逃脫,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殺,阿黑門尼德家族統治的古代波斯帝國滅亡。
由大流士一世開啟的希波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最後還是以波斯帝國的失敗告終了。
大流士一世當時盡管氣勢洶洶,占領了大片阿拉伯人的土地,顯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很虛弱的,除了祈求光明之神的庇護外,他還害怕四樣東西。其中,仇恨被列為四害之首。大流士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敵人的軍隊是可以打敗的,謊言和幹旱之害也是可以去除的,但仇恨這個東西很麻煩,一旦被喚起,就很難消除,仇恨可以世代相傳。因此,仇恨可以造就越來越多的敵人。因而它比敵人、謊言和幹旱之害更可怕。
大流士一世將古代東方的幾個文明中心連成了一片,通過一係列的改革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維持了帝國的統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他以卓越的政治見解、軍事才幹和組織才能,躋身於古代著名統治者的行列。
賢明公正的猶太國王所羅門
所羅門(約公元前973~前933年在位),古代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國王。
所羅門是大衛王的幼子,他一生的活動及對世界的影響都與巴勒斯坦的古代曆史密切相關。公元前3000年左右,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下來,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迦南人的國家略具雛形,興起一座“用城牆圍繞的城市”,《舊約全書》稱巴勒斯坦“迦南地”或“迦南人的國家”。公元前2000年中葉後,遊牧的希伯萊12部落進入“迦南地”,定居下來,並且逐漸形成南北兩大部落聯盟。南部稱猶太,北部稱以色列。公元前1200年左右,愛琴海沿岸島嶼上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侵入“迦南地”沿海一帶腓力斯丁人把他們的新居地稱為“巴勒斯坦”,意為腓力斯丁之地。古代希伯來人同腓力斯丁人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鬥爭,希伯來人的國家逐漸產生。第一任國王掃羅是由希伯來人民大會選舉產生的(掃羅於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掃羅死後,大衛繼任為王。他徹底擊敗了腓力斯丁人,建立起統一的以色列一猶太王國,定都耶路撒冷,領土包括整個巴勒斯坦。大衛王決心建造一座神廟,祭祀猶太人的萬能神主耶和華。然而,剛建成祭壇即死去,其子所羅門稱王。
所羅門被譽為賢明公正的君主,在希伯來人幾代國王中,以超人的智慧著稱於世。據說,有兩婦人爭奪一嬰兒,都稱自己是嬰兒的生母而訟於所羅門,所羅門命將嬰兒劈成兩半,分予兩人。一婦人欣然同意,而另一婦人極力反對,寧可將孩子放棄,判給對方。所羅門當即斷定寧可放棄嬰兒的婦人定是嬰兒的生母,遂將嬰兒判給她。這一故事在歐洲流傳甚廣,“所羅門的智慧”也成為世界性成語。
在政治上,所羅門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按地域把全國劃分為12個行政區,任命1名總督加以管理。在軍事上,他十分注重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對軍隊進行改組,增加了戰車和騎兵兵種。在國境周圍建築城堡,並把許多商業方麵或具有重要意義的城市變成了堅固設防的據點。首都耶路撒冷被高牆圍繞,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戰略位置十分險要,易守難攻。在對外政策上,所羅門施行睦鄰友好政策,他與埃及、腓尼基諸城邦以及示巴王國(阿拉伯南部)修好。他立埃及法老的女兒為後,通過聯姻維係兩國的和平友好關係。
巴勒斯坦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彙處,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通衢。所羅門充分利用地利之勢,開辟和控製一些重要商路。建立商船隊。他的船隊中有許多航海經驗豐富的腓尼基人,在這些腓尼基人的幫助下,所羅門船隊活躍在地中海上,不僅同埃及、腓尼基諸城邦以及阿拉伯半島的一些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交往,而且還遠航至東非的俄斐(有人認為在阿拉伯半島上)和他施等地。所羅門王國的清油和小玫等輸入那些國家,而後得到了腓尼基的木材、黃金,非洲的檀香水、寶石、金銀、象牙、孔雀和猿猴等。所羅門廣納異邦女子為嬪為妃。
所羅門曾向南方擴張,勢力伸展到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他也在北方用兵,涉獵赫梯新王國的地界,建立了達德摩爾軍糧城。
所羅門也以大興土木,廣泛建築著稱於史。他不僅在內地和邊境建築堅固的城堡,而且在首都耶路撒冷修建豪華的宮苑,並且裝備了一個具有六層台階的圓形靠背和獅子扶手的象牙寶座,接受腓尼基直至埃及等國家使臣的朝賀。他把大衛王為耶和華神主建立的祭壇擴展為金碧輝煌的大聖殿。據《舊約全書》記述,大聖殿長約77米,寬22米,高33米,用石頭砌成,分為內外兩殿。殿牆內壁用香柏木貼麵,雕以各種花卉,地麵用鬆柏木鋪成。內殿富麗堂皇,用精金貼牆,殿內供奉刻有“上帝與猶太人所立約法”的石板的“約櫃”。內殿和外殿的門窗雕花嵌金,金光燦燦。據說所羅門為建造這座聖殿,征集采石工,搬運工,伐木工約20萬人,並調集大批能工巧匠用了7年時間才建成。
大聖殿建成後,伴隨著大聖殿的名聲,所羅門也聲威大振。耶路撒冷由此成為猶太教的聖地和膜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