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故事3(3 / 3)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使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喪失殆盡。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徹底擺脫了猶豫觀望的態度,立即對日宣戰,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陣營中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

聯合國成立

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蘇等26個參戰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的總統府邸白宮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26國的《聯合國家宣言》雖是針對法西斯國家的,但卻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安全。1945年2月,在蘇聯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考慮到要爭取蘇聯,徹底擊敗德日,同意了蘇聯的建議。於是,約定4月間在美國的舊金山召開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國家代表大會,討論成立聯合國的問題。

1945年4月25日,來自世界各地50個國家的代表共850人以及1800多名各國記者齊集舊金山歌劇院大廳。

大會曆時兩個月,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

1945年6月25日,簽字儀式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禮堂舉行。各國代表在印有中、英、俄、法、西五種文字的憲章文本上簽字。簽字代表為153名全權代表。中國代表團首先簽字。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聯合國憲章日”,也稱為“聯合國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八路軍,從南到北,一齊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與此同時,朝鮮、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許多國家的軍民,也同時對日發起最後大反攻,把日本侵略者打得焦頭爛額。

14日,日本天皇裕仁召開禦前會議,迫於國際國內的壓力,會議不得不同意無條件投降。

8月10日,美國政府收聽到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廣播。

8月28日,美國空軍在東京降落。接著,大批美、英軍隊在日本登陸,實現對日本的占領。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了隆重的簽降儀式。首先由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然後是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簽字: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代表依次簽字。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者自1931年9月18日以來曆時15年的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美蘇“冷戰”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使美、蘇之間開始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

尼克鬆訪華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發動侵朝戰爭,積極扶植蔣介石“台灣”政府。中美兩國長時間處於彼此敵對和相互隔絕的狀態。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鬆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他主張美國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主張大力鼓勵政府探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

1970年3月,美國宣布放鬆到中國旅行的官方限製。4月,又宣布放寬對中國的貿易管製。

1971年初,“羅馬尼亞渠道”傳來周恩來的口信:“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隻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十五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一口信語氣溫和,態度誠懇,使尼克鬆、基辛格深受鼓舞。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飛往中國,在首都北京,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17個小時會談,商定了尼克鬆訪華的時間。

7月15日,中美兩國根據秘密達成的協議,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鬆即將應邀訪華的消息。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絕大多數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責。

基辛格第二次來北京期間,聯合國大會已經通過決議,開除台灣當局,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

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到中國訪問,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經過中美雙方的討論、磋商,27日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美國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公報還規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尼克鬆訪華後,經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同年5月,尼克鬆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兩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

這些政績為尼克鬆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他的競選連任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