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曆史之謎1(1 / 3)

第三章趣味曆史之謎1

炎黃古戰場在哪裏

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的古戰場究竟在何處?這個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和延慶縣曆史研究所工作者多方考證認定: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就在著名古跡八達嶺下延慶縣的張山營鎮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

炎黃二帝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後期,他們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炎黃二帝是我們的祖先,中華民族稱“炎黃子孫”概源於此。

1992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魏開肇、尹鈞科會同北京史學研究會會長曹子西組成專家小組,先後查閱了《左傳》、《史記》等10種史籍文獻,多方論證分析認定:當今延慶縣上、下阪泉村一帶就是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紀念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北京延慶縣有關部門已決定在上、下阪泉一帶樹碑、建炎黃紀念館。屆時,這裏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什麼叫做“殷墟”

“殷墟”是我國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帶發現的商朝後半期的文化遺址。該地在商朝時稱為“殷”,從盤庚遷殷到紂亡國,共經曆了8代12王,曆時273年。中國曆史上又稱商朝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後,殷都被廢棄,逐漸荒涼,以至變成廢墟,年長日久被埋沒在地下,後來人們便叫它為“殷墟”。

從1928年起,這裏不斷有考古新發現,先後發掘出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和甲骨(10萬多片),還發掘出許多墓葬和宮室遺址。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項規模宏大的發掘工作被迫停止。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結束後,日本和美國曾經盜掘和大肆搜刮搶購,使殷墟文物受到巨大損失。蔣介石在逃往台灣時,也曾劫掠許多文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殷墟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0年在殷墟重新發掘,獲得許多珍貴文物。

你了解商代的“人殉”嗎

人殉,就是用活人給死人陪葬。殉葬本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古代人們十分迷信,認為人死後還會同生前一樣生活,因而在人死後,將其生前用過的物品隨葬。原始社會時,人們隻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主死後,葬在很大的墳墓裏,隨同埋下的,除了貴重的青銅器和玉器,更多的是將大量奴隸殺死或活埋來殉葬,讓他們在“陰間”繼續供主人役使。人殉的風氣,在商代達到了頂峰。

商代前期,人殉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到了後期,大中墓葬幾乎都有人殉。陪葬的奴隸,多的有幾十人,甚至達到幾百人。如安陽殷墟商王陵墓區有一座“亞”字形的大墓,槨(套在棺材外麵的大棺材)的頂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從奴隸殉葬。據考證,殺殉的辦法是將奴隸們10人或20人一批,反綁著牽入墓道,東西成行地麵向墓室跪著,砍下頭後將屍體埋入,再填上土夯平。每夯一二層土便殺殉一批奴隸。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隸共有360多個,其中大多是不滿20歲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靈蓋未長滿的幼童。像這樣殉葬幾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區不止一個。除了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外,各地奴隸主用人殉葬的情況也很驚人。如在山東益都蘇埠屯發掘的一座奴隸主大墓裏,有48名奴隸殉葬,而且多數是十二三歲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隸主貴族的陵墓,成了堆積奴隸屍骨的萬人坑!

商代的人殉,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範圍之廣,駭人聽聞。這充分暴露了奴隸主階級野蠻殘暴的階級本性和奴隸社會血淋淋的階級關係。

卞和為什麼會失去雙腳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一次在山上偶然發現一塊玉璞,他認為這塊璞經過加工之後,會是一塊很珍貴的玉,便把它帶回家,然後抱到宮裏獻給楚厲王。

厲王見到後,他不識玉璞,便叫來玉匠看,玉匠說:“這是塊石頭。”厲王聽了大怒,認為卞和欺騙了他,便命令左右剁去了卞和的左腳。

不久,楚厲王死了,武王繼承了王位,卞和又將那塊玉璞獻給武王。武王也不識玉璞,又叫來玉匠鑒別,玉匠看了老半天,說:“哪裏是什麼寶玉,還是那塊石頭!”

武王十分生氣地說:“你騙不了厲王,反而來騙我。”下令左右將卞和的右腳又砍去。

不幾年,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卞和再也不敢去獻玉。他捧著這塊玉璞,坐在山腳下痛哭,一連哭了幾天幾夜,眼睛都快哭瞎了。

楚文王聽到這件事後,派人將卞和帶到宮裏,盤問了卞和為何痛哭不止。

卞和說:“我好生生的一個人,被砍去雙腳怎能不悲傷呢?但我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雙腳,而是有人將我的一片忠心說成是欺騙,把一塊難得的寶玉當做石頭,就是把我殺了我也死不瞑目!”

文王聽了很感動,立即命令玉匠將那塊玉璞剖開,發現那裏邊晶瑩透亮,果然是一塊寶玉。於是文王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並且重賞了卞和。

弦高舍牛救國是怎麼回事

公元前628年,晉國國君重耳剛剛去世,還沒舉行喪禮。這時,秦穆公估計鄭國的盟友晉國無心插手,就想趁機攻打鄭國。

秦國的軍隊由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率領,駕300輛兵車,偷偷地朝鄭國開去,很快就進入了必經之地滑國地帶。

這天,鄭國有個牛販子弦高,正趕著一群牛準備回家,半路上遇見一個從秦國回家的老鄉,二人便閑聊起來,老鄉閑聊之中,說出秦國發兵攻打鄭國的事,並說,秦兵已進入滑國地帶,很快就要向鄭國進攻了。

弦高聽了非常吃驚,他想:我是鄭國人,秦軍攻打鄭國的事也許國王還不知道,怎能眼看自己的國家遭受外來侵犯呢?於是,弦高讓老鄉火速趕回報告國君,自己想辦法先來對付秦軍。

弦高先在街上買了一套華貴的官服穿上,然後,從牛群中挑選了12條又肥又壯的牛,迎著秦軍走去。

弦高走到滑國境內,果然看見秦軍將士和幾百輛兵車,浩浩蕩蕩開來,他不慌不忙地迎了上去,對秦軍大將孟明視等三人說:“臣受國君派遣,特地趕來求見。”

孟明視一聽便愣住了,他想,這次對鄭國發動的進攻,是搞的突然襲擊,可是半路上卻遇上了鄭國國君派遣的大臣求見,莫不是軍機早已泄露了?這下子鄭國早已有了防備,進攻的事就麻煩了。接著,弦高又對秦軍大將說:“我們國君聽說將軍要率兵來敝國,特地派臣送上12條肥牛,慰勞貴軍,請收下這小小的一點心意吧!”

孟明視聽了弦高的一番話,料想鄭國已經知道秦國出兵的用心,肯定有所防備,便不敢輕舉妄動,隻得假惺惺地說:“聽說鄭國國君新亡,新國君即位不久,國內動蕩不安,敝國國君特命我帶兵來加強貴國的防衛力量,以免貴國遭到別國的侵犯。”

弦高聽了,不甘示弱地說:“我鄭國乃是個小國,隨時可能遭到大國的侵犯,不過,我們一貫加強防守,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請大將軍放心吧!”說完便走了。

弦高走後,秦軍果然不敢輕易對鄭國發動進攻,隻得順便將弱小的滑國滅掉,回去向秦穆公交了差。

弦高在緊急關頭,假冒鄭國使臣救了鄭國。回國後,國君親自擺酒,給弦高慶功嘉獎,並封他為大將軍,統帥上萬人馬。

你知道秦始皇陵兵馬俑嗎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俑坑,在陵東15千米處。兵馬俑是1974年春,當地農民打井發現的。經勘探與試掘,俑坑共分三處:一號坑已發掘陶質武士俑500餘軀,戰車4乘,挽馬24匹。俑高約18米,馬高15米,並有青銅劍、彎刀、銅矛、銅殳、弩機、鐵鏃等實戰武器。據測定,全坑有人、馬俑6000餘件。二號坑麵積為6000平方米,係由騎兵、戰車、步卒、射手混編的曲形陣,人、馬俑共千餘件,也伴有實戰武器。三號坑麵積為500平方米,平麵呈凹麵形,內有戰車一乘,衛士俑68件,似為軍旅中的統帥機構,亦有武器。三坑陶俑,皆仿真人,麵目各異,從服飾、甲胄和所在位置可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騎、伍卒,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重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79年,政府在此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趙匡胤在什麼地方黃袍加身

河南封丘縣東南陳橋鎮,是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趙匡胤跟隨後周世宗柴榮作戰有功,被授予殿前都點檢,統帥禁軍。公元599前,柴榮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年僅7歲,趙匡胤便乘機與胞弟趙光義等密謀奪權,派了不少遊說之士,在開封城裏傳播“點檢做天子”的輿論。公元960年初,遼與北漢合兵南侵,趙匡胤統軍北上,行至陳橋驛,趙光義、趙普策動兵變,集結將士於軍帳之外,聲言要趙匡胤當皇帝。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諸位將領擁進寢所,把一件黃袍加在他身上。眾皆跪拜,高呼萬歲,立為皇帝。

陳橋驛的“宋太祖黃袍加身殿”原為五代時的東嶽廟,早毀,清代重建。大殿高14米,寬11米,雕梁畫棟,紅牆綠瓦,滾龍盤脊,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登上黃河大堤,極目遠望,真是“龍興舊跡”,耀眼奪目。

在大殿的前方約3米之處,有古槐一棵,樹圍54米,相傳趙匡胤曾在此係馬,故名“係馬槐”,樹前有係馬碑,右側矗立一石碑,上書“宋太祖黃袍加身處”8個大字。大殿西北角,約距8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相傳是趙匡胤的將領們飲水之井。

現在,大殿已辟作展覽室,裏麵懸掛宋太祖的畫像,並有關於黃袍加身經過的介紹,院內的碑刻,拓印下來經托裱後也陳列在殿內,大門西側的兩塊碑移置於大殿右前方,與東邊的“係馬槐”、“宋太祖黃袍加身處”兩道碑對稱並列。這座中州大地的著名古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袁世凱拜師是怎麼回事

袁世凱是我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孫中山先生在討袁護法運動中斥責他不忠於君,不忠於黨,不忠於友。其實,這還未能概括他的為人,他還有一條是不忠於師。

袁世凱從小一心習武,不想習文,讀書總不長進,最後索性棄家出走,到登州投軍。當時,登州駐軍長官吳長慶是袁世凱叔父的拜把兄弟,於是把他留下,並讓他拜當時在其幕下辦理重要函牘的狀元張謇為師,學習八股時文。張謇雖然見袁世凱不是讀書的料,但見他平時辦理營中事務井井有條,也是個有用之才,便在吳長慶麵前極力推薦他。自此袁世凱好風憑借力,步步高升。他對張謇真心感謝不盡,叩頭請安,口稱“多謝恩師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