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曆史之謎1(3 / 3)

誌願軍抓獲的第一名美軍俘虜是誰

1950年10月19日,美軍攻占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此時,南朝鮮軍六師正猖狂向北進犯,企圖前進至鴨綠江南岸的碧潼。

已入朝的中國人民誌願軍40軍118師,在彭德懷親自指揮下,決定在溫井裏以北8公裏處埋伏,準備殲滅敵人。

10月25日中午,南朝鮮軍第三營傲氣十足地出現在公路上,當敵人進入埋伏圈時,霎時間槍聲四起,這支號稱機動力強的快速反應部隊,在誌願軍的神速攻擊下,僅幾分鍾,750名士兵中就有350多人被擊斃,誌願軍取得抗美援朝的首場戰鬥的勝利。

戰鬥結束後,誌願軍清點俘虜,發現隊伍中有個黃頭發、白皮膚的高個子軍人,不像是南朝鮮人,經過盤問後才明白,此戰俘是該營的美軍顧問賴勒斯。這位美國顧問萬萬沒想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抓獲的第一名美軍俘虜就是他自己。

我軍最早獲得軍銜的是哪些人

我軍公開實行軍銜製是在1955年10月。然而,早此10年,毛澤東主席就曾分別授予6位同誌以將、校軍銜。

1945年,蘇聯紅軍揮師進入我國東北,對日作戰。這年9月,駐東北蘇軍派人去延安,要求我黨中央迅速派人去沈陽,協調蘇軍與我軍的行動。9月16日,黨中央決定派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6位同誌擔此重任。考慮到蘇方有軍銜,為便於開展工作,我方也應有相應的軍銜。於是,我黨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3人中將軍銜,伍修權少將軍銜,段子俊和莫春和上校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寫了任命書。這樣,彭真、陳雲等6位同誌成為最早獲得我軍軍銜的人。

你知道渣滓洞革命誌士越獄情況嗎

小說《紅岩》、電影《烈火中永生》中,有新中國成立前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革命誌士,與牢外遊擊隊聯係,裏應外合,越牢成功的情節。那麼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重慶解放前3天,即1949年11月27日晚,渣滓洞集中營的特務頭子,外號“貓頭鷹”的徐貴林,在逃跑前,指揮特務,先將18個囚室的200多名革命誌士,借口轉移,集中到樓下8間牢房。然後緊鎖牢門,用機槍、湯姆生槍在前後窗口反複掃射。射畢,再開門入內,一一補槍,或用刺刀戳刺。事畢,特務複出,又緊鎖牢門,加柴潑油,四處縱火。頓時濃煙滾滾,火光衝天。在這場血洗渣滓洞的浩劫中,從60多歲的老人,到不滿周歲的嬰兒,大都飲彈身亡,燒成枯炭。其中33人,有的因隱身屋角或床下,有的被壓在同伴的屍首底下,幸未重傷。特務們縱火後,有人一聲呼喊,幸存者皆忍痛從血泊中掙紮立起,破門而出。可是,囚室外還有一道又高又厚的圍牆,衝不出去。在這生死關頭,難友們奮不顧身,揀起石頭、木樁等,打開缺口。正在此時,被正在逃命的特務發覺,一陣亂槍,又有19個同誌犧牲在缺口處,真正逃出虎口的隻有14人。

年號和廟號是怎麼回事

古代封建帝王在位時有年號,死後有的帝王有廟號,這年號和廟號是怎麼回事呢?

年號是封建帝王用來紀年的名稱,自古以來,一直到辛亥革命為止,我國沒有一個統一的紀年方式,而是根據皇帝在位時所取的年號來紀年。例如:清朝愛新覺羅·福臨在位時就取“順治”作為年號,在位的第一年叫“順治元年”,在位的第二年叫“順治二年”……

古代封建帝王中,最早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劉徹當上皇帝,取年號“建元”,這一年便是“建元元年”。劉徹在位的50多年中,共取了11個年號。

古代帝王中,大多數皇帝在位時隻用一個年號,也有的皇帝用幾個或十幾個年號,這些皇帝常常根據自己在位時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或遇上祥瑞喜慶就更改年號。

曆史上在位時用年號最多的皇帝是唐朝的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唐高宗李治在位的34年中,用了14個年號,而女皇武則天在位的15年中就用了13個年號。武則天更換年號是隨心所欲,如公元692年是她七十壽辰,這一天,武則天心血來潮,就將“如意”年號改為“長壽”年號。

從漢武帝劉徹開始,直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先後共用過700多個年號。有時,前後幾個君主用過同一年號,比如“太和”年號先後有五個君主用過。由於年號的重複使用,給後人在推算曆史事件中帶來一定的麻煩。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製度,才取消了用年號紀年,改用民國紀年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用公元紀年。

廟號是封建帝王死後,在祖廟裏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如明朝皇帝朱元璋死後,廟號叫明太祖;崇禎皇帝死後,廟號叫明思宗;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死後,廟號叫清世祖。

古代封建帝王在位時都有年號,但死後不一定都有廟號。如三國時魏國皇帝曹髦,在位時年號是“正元”、“甘露”,因曹髦反對做司馬氏的傀儡,率兵攻打司馬昭,被司馬昭所殺,死後就沒有廟號。

莊子的誕生地“蒙地”

莊子,名叫莊周,戰國時哲學家。相傳楚威王聽說他的大名後,曾經用重金聘請他做宰相,被他謝絕了。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甚至在西方國家也不乏莊子的信徒。

關於莊子的誕生地,由於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僅用“蒙人地”三個字匆匆帶過,因而至今存有爭議。

一種說法是梁國之“蒙”。戰國時期,梁國東北部地區有個蒙縣,舊址在今山東境內。《史記集解》、《史記索引》均在《老莊申韓列傳》的“蒙”字下注“屬梁國”。班固在《漢書·地理誌》中曾說“蒙縣屬梁國”。

一種說法是宋國之“蒙”。戰國時期,宋國故都商丘附近有一蒙澤,旁有蒙縣,位於今河南商丘附近。酈道元《水經注》在汲水係蒙縣下說“即莊周之本邑也”,意為蒙縣是莊周原籍。汲水故道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北,流經今商丘市北。顯然,酈道元所說的“蒙”就是商丘附近的“蒙”,他認為莊周是宋人,後世持此說者很多。如郭沫若、楊寬等。

當然,還有其他說法。

我國古代采用了哪些紀年法

我國古代采用了多種不同的紀年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幹支紀年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簡稱。天幹有10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中的字,可以與地支中的字依次相配合,成為“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所以人們又慣稱幹支為“甲子”。

天幹地支可以組成60對幹支,稱作一輪甲子。因此,人活到60歲時稱為“年滿花甲”或“花甲之年”。

我國使用幹支曆史悠久,早在夏朝的國君中,就有以幹支命名的。

考古學家從甲骨文中考證到,商朝紀日就采用了幹支。而以幹支紀年,據說起於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的魯隱公,到現在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了。

二、帝王紀年法

古代帝王即位叫做“建元”,這一年稱作“元年”,其後即二年、三年……編年體史書《左傳》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如書中的“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十年春”即魯莊公即位的第十年(公元前684年)。

三、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間用所取的年號來紀年的一種特殊方式。古代帝王使用年號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一般帝王在位時都要取年號,多數皇帝在位時隻取一個年號,也有取幾個、十幾個年號的,然後根據年號進行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比古代的幾種紀年法更科學、更合理、更簡便。

什麼是“史”、“曆史”

“史”字的本義,是指文字。這一點至少在漢代還是很明確的。那時,對一切字書,都叫做“史”。《漢書·揚雄傳讚》裏說:“史篇莫善於《倉頡》,作《訓纂》。”《倉頡篇》是古代的一本字書,而班固稱之為史篇,這說明了“史”是“字”的本義。漢代許慎編的《說文解字》,對“史”字所下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非常確切地指出了文字的功用。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寫了一部書,其內容包括了廣泛的社會現象,他給這部書取名為《史記》。這說明,那時凡是用文字記事的書,一般都看做是“史”。

從文字的起源和發展來看,“史”字是從“事”字逐步省略來的。甲骨文中的“事”字,象征著雙手拿著一種工具,捕捉一頭豕(豬)。上古時人們以漁獵為生,能捉到豕等獵物,就算重大的事情了。“事”的字形在金文中已被簡化,隻剩手執叉之形。很久以後,“事”才從記載獵狩之事演變為記載國家大事。“事”字也同義相授,轉注為“史”字。至於記事之人稱為史官,記事之冊稱為史書,那都是“史”字的引申意義了。

從一切書冊都稱史,到史被劃分為書冊中的一類,是從西晉時開始的。因那時圖書品種日益繁多,為了查閱的需要,荀勖編了一部綜合性的國家藏書目錄,即《中經新簿》,以“甲乙丙丁”四部統括天下圖書,其中的丙部圖書,就是後來稱為“史”的圖書。到了東晉,李充主持整理圖書,並編製了《晉元帝四部書目》,重分四部為“經史子集”。從此,這一四部分類編次方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現在我們整理和應用古籍,仍然照這四部歸類圖書。據此可知,圖書中專門分出“史”類,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了。

把“史”稱為“曆史”,那是近百年來的事情。“曆”字在《說文》中為:“過也。”經過的意思。清代末年,出現了罷科舉、興學校的新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在學堂最早開設史學課,這時江南書局編了一部《曆代史略》的書,從上古時期到明代末年的曆代重要史跡,都有係統地編進去了。這大約是我國近代出現的第一部通史性的曆史教科書。以後新編教材時,便將“曆代史略”四字標題,省略為“曆史”二字。1903年,有的學校便把“史學”課改變為“曆史”課。以至現代各種圖書分類目錄和學科專業中都采用了“曆史”這一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