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曆史之謎2(1 / 3)

第三章趣味曆史之謎2

曆書為什麼稱皇曆

相傳,我國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有了曆法。3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

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曆書,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宣明曆》。該書對日月、時辰和節令已有詳細的記載。當時,為了防止濫印,唐文宗下令曆書必須由皇帝本人“審定”,官方印刷。因此,人們把曆書稱為“皇曆”。

另一種說法為,宋代有位學政主持考試,批閱試卷時,發現不少秀才寫錯日期。問其原因,秀才回答說:“書生晝夜讀書,隻能夜觀星月,計算日期,哪有不差一兩天的。”為此,學政奏明皇帝,請翰林院修撰曆書,以便秀才們掌握日期,由於是皇帝命令修撰的,所以叫“皇曆”。

京張鐵路為何造成“人”字形

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曆史上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列車在京張鐵路上運行,不僅要穿山越嶺地經過一條條隧道,還要經過一段“人”字形軌道,能給每位乘客留下“流連忘返”的感覺。那麼,當時負責設計、建造的總工程師詹天佑為何要把京張鐵路的一段設計、建造成“人”字形呢?原來京張鐵路經過的地區地形複雜,形勢險要,尤其是八達嶺,山體寬大高崇,峰巔終年積雪,為軍都山著名山峰。明代在此建有關城,其東為“居庸外鎮”,西為“北門鎖鑰”,關城兩側長城蜿蜒起伏,城牆依山而築,氣勢磅礴,鐵路欲在山腳部穿過八達嶺需開鑿長形隧道。那時,隧道施工機械十分簡陋,幾乎全憑鐵錘、鋼釺人工開鑿,開鑿一條長形隧道談何容易,為了省時省力,詹天佑綜合分析了八達嶺周圍的地質情況,設計了“人”字形展線方案,在青龍橋附近石質堅硬的山坡上修築多層鐵路,使火車先往西走一段,升高一層,然後反折,往東走一段。這樣,在原來有限回旋餘地的半山中,就把鐵路大大地提高,也就把開鑿隧道的位置大大提高,減少了隧道的長度。

什麼是“連中三元”

我國的科舉製度自隋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創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才廢除,其間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有1300年的曆史。

科舉,也叫做“開科取士”。這一製度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和改革,才逐步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形式。鄉試是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由禮部在京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一級的考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叫殿元。

“元”是“首、頭”之意,含有第一的“解元”、“會元”、“狀元”合稱為“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得三個第一名的叫做“連中三元”。

在科舉考試中,要想金榜題名,連中三元,是不容易的。所以古人有“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句功名誤煞人”的歎息。據有人統計,整個科舉製度推行的1300多年中,連中三元的隻有17名。連中三元在古代是十分榮耀的事,故曆來流傳著許多趣事。唐代詩人張又新連中三元,時人稱之“張三頭”。金朝開封人孟宗獻,大定年間,參加鄉、府、省、禦四試皆第一,因此時稱“孟四元”。

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在曆史上產生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舊時科場汙濁,舞弊成風,醜聞百出,所以登科及第而無真才實學者屢見不鮮。

你知道古代戰爭中的“禮”嗎

先秦戰爭中,交戰雙方盡管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但戰爭中有時對敵人的“禮節”卻饒有趣味。

公元前597年,晉楚的邲之戰一役,晉國打敗了,楚國的軍隊乘勝追擊,晉國有一隊兵車被追得焦頭爛額,兩次在途中發生了障礙,前進不得。眼看楚國的兵車追上來了,但是令晉國士兵不解的是,楚國每次都不趁機把他們俘虜,反而還教他們如何排除故障,怎樣解決困難,讓他們再往前逃走,然後再在後麵追趕。公元前474年,趙襄子圍攻中牟,還沒有合圍,中牟的土城牆因久雨坍了好幾十丈,趙襄子並沒有乘虛而入,而是叫他們把城修好了,再行圍攻。這些就是當時叔向所說的“不迫人於險”,以及《司馬法》所說的“爭義不爭利”吧,其實是十分迂腐可笑的做法。

上麵說的是處於優勢狀態下的“義”、“禮”。處於劣勢、弱小情況下也有這種例子。公元前638年,楚軍和宋軍在泓水相遇,準備進行決戰。宋國軍隊在泓水邊擺好陣勢,楚國的軍隊還沒有完全渡過河,一個名叫子魚的臣子向宋襄公提出,敵人兵力強大,宋軍力量薄弱,趁敵人還沒有渡過泓水,就出擊製勝。宋襄公搖搖頭說:“我們去攻擊,就是勝了也沒有什麼光彩。”這種蠢豬式的“仁義”,是十分可笑的。

懸空寺奇特在何處

在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中華古代文明的遺跡,山西省渾源縣的懸空寺,就是其中的一個。

懸空寺就是懸掛在空中的寺廟。它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裏處的金龍峽西峭壁上,是北嶽恒山的一處奇觀。這是國內唯一的一座佛教、道教、儒教三位一體的寺院,大約創建於1400多年前中國的北魏王朝後期。現存的這些建築,是明、清兩代經過重新修葺的遺物。

渾源懸空寺有三奇。一是布局奇特。中國的一般寺廟都是坐北朝南,而懸空寺是順著山勢,麵向東方。據說這是由於北魏五朝的統治者崇拜太陽的緣故。

第二奇是供奉奇特。全寺共有銅鑄、鐵鑄、石雕、泥塑神像80多尊,既有專門供奉道教太乙真人的太乙殿,也有供奉釋迦牟尼的雷音殿,在懸空寺的最高層,還有一座供奉釋迦牟尼、孔子和太上老君的三教殿。佛教、儒教、道教的始祖在這裏同居一堂,國內罕見,耐人尋味。

第三奇是結構奇特。渾源懸空寺中,共有殿宇40間,它們居高臨下,錯落有致地掛在50多米高的陡峭崖壁之上,兩座三層正樓,高低對峙,爭奇鬥險,這些樓閣殿堂,裏側靠穿插在崖壁石縫中的木梁挑起,外側則靠一根根直徑10厘米左右的木柱支撐。

遊人在這裏可以鑽天窗,過石窟,穿棧道,走回廊,似乎處處都在晃動,是地地道道的“勇敢者的道路”。如若遇上傾盆大雨,或者水簾垂掛,或者煙雲迷蒙,如同登臨仙境一般妙不可言。

什麼叫做“交子”

“交子”是宋真宗時,在四川出現的代替金屬貨幣的紙幣。這種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朝初年,在四川地區使用鐵錢,這種錢很笨重,當時四川流行的有大小兩種鐵錢,大鐵錢每貫百個,重6千克多,小鐵錢每貫千個,重3千克多,在商業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有16戶商人發行了一種紙幣,叫做“交子”。“交子”是一種小紙片,紙麵上印有房屋、樹木和人物等圖畫,為了防止盜印,交子上做了暗號。印好以後,就招徠雇客用現錢買他們的“交子”。交來多少錢數,就在交子上記下多少錢數。交子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拿到印發交子的商號“交子鋪”去兌換現錢。宋仁宗時,改由官府發行“交子”。“交子”開始時隻在川陝地區流通,後來逐漸推廣到秦州。

曆代監獄的名稱有哪些

監獄並不是近代才有的,它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據史載,我國在上古時代,就有“皋陶造獄”的故事。在各個朝代,監獄的名稱,各不相同。

堯舜時代,監獄稱為“圜土”,也稱“圜牆”。據《廣韻》彭氏注:“皋陶作獄,其製象鬥,牆曰圜牆,扉曰圜扉,名曰圜土。”《漢書·司馬遷傳》:“幽於圜牆之中。”顏師古注:“圜牆,獄也。”

夏代,稱為“夏台”,又名為“鈞台”。原是一個台名,在今河南省禹縣南。因夏桀囚禁湯於此而得名。

商代,稱為“牖裏”。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將周文王囚在“牖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