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某部一個偵察員得了急病,醫生診斷需用一種藥品,可身邊沒有,如果派人去後方取藥,已經來不及了。他們便用軍鴿去後方取藥,僅用30分鍾就取回來了,使病員得到及時搶救。
美國著名的動物學家佛曼訓練了一批野鴨,讓它們把氣象表和各種科學情報,送到很遠的地方去。
這些野鴨能將捆在爪子上的照片和稿件,送到報社。
上世紀末,法國科學家捷伊納克還利用蜜蜂,和5000米以外的朋友保持通訊聯係。他們互相交換了一些蜜蜂後,便將它們禁閉起來。
需要傳遞信件時,就把寫滿字的小紙片粘在蜜蜂的背麵,然後放飛。蜜蜂信使便向自己的家飛去。
有些動物之所以能從事傳遞信息工作,是因人們利用其歸巢的生活習性;而有些動物則要通過訓練,讓它們具備有條件反射能力,才能勝任信使工作。
那麼,有些動物,比如鴿子,長途飛行為什麼不會迷路呢?
有些科學家認為,鴿子兩眼之間的突起,在長途飛行中,能測量地球磁場的變化。有人把受過訓練的20隻鴿子,其中10隻的翅膀裝了小磁鐵,另外10隻裝上銅片。放飛的結果是:裝銅片的鴿子在兩天內有8隻回家,可是帶磁鐵的鴿子4天後隻有一隻回家,並且顯得精疲力竭。
這說明,小磁鐵產生的磁場,影響了鴿子對地球磁場的判斷。從而斷定,鴿子對飛行方向的判定的確與磁場有關。也有些科學家認為,鴿子能感受緯度,因此不會迷路。更多科學家認為,鴿子能感受磁場和緯度,它們用這些感受來辨別方向。
科學家們不但對鴿子飛行為什麼不迷路各持己見,而對其他動物長途跋涉不迷路也是眾說紛紜。誰是誰非,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動物之間的互助精神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動物為了自己的生存,與不同類甚至同類動物,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然而,在少數動物間也有互助互愛,乃至舍己救人的行為。
在一個動物園裏,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一隻名叫貝爾的雄性黑猩猩,常常從地上揀起一根根小樹枝,並認真地摘掉枝上的葉子,站在或跪在其他雄性黑猩猩身邊,一隻手扶著它的頭,另一隻手拿著光禿禿的小樹枝,伸到那雄性黑猩猩的嘴裏,剔去它牙縫中的積垢。原來它是用小樹枝作牙簽,給別的雄性黑猩猩剔牙呢!
有時,貝爾還直接用手指給雄性黑猩猩剔牙。科學家們觀察了6個月,發現幾乎每一天,貝爾都會給別的猩猩剔一次牙,每次3分鍾至15分鍾。
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鷲,互敬互愛的行為更是讓人敬佩。這種專門以野馬等動物屍體為食的鳥類,在發現食物之後,會發出尖銳的叫聲,把自己的同夥招來共享。吃的時候總是先照顧長者,讓年老體弱的鷲先吃飽以後,其他鷲才開始吃。家裏還有幼鷲的母鷲,回家之後,還會把吃下去的肉吐出來喂幼鷲。
不僅同類動物之間互幫互助,而在不同類動物間也有這種行為。
在西南非洲,有一隻小羚羊和一頭野牛結伴而行。羚羊在前走,野牛在後麵跟著;每走幾步,野牛便哀叫一聲,小羚羊也回過頭來叫一聲,似乎在應答野牛的呼喚。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高喊一聲,小羚羊馬上原地立定,等那野牛跟上後再走。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野牛眼睛害了病,紅腫得厲害,已無法單獨行動,小羚羊在為它帶路。
河馬見義勇為的精神,曾經使一位動物學家感歎不已。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炎熱的下午,一群羚羊到河邊飲水。突然一隻羚羊被凶殘的鱷魚捉住了,羚羊拚命抗拒可也無法逃命。這時,隻見一隻正在水裏閉目養神的河馬,向鱷魚猛撲過去。鱷魚見對方來勢凶猛,隻好放開即將到口的獵物逃之夭夭。河馬接著用鼻子把受傷的羚羊向岸邊推去,並用舌頭舔羚羊的傷口。
有關動物互幫互助的例子不勝枚舉,科學家們已經肯定動物之間有互助精神。
那麼動物為什麼會有互助精神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動物的這種行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在求生存的鬥爭中,一種動物間如果沒有互助精神,就很難生存與發展;有的科學家認為,近親多半有著同樣的基因,同一種群動物的基因較為接近,因此會有互助精神。
對於動物為什麼會有互助精神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各執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動物身上的年輪揭秘
鋸倒一棵大樹,觀察樹樁斷麵上的年輪,就可以知道這棵大樹的年齡。那動物身上也有年輪嗎?
不同動物的年輪隱藏在不同的部位,五花八門。鯉、鯽鱗片上的同心圓,就是顯示魚齡的年輪。為了看得很清楚,一般將鱗片洗淨,煮一下,再把它浸入兩份苯和一份乙醚中,去掉脂肪,使它幹燥後觀察。河蚌的貝殼上有明顯的一圈圈生長線,那就是它的年輪。大黃魚、小黃魚的耳石上也可以找到年輪。
怎樣了解龐大的鯨的年齡,多年來一直是個難題。過去曾用許多方法來測定:一是有人認為鯨出生時是雌鯨體長的1/3,根據幼鯨體長的增長,可以推算年齡;二是觀察鯨體上白色傷痕數目,測算年齡,因年齡越老的鯨,受細菌、寄生蟲寄生後留下的傷痕越多。以上方法都有缺點,測算的年齡不夠準確。
1995年發現鯨的耳垢是推算年齡的最好資料。
鯨的耳垢與人的耳垢大不相同,耳垢不能從外耳道掉出來。鯨的外耳道不是一直管,而是呈S型。耳垢積存在耳道中,由表皮角質層脫落的細胞和脂質所構成,脂質少、角化程度高、呈長圓錐形,像一個栓,所以又是耳栓。把耳栓切成縱剖麵,上有交替的明亮層和暗色層,數清多少明暗交替的條紋,就可以推算出鯨的年齡。
鯨的耳栓上的明暗條紋,就和樹木的年輪相似。明亮層是夏季索餌期形成的,那時候營養條件好,形成的脂質多;暗色層是冬季繁殖時期形成的,那時鯨幾乎過著絕食生活,耳輪上的角質多。真奇怪,鯨的年輪竟會在耳垢形成的耳栓上。
在購買騾、馬等家畜的時候,知道它們的年齡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家畜的年齡大小直接影響它的價格。所以在農貿集市上,在買賣牲畜時,買主要掀起牲畜的嘴唇,仔細觀看它們的牙齒,以確認牲畜的真實年齡,進而考慮價格高低是否適當。
另外,像鹿等野生動物,知道它們的年齡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樣可以使其群體經常保持年輕健壯,以保證它們能良好地繁衍後代。如果是年老的雌雄交配,生育出來的後代就較差。因此,一些動物園和動物保護區,年老的動物都不用來繁殖後代,而是淘汰掉。
其他野生動物,沒有鹿那樣的年齡特征,則隻能根據體格和毛色的濃淡,以及行動來判斷它們的年齡。
最近已有了利用顯微鏡,檢查兔子、黃鼠狼等動物的骨頭,來確定其年齡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切取野兔等動物的下頜骨,將其磨製成薄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骨頭的層次,根據骨層的多少,便可準確地推斷動物的年齡。因為小動物的年齡都較短,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是象和鯨那樣的大動物,則隻要取其牙齒在顯微鏡下鑒定,就可知道它的年齡了。
動物語言中的方言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著方言,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或者一個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時聽不懂那裏的方言。在動物中,同樣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每一種飛鳥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且互不相通。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某個動物園中,一隻野鴨闖入了紅鴨的窩中,把老紅鴨趕走,自己幫助紅鴨孵出了一窩小鴨。可是這些小紅鴨根本聽不懂野鴨的語言,不聽從它的指揮。小鴨們亂成一團,野鴨也毫無辦法。後來來了隻大紅鴨,它隻講了幾句土話,小紅鴨就乖乖地聽它的話了。
不僅不同種動物之間語言不通,而且同種動物之間也有方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烏鴉的語言,而且將它們的語言用錄音機錄製下來。當成群的烏鴉從天上飛過時,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錄製的烏鴉的“集合令”,這時烏鴉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當他將烏鴉的“集合令”錄音帶,帶到另一個國家去播放時,就不靈了。
佛林格斯教授發現,居住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烏鴉的語言也不一樣。法國的烏鴉對美國烏鴉的講話錄音就一竅不通,甚至於對它們的呼叫也毫無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