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舞蹈語言和啞語
語言並不全是有聲音的。聾啞人之間的交談,全部靠啞語,也就是靠規範化了的手勢和表情。在動物界中,也有啞語。
蜜蜂之間的交談,是通過舞蹈來表達的。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勢以外,還要用翅膀的振動聲來表達。振翅聲的長短,表示蜂巢到蜜源距離的遠近,振翅聲的強弱則表示花蜜質量的好壞。這樣,蜜蜂就能通過舞蹈語言和振翅語言,把蜜源的方向、距離、蜜量多少等信息通報給夥伴。
人們曾設想訓練黑猩猩說話。黑猩猩的智力在動物界中居上等,而且它們許多地方也和人相似。但可惜的是,它們的發音器官極不發達,大多利用手勢來表達意思。
在美國,有一對夫婦,采用美國聾啞人通用的啞語,去教一隻名叫娃秀的雌性猩猩。他們非常用心地訓練娃秀,和它生活在一起,給它創造非常好的學習環境。為了不使聲音幹擾娃秀的學習,有小猩猩在場時,他們自己就用手勢交談。
經過兩年的訓練,娃秀可以理解和領會60種手勢,其中有34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如吃、去、再多些、上、請、內、外、急、氣味、聽、狗、貓等,它還能將一些手勢連貫起來。
人們期望,將來能訓練猩猩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
動物是怎樣認親的
在動物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一般來說,同一血緣的個體,相互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助互愛。那麼,動物是怎樣識別親屬的呢?
蜜蜂是靠氣味識別自己親屬的。蜂群裏有專門的所謂“看門蜂”,由它控製進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可以通行無阻,卻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門蜂”的任務,是對進巢的蜜蜂進行審查,它們以自己的氣味為標準,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門外。
魚類身上有識別性激素。魚當了父母親之後,體表常常會釋放出一種,被稱之為照料性激素的化學物質,幼魚嗅到後,便自動保持在一定的水域裏生活,以利於父母親魚的照料和保護。
鳥類、蝙蝠等是靠聲音辨別親屬的。
崖燕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會同時擠滿幾千隻葫蘆狀的鳥巢。但用不著擔心老崖燕會認錯自己的子女。對它們來說,雛燕的叫聲就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在常人聽來,雛燕的叫聲似乎是一樣的,沒啥區別。但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其中仍有細微的差別。
實驗證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雛燕叫聲的錄音,老鳥每次都隻向自己雛鳥的叫聲飛去,並且也會發出鳴叫。雛鳥聽到後,會叫得更加起勁。
在美國西南地區一些岩洞裏,棲息著7000萬隻無尾蝙蝠。它們的居住地非常擁擠,因此生物學家們推測,母蝙蝠喂奶時,隻是盲目地喂首先飛到自己身邊的小蝙蝠,並非自己的親生子女。但是實驗證明,約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
之後科學家又發現,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發出呼喚的叫聲,再根據小蝙蝠的回答,來判斷是否是自己子女。它們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在確認是自己的子女後才喂奶。
生物界有認親行為,也有騙親行為存在。有的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了一些騙親手法,杜鵑是這方麵的行家裏手。
杜鵑在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壘巢、不孵卵、不育雛,這些工作會由其他鳥來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鵑產卵時期,它便選定畫眉、葦鶯、雲雀、鯉鳥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狀、羽色和猛禽鷹鷂相似的特點,從高遠處疾飛而來。巢內的其他鳥以為大敵鷂鷹來犯,便倉皇出逃,杜鵑乘機便將卵產在這些鳥的巢內。
由於長期自然選擇的原因,杜鵑產的卵在大小、色澤、花紋方麵和巢主產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發現。杜鵑的卵在巢內最先破殼成雛。小杜鵑的背上有塊敏感區域,有東西碰上,它便會本能地加以排擠,所以巢主的卵和破殼的雛鳥便被它推出巢外。這樣,小杜鵑可以獨自占養父母采集來的食物了。小杜鵑慢慢長大了,老杜鵑一聲呼喚,它便跟著遠走高飛。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同緣相親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一種生存適應。動物終究是動物,它的生存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認親,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來的食物給別的幼鳥吃,而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而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後代,那是因為這些小猴沒有它的基因。
靈敏驚人的動物嗅覺
在感覺和判斷微量有機物質方麵,任何先進的檢測儀器都不能超越人的鼻子。自然界中的氣味多於幾十萬種,一般人可以嗅出其中幾千種氣味,而經過訓練的專家則能嗅出幾萬種氣味。和人鼻相比,狗鼻子更加靈敏。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我們常看見警犬破案的故事,警犬破案用的就是它靈敏的鼻子。我們知道,人身上有著豐富的汗腺、皮脂腺,每個人分泌出的汗液和皮脂液味道是不同的,我們稱之為人體氣味。
人鼻子較難分辨不同人的人體氣味,而狗卻可以。將犯罪分子穿過的衣服、鞋子或用過的用品給警犬嗅過後,它就能順著氣味去追蹤逃犯,或者將混在人群中的壞人嗅出來。
海關人員利用狗的特殊嗅覺功能,訓練它們搜尋毒品。目前,販毒、吸毒已成了世界性的犯罪行為,罪犯攜帶毒品的手段也越來越狡猾。經過訓練的狗,能夠搜尋出藏於行李中或汽車中,各個角落或夾層中的毒品,它們屢建奇功,使得販毒分子聞狗喪膽。
在瑞士等多山國家中,高山滑雪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運動,但由於雪崩等自然災害造成的事故,常常有滑雪者被埋於雪中。當地人訓練了一批救護犬,每當發生雪崩或滑雪者失蹤的事件時,就派這種救護犬上山尋找。它們身背標有紅十字的口袋(其中裝有應急的藥品、食物等)和救援隊員一起跋涉於高山積雪之中。由於它們的努力,不少遇險者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在歐洲的一些城市,煤氣公司訓練了一批狗,作為“煤氣查漏員”。由於管道煤氣的使用日趨廣泛,要查找埋藏於地下的煤氣管道的泄漏是一個難題。如果不能找到泄漏處,漏出的煤氣在地下某一地方會積累起來,它們一遇上明火就會發生爆炸或燃燒。在查漏方麵,狗是人類得力的助手,一發現問題,它就會狂吠不止,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狗還是很好的地雷搜尋者。現代化的戰爭中,布雷成了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重要手段。過去多用金屬探測器來查找地雷,因為大多數地雷是用金屬作為外殼的。
後來,兵工專家改進了外殼材料,采用塑料或其他非金屬性材料來做外殼,一般的金屬探測器就找不出它們。經過訓練的狗能夠嗅出火藥的氣味,所以不管用什麼材料做外殼,它們都能把地雷查找出來。
在戰爭中,它們的工作挽救了成千上萬戰士的生命。還有的地質部門,訓練狗幫助人們查找礦藏。
除了狗以外,金絲雀、小白鼠等動物,也有很好的嗅覺。
在煤礦中,有毒或易燃氣體的存在,常引起井下爆炸,或發生煤礦工人中毒的事故。人們發現,金絲雀對於這類氣體很敏感,礦井中存在的微量有毒氣體,在對礦工尚未造成威脅時,金絲雀就會出現窒息中毒的症狀。
所以,一些礦工在下井時帶著金絲雀,將它們作為“生物報警器”。同樣的辦法,也在某些生產有毒氣體的工廠中使用。
鳥類冬眠的真相
有許多陸生脊椎動物都存在著冬眠現象,而鳥類是陸生脊椎動物中種數最多的類群。那麼,鳥類中是否也存在冬眠呢?
1946年12月,3位生物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深山穀中發現,一隻小弱夜鷹,僵硬地蜷縮在岩石裂縫中,令人驚奇的是它竟然還活著。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一連串的實驗,他們發現弱夜鷹的體溫僅有181度,而正常情況下是411度;眼睛對光線沒有反應,心髒跳動很微弱。這樣一直昏昏沉沉地,睡到春暖天氣溫度升高時醒來。之後,他們連續4年的冬天,都對小弱夜鷹進行了觀察。
在鳥類中,臨時性的睡眠現象並不罕見,但像弱夜鷹那樣的完全冬眠,卻是極少見的。
真正進行冬眠的恒溫動物,如哺乳動物,必須具備生理上的一些適應機能,比如心跳次數幾乎減少98%,體溫降至隻比外界溫度高出1度,機體停止產生熱量等。可是它的神經係統能照樣產生神經衝動,對外界刺激也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其次,它還必須具有在沒有肌肉活動的情況下,使體溫驟然回升的能力。另外,在它的體內還必須有一個準確的生物鍾,用來誘導它年複一年地冬眠與蘇醒等。而鳥類是不具備這些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