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軍隻能依靠搶運來的補給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暫時遲滯了盟軍的推進。利比亞的隆美爾軍隊卻處於彈盡糧絕、氣息奄奄的境地,該軍每月至少需要8萬噸的補給,但在12月隻得到2.4萬噸,最終不得不放棄的黎波裏塔尼亞,於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馬雷斯防線,抱著不畏犧牲的信念據守著這個突尼斯的門戶。
盟軍從3月恢複攻勢後,決定首先拔掉馬雷斯防線這個釘子。其間,盟軍海空軍再度發揮巨大的優勢,狠狠打擊敵補給線及運輸力量。到3月,盟軍已擁有大量美國4引擎轟炸機,可以有效地在白天對西西裏島以及意大利和希臘其他濱海地域的運輸船隻裝載點和護航運輸船隊編組點進行大規模轟炸。一次襲擊中,22架美國“空中堡壘”式飛機將西西裏巴勒莫港的4艘運輸船擊毀。4月10日,美國轟炸機對停泊在撒丁島拉馬達累納港的意大利最後兩艘重型巡洋艦發起猛然攻擊,擊沉“的裏雅斯特”號巡洋艦,擊毀“戈裏齊亞”號。取得了重大進展。
同盟國空軍實施的一係列轟炸大大削弱了意大利的護航力量。1943年第1季度,意大利用於突尼斯航線護航的軍艦每日未超過10艘,在2月底減至5艘,數量急劇下降。以後,剩餘的護航軍艦幾乎沒有進港休息的機會,一直在西西裏海峽來回遊蕩,每月出勤時間高達二十七八天之多。船員極度疲勞,護航能力降低。2月間,軸心國派往突尼斯34艘運輸船僅有20艘抵達。在3月,44艘運輸船被盟軍擊毀、擊沉達23艘。
在突尼斯戰役初期,軸心國在海上交通線上的平均損失率為25%~30%,到4月和5月這最後兩個月的損失則尤為嚴重,高達50%,甚至50%以上。至此,軸心國與其突尼斯守軍之間的交通線實際上已被切斷,想繼續進行補給是天方夜譚。在這種情況下,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阿尼姆上將向希特勒報告了他缺糧少油料的處境。凱塞林元帥也建議放棄突尼斯,將殘存部隊撤回本土保存實力,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斷然拒絕。這意味著軸心國的陸、海、空軍要繼續在非洲作無謂的犧牲。
為了鼓舞士氣,支援突尼斯守軍,軸心國統帥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驅逐艦、魚雷艇以及運輸船向突尼斯運送兵員及補給。4月,被盟軍擊沉擊傷的補給船高達60%。就在4月的最後一天,3艘意大利驅逐艦載運軍隊900人,也沒有逃脫厄運而葬身於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國戰鬥機的有效攔截下,軸心國的空運也停止了活動。軸心國不甘心失敗,於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噸的大型貨船,滿載彈藥、炸彈和地雷,在1艘魚雷艇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它們在邦角附近被3艘來自馬耳他的英國驅逐艦擊沉。沒有得到有效補給的突尼斯守軍情況萬分緊急。
5月7日,盟軍成功占領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最後供應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殘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並向總部報告沒有能力再接受船運補給。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當晚,最後3艘德國貨船向邦角駛去。它們平安渡過西西裏海峽後卻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貨的港口,徘徊猶豫之際被盟軍飛機炸成碎片,碎片漂在整個海麵上,異常壯觀。
在突尼斯戰役的最後階段,盟軍統帥部預料敵人將會通過海路或空運從邦角撤走,於是,同盟國海、空軍在德意軍交通線上的作戰行動順勢發展成為對海岸的封鎖,旨在將軸心國軍隊全殲在非洲大陸上。為此,護航運輸船隊暫時停止開往馬耳他島,不在近海區內活動,全部兵力集中封鎖突尼斯的敵軍。在這裏盟軍進行了首次逼近的嚴密封鎖,參加封鎖行動的驅逐艦、魚雷艇和小型艦艇在邦角附近分兩線成半圓形展開。炮艦則向集中在邦角半島的軸心國軍隊開火,並有效牽製向實施封鎖的艦艇射擊的敵炮兵。盟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對艦艇實施支援和掩護,殲滅機場和空中的敵機,阻止軸心國殘餘部隊乘運輸機撤走。這一封鎖行動粉碎了軸心國軍隊妄想從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可能性。除數百人乘夜暗搭乘小型艦艇逃到西西裏島之外,5月13日,近30萬人的軸心國部隊向盟軍繳械投降,至此,非洲戰爭勝利結束。
隨著整個北非海岸控製在盟軍之手,同盟國船運在地中海暢通無阻。這時德國潛艇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攻擊,隻能在暗中活動,而且其數量和威脅都是微不足道的,並在逐漸減少。德國空軍有時也襲擊同盟國海軍,騷擾它在地中海的航運。
§§第六章 軍團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