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潰逃(1 / 3)

獲準撤退的隆美爾率領著“非洲軍團”幸存的那些殘兵敗將踏上了一條漫長的撤退之路,在這以後的將近3個月的時間裏,他開始盡情施展那動若脫兔的“沙漠之狐”的風采。

至此,曆時12天的阿拉曼戰役最終以同盟國軍隊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是德意法西斯在非洲末日的開始,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的轉折點。此役,德意軍隊共陣亡1萬多人,傷1.5萬多人,被俘8萬多人。從此,一度縱橫大漠的“非洲軍團”一蹶不振,而英國第8集團軍則贏得了全麵的勝利。

阿拉曼一戰得手,使得一直渴望打敗隆美爾的蒙哥馬利夢想成真,一夜之間他成了大英帝國的英雄和救星。因為一直急切地盼望一場久違的勝利,麵對大獲全勝的蒙哥馬利將軍,丘吉爾首相的聲音竟有些顫抖,他握著蒙哥馬利的手動情地說:“蒙蒂,大英帝國的全體臣民感謝你和你英勇的軍隊。”

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在品嚐了勝利的果實之後,更主要的是能夠在勝利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思維,在這方麵蒙哥馬利堪稱典範。他並未因為自己的一場勝利就忘乎所以,相反,他很清楚,不可一世的隆美爾是被他擊敗了,但那隻狡猾的狐狸還遠沒有被擊垮,更沒有被消滅。此時,他正率領著他的殘兵敗將一路狂奔,妄圖掙脫死神的陰影,一旦假以時日,他完全有可能重整旗鼓、卷土重來,這絕不是蒙哥馬利所希望看到的。

為了不給隆美爾以喘息之機,蒙哥馬利決定立即率領士氣正盛的第8集團軍對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展開持續而猛烈的追殺。

與士氣高昂的英軍相反,阿拉曼之戰的創傷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非洲軍團”官兵的心頭。這對於一支習慣了勝利的軍隊來說無疑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它極大地動搖了士兵們對自身和對他們指揮官的信任。

隨著一係列防禦戰鬥的失敗,他們從阿拉曼到卜雷加,從卜雷加到布厄艾特,一個個本屬於自己的陣地不得不放棄了。一座座美麗的城市和港口不得不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刹那間變成了每一個士兵痛心疾首的回憶,而就在他們還未從回憶中醒來時,現實又不得不逼著他們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撤退之路。

如果說,隆美爾此前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是一位“極擅進攻,同時防禦也很在行”的將領的話,那麼此次“非洲軍團”長達上千裏的大撤退,則集中體現了他“沙漠之狐”的風采。每次蒙哥馬利覺得“非洲軍團”已成為他的囊中之物時,每次隆美爾都能奇跡般地得以逃脫,並且還能在撤退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對追擊中的英軍反戈一擊。因此,後來的軍史家們很形象地給隆美爾戴上了一頂頗為受用的桂冠——“逐次抵抗大師”。

應該說,很少有哪種環境竟然能在一支軍隊撤退時,還如此惡毒地消耗著它的能量和精髓。然而,隆美爾卻依舊表現出了他身處逆境時那種驚人的狡詐。雖然疾病纏身,頭暈目眩,但他率領著7萬德意聯軍,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穿過了北非海岸線幾百公裏荒無人煙的沙漠。

這支首尾長達100公裏,由坦克、大炮以及各種載人車輛拚湊起來的隊伍,一路上忍受著熱帶白晝酷熱的煎熬,經受著黑夜疾風暴雨的吹打,同時還經常遭到同盟國軍隊無情的空襲。有好些日子,由於缺乏燃料,整個撤退行動不得不癱瘓下來。但是,隆美爾那些身經百戰、忠誠不渝的士兵們卻仍然在為掩護撤退做著殊死頑強的抵抗。

在竭盡全力地應付蒙哥馬利一次次“欲置‘非洲軍團’於死地”的側翼包圍行動的同時,疲於奔命的隆美爾還不得不應付來自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要他死守到底的荒謬命令。在他的心目中,待在後方指揮部裏的大人物們根本無視“非洲軍團”和第8集團軍之間實力對比近於1比10這一令人寒心的數字,而是一味地從政治甚至麵子的角度來盲目地命令他死守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