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讓我們糾糾楊貴妃的不正之風(1 / 2)

唐朝大詩人杜牧是僅次於李白、杜甫的著名人物,他給人們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你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原來詩人在這首詩中描寫了唐玄宗為贏得楊貴妃的歡心,從廣東向長安運送荔枝的故事:

站在高高的驪山上,向遠處的長安回望,但見錦繡成堆,美女如雲。突然,山頂的無數扇大門紛紛洞開,但見一騎飛馬在滾滾紅塵中由遠而進向長安奔來。皇帝的妃子們倚門而立,望著那奔馳的快馬,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人們一定以為那塵土飛揚中奔馳的跑馬是為皇帝傳送緊急情報的;沒有人知道,其實那飛馬傳送的根本不是什麼軍情、災情、民情,那飛馬是給皇帝的妃子們運送荔枝的!

的確,唐玄宗為了買妃子一笑費盡了心思,但是楊貴妃吃到口中的荔枝又怎麼樣的呢?它絕對不比你從市場上隨便買給老婆的荔枝來得更新鮮。你知道嗎?當年那驛傳的快馬從閩粵到長安最快也要十天,荔枝早就不鮮了。而今天,剛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荔枝從山上運到機場,再從閩粵空運到長安,最後運送到長安街頭的市場,最快的速度隻需要三個小時。天子又怎麼樣?還不及我們今天的老百姓呢!但是,對當年而言,皇家的驛傳已經是當時速度最快的運送方式了,而且可以說,也隻有皇家才能享受到這種獨一無二的驛傳待遇。

根據史料記載,國家出現之後,為了適應傳遞公文、軍情的需要,政府專門設置了驛站,至今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曆史了。早期的驛站隻是一種具有通信功能的機構,大約到了漢朝初期,驛站由專門傳送公文、軍情的“驛”傳變為具有一定功能的館舍,兼具了迎送過往官員和專使的多功能機構。據曆史資料記載,盛唐時全國有館驛一千六百四十三個,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個,水驛二百六十個,水陸兼驛八十六個,從事驛站工作的人員就有兩萬多人。

驛站的確為傳遞公文、軍情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建立驛站並保證驛站的正常運行卻要消耗國家極其巨大的財力。

據《明會典》記載,萬曆五年,全國驛傳銀支出高達三百三十一萬兩;清代順治三年全國驛傳支出達三百四十二萬九千兩,康熙初年減少為三百零七萬八千兩,至道光年間減少為三百萬兩。平均而言,明清兩朝,僅僅驛傳支出一項就占帝國全部支出的百分之十左右。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對庶民來說這是一項十分沉重的負擔。

因為驛站的日常開支比較大,因此曆朝曆代對享受驛站免費服務的範圍、人員都要進行非常嚴格的控製。比如驛傳最為興盛的元朝,開國之初朝廷就規定:任何人必須持有圓牌、鋪馬聖旨、出差介紹信等有效證件才可以享受驛站的免費服務:可以免費使用驛站的交通工具,持圓牌者甚至可以自己挑選驛站中的良馬出行,馬乏時還可以強行乘用官民的馬匹;還可以免費在驛站食宿,而且有酒有肉。

元朝初期規定中書省每年發放三十道鋪馬聖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中書省官員以公出任務繁多為名,挖空心思,想方設法,最後竟然得到皇帝恩賜,派發了一百五十道鋪馬聖旨。

給驛泛濫成災,乘驛範圍無限擴大,為國家和百姓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明朝萬曆三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開始了,而這場改革就是從限製和削弱官員乘驛特權開始的。當時主持改革的是內閣首輔張居正,他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對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次,他的兒子從北京回湖廣老家應試,都是自己花錢雇的車。還有一次,張居正的老爸過生日,張居正讓家裏的仆人背著行李騎著毛驢回鄉祝壽。萬曆八年,張居正的弟弟回鄉養病,保定巡撫為其專門辦理了免費享受政府驛站的介紹信,不想這事被張居正知道了,他責令自己的弟弟將介紹信交還,並給老弟去信一封:“我很慚愧,現在正為國家主持政務,發誓要為朝廷嚴格執法,不敢不從自己開始。”而且,在嚴以律己的同時,張居正也決不“寬以待人”。甘肅巡撫東萊的兒子擅自免費享受驛站的各種待遇,被繩之以法,革去了世襲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