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萬曆十年,隨著張居正的病死,改革終於歸於失敗。因為張居正剝奪了大多數官僚的既得利益,反對派攻訐,指責張居正的改革“裁削過當”,“累民貧民”,要求“酌量議複”。皇帝麵在無數大臣的叫板麵前屈服了,改革流產了。
為什麼皇帝在無數大臣的叫板麵前屈服了呢,為什麼改革乘驛製度就這麼艱難呢?
因為人們占有的這些乘驛資源是“公有”的。
我們知道,公共物品的產權是不明晰的,它沒有確切的擁有者,而它又非常有誘惑力地存在於人們的眼前,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人們都希望在沒有付出的條件下,在不花費自己金錢的情況下無償地使用、占有這些公有的物品,現代經濟學把這種現象叫做“搭便車”。
隻要有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就不可避免。因為物品是公有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因此也沒有哪一個人會真正地關心這些公共物品的存在,公家不可能每時每刻地派人看護著這些公共物品,即使有人想要這樣做,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
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人都是自私的。隻要持有那麼一個小小的圓牌或者鋪馬聖旨、介紹信,就可以在國家的驛站裏享受那麼高級的待遇,吸引力的確很大。一時間人們趨之若騖,各種各樣的人物紛紛使出渾身招數謀取那誘人的圓牌,爭相享受免費的乘驛特權。元朝的時候,翰林院是皇帝的近侍,他們以外出察訪任務突然增多為借口,向皇帝申請增發圓牌,結果一次就獲得皇帝恩準增發五十麵。後來,各個部門、王公大臣紛紛假借各種名義向皇帝申請這種含金量極高的小圓牌,再後來,竟然發展到隻要肯出錢,就能通過皇帝近侍獲得金牌的混亂局麵。僧道、商賈、富豪花樣百出,爭相為得到這個小圓牌而躍躍欲試。他們拿著這個小圓牌外出祭祀、旅遊、經商、狩獵、探親……達到了為所欲為的程度。國家的資源、公有的物品成了某些人享受的特權。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公車改革。目前公車費用居高不下,修車環節、加油環節、用車環節都存在很多漏洞,浪費極大。很多地方政府、很多行業、國有企業設計了多種多樣的公車改革方案,甚至有的地方也實施過、嚐試過,但是就我所知,從改革初期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地方的公車改革取得過成功;還有公款吃喝現象,一個貧困縣一年用於公款吃喝的費用竟然能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水平,一個貧困鄉用於公款吃喝的費用甚至也能達到百萬元的水平,甚至能把周圍的飯店吃黃,一個不起眼的小村,三五個村官一年花在吃喝上的費用也能達到十幾萬元的數字……還有公款旅遊、公話私打、公費送禮等等,其實都是古時免費乘驛的流弊。
是的,政府的確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糾風辦、文明辦、監察、紀檢都在為控製這些流弊而想方設法,但是這些不良之風就是屢禁不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靠人去看護公共物品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畢竟公共物品不是自己的,公共物品的範圍也太大,數量也太多,人們也無法有效地實施對它們的全麵看護;而且,有一些人權力大、地位高,對這些人也沒有人敢於去監督他們,比如楊貴妃要用驛傳運送荔枝,哪一個人敢吱聲?你想要糾糾楊貴妃的不正之風?可能你那邊剛一張嘴,這邊早已經把你給開了!
所以,要糾楊貴妃的不正之風,最好的辦法,是盡可能地減少公共物品的數量、範圍,通過私有化的方式使公共物品變成私人物品,使不明晰的產權變成明晰的產權。這樣,物品有了明確的所有者,自然就會有人去關心它的存在了,這些物品既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政府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心思。
這才是個一石三鳥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