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是蒙古帝國大規模擴張的時代,公元一千二百五十二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率領蒙古鐵騎從和林出發,開始了他們的第三次西征;與此同時,一千二百五十三年,凶猛的蒙古兵團長驅直入,入兵叢林密布的南詔王國(今雲南一帶),一二五四年,建立於八世紀、經曆了五百一十六年的南詔王國從此在曆史上消失;緊接著,蒙古兵的鐵騎繼續踐踏安南(越南北部),又分三路向大宋帝國開拔:西路南下進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北路南下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南路北上進攻潭州(湖南長沙)。
一二五九年,蒙古的西征大軍終於取得了全麵的勝利,而此時蒙古鐵騎的南北兩路也勢如破竹,南路抵達潭州城下,北路跨過長江兵臨鄂州城下。在這種非常危急的時刻,大宋帝國及時擢升賈似道為宰相,在此之前賈似道的職務是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撫使。賈似道得到如此突然的提拔,可謂臨危授命,但是麵對如此強大的蒙古軍隊,他也驚慌失措。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他隻好派遣秘密使者向忽必烈企求和解,並且向忽必烈承諾了如下條件:
1、宋帝國向蒙古國稱臣,降為藩屬;
2、以長江為兩國疆界,宋帝國全部割讓江北土地;
3、宋帝國每年向蒙古帝國進貢銀幣二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
就在賈似道派遣的使者到達蒙古軍隊駐紮地的時候,蒙古方麵傳來了一個讓忽必烈心急如焚的消息: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城下逝世,親族會議很有可能推舉忽必烈的弟弟阿裏不哥繼任大汗,而根本沒有忽必烈什麼事。所以,忽必烈急於返回蒙古首都和林,他倉促地接受了賈似道的條件,蒙古兵團放棄攻城計劃,全部北返。
賈似道得到蒙古撤軍的消息之後,馬上換成了另外一副嘴臉,背叛自己提出的和解協議,而且下令追殺蒙古軍隊殿後的部隊,用蒙古兵的人頭作為輝煌戰果的證據。大宋帝國隻知道蒙古撤兵的消息,並不知道撤兵的真正原因,舉國歡騰。皇帝趙貴誠認為賈似道有再造帝國的蓋世功勳,賈似道率領軍隊凱旋的時候,皇帝甚至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當時有一個作家還像模像樣地寫了為賈似道歌功頌德的《福華篇》,讚美賈似道為國家做出的偉大貢獻。
在大宋帝國舉國歡慶的時候,在蒙古帝國為了爭奪大汗寶座而陷於一片混亂的時候,忽必烈卻異常清醒、理智,他派遣自己的使者郝經來到了大宋帝國,要求與大宋商談履行和約的細節。賈似道也與忽必烈一樣清醒,他迅速命令手下將這個不速之客秘密逮捕,囚禁在真州(今江蘇儀征)軍營。沒有人知道賈似道投降乞和的事情,更沒有人知道蒙古使者來訪的事情。在賈似道看來,一切都是那麼地神不知鬼不覺。
再說忽必烈,他率領大軍走到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的時候,宣布繼任大汗,而蒙古帝國的皇族會議卻選舉阿裏不哥繼任大汗。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與自己的弟弟阿裏不哥展開了爭奪大汗之戰,最終以阿裏不哥的失敗而結束。一二六四年,忽必烈大汗把首都從和林遷到大都(現北京)。
一二六九年,蒙古帝國對大宋的進攻進入了攻堅階段,大兵已經將襄陽(今襄樊)圍得水泄不通。此時趙貴誠早已經仙逝,他的侄子趙孟啟繼承了皇位,沒想到他也是一個糊塗皇帝。襄樊已經被包圍一年之久了,而這個一國之尊竟然還被蒙在鼓裏呢,皇帝老兒竟然昏庸到了如此的地步,你說這個國家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
一二七三年,襄樊全麵陷落。一二七四年,忽必烈下令對大宋帝國展開全麵進攻,並且宣布了宋帝國背叛盟約、扣留使者郝經的罪狀。原來,百忙之中的忽必烈仍然沒有忘記十五年前的盟約以及自己派到大宋的使者。
忽必烈派遣大將伯顏率領蒙古軍團繼續向南方挺進,草原上訓練出來的鐵騎在中原大地上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很快鄂州被攻陷,然後順江而下。禍不單行,皇帝趙孟啟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時候也撒手歸西,當時還穿活襠褲子的、隻有四歲的兒子趙顯被抱上了皇帝的座位,孩子的祖母主持政府的一切,孤兒寡母,國難當頭,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這個以投降乞和獲得暫時安寧的賈似道。大家一致要求賈似道親征,仿佛隻有賈似道親征才能扭轉國家的乾坤。
賈似道沒有其他選擇隻好親征,他進抵安徽蕪湖,以長江天險為天然屏障,企圖阻擋蒙古兵團的銳氣,並任命範文虎為海陸聯軍總司令,據守安慶。人們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孬種手下當然也不可能有英雄。本來範文虎的司令當的挺好的,可是一二七五年蒙古兵團剛剛逼近安慶的時候,範文虎就像老鼠見到小貓一樣腿立刻就軟了,蒙古兵團不費吹灰之力,範文虎全軍投降。賈似道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簡直是魂不附體,當場被嚇得目瞪口呆。萬般無奈之下,隻好再次揀起當年欺騙忽必烈的神秘法寶,派遣自己的心腹為密史晉見伯顏,又一次向蒙古兵團乞求和解。伯顏當然知道當年賈似道背信棄義的故事,當場就拒絕了賈似道的秘史,大軍繼續挺進。臨事抱佛腳,賈似道在千鈞一發的時候突然想起被自己囚禁了四十六年的郝經。他急如星火地奔往揚州,釋放了當年還是個瀟灑青年而今已經是白發蒼蒼的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