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網民群體以青少年為主,18歲以下的網民占191%,18至24歲的網民占318%,25歲至30歲的網民占181%。
此次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網時長為53小時,其中每天上網時長為8小時及以上的占37%,而全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162小時,青少年網民的平均上網時長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
在對自己上網狀況的表述中,4232%的青少年表示是“隨意上網”,219%的被調查者承認“對網絡有依賴”,2008%的青少年“上網時間比預期的長”,僅有1569%的青少年表示是“有計劃性地上網”。
有5532%的青少年對“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比如3天)不上網,會覺得難受麼”這一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552%的青少年有過“因上網導致的不適的身體反應”。
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助理研究員說,大多數青少年已經把網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網絡成為了他們不可缺少的伴侶,他們通常並不計劃自己的上網時間,而是隨意地想上就上。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上網查找,網絡成為無所不能的水晶球。
研究員認為,“這一方麵說明了青少年善於利用網絡,靠互聯網中巨大的信息量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青少年對網絡產生了依賴,一旦互聯網癱瘓,他們將無所適從,不知還能利用什麼渠道來解決問題。”
“適當合理地利用網絡的有益資源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擴展人際交往範圍,加速信息的滾動式傳播,但過度不當的沉迷網絡不僅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使個別人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研究員說。
近半數調查對象收到過不良信息
五彩斑斕的網絡世界並不是一方淨土。由於互聯網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等特點,互聯網也成了不良信息的滋生地。
調查顯示,6232%的青少年遇到過QQ號碼被盜、虛擬財產被盜、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況;4828%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
調查還顯示,1449%的青少年因為相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傷害。
“網絡中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由於網絡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傳播手法更加隱蔽和快速,一些人出於不良目的,將信息垃圾發送到他人的信箱或放在網上公告欄係統等一些信息發布點,青少年很容易成為被動的受害者。”研究員說。
此外,調查還顯示,玩網絡遊戲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上網行為之一。
從統計數據看,6936%的人認為上網或玩網絡遊戲是一種給生活減壓或發泄情感的方式。4493%的人會對所得的網絡分數和網絡頭銜很在意;3172%的人因為玩網絡遊戲和別人發生過爭執。
青少年為何容易沉迷於網絡呢?
一位參與此次調查的專業人士分析這一結果時認為,網絡中的虛擬社會緩解了傳統的麵對麵交往方式給人的心理壓力,但和傳統的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相比,互聯網是一個更加虛擬的交往環境,是一個將人還原為無差別的工具、符號和對象的社會空間。在這種情境中,人們行為的社會情境意義淡化,行為與情境的適應性退而居其次,這容易導致倫理價值判斷能力的弱化,從而增加青少年被侵害的風險。
用強製性法律措施保護青少年
“青少年在網絡接觸中被侵害的問題不僅是青少年自身的問題,而是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關係在內的問題。”研究員說。
她認為,要解決網絡接觸中青少年保護問題,必須從青少年自身和社會兩個方麵入手,應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意識,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網絡世界並不是萬能的,並不是絕對安全的,使他們認識到網絡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最終形成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預防和抵製違法犯罪的能力。
參與調查的專業人士一致認為,要深入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開發出適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信息資源,吸引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使網絡文化的主流積極向上,建立一些有針對性的特色青少年服務網站,使之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加快完善網絡法律法規,用強製性的法律措施維護網絡的安全、健康和文明。
進步強化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
現狀分析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其中25歲以下青少年網民數達到175億人,占網民總人數的518%,網民的最大群體仍然是學生,占網民總數的317%。據調查,青少年在成為使用互聯網重要群體的同時,互聯網也正在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市十分重視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及互聯網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
存在問題
互聯網在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台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和人們帶來了負麵影響,對世界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影響尤為強烈。青少年因上網而引起的網癮、傷害、強奸、惡搞、婚戀甚至暴力犯罪在不斷增加,給他們的學習、身心造成影響和傷害,給很多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隨著網絡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不良網絡信息也正以不同的形態和方式,不斷向青少年中蔓延,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主要建議
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引導。一是要加強宣傳引導,在各種媒體上加大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的宣傳力度和頻率,不但要報道互聯網不良信息侵害青少年成長的警示信息,更要報道互聯網對青少年成長的促進作用,引導青少年正確認知網絡,科學使用網絡。同時,各有關教育單位也要高度重視網絡安全教育的宣傳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地推進青少年教育引導工作。二是要加強教育引導,協調各方麵資源,建立起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的專家輔導隊伍,以家庭和學校為主要陣地廣泛開展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區別,自覺遠離網絡傷害。
要進一步加大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監督管理力度。近年來,我市網絡信息監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快速傳播的特點,為監管工作帶來極大挑戰,因此,隻靠行政監管是不夠的,應進一步加強社會監管體係的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關心關注青少年網絡教育,建立一支青少年網絡管理的社會監督隊伍,共同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同時,要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網絡、綠色網吧建設,以獎代罰,鼓勵網絡從業者文明經營、誠信經營。
要進一步加大青少年文化陣地建設。我市青少年文化活動陣地較少,文化生活的形式比較單一,青少年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不利於健康成長。一是要加大青少年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並將現有的文化活動場所無條件地向青少年免費開放,促進青少年的社會交流與文化共享。二是網絡文化陣地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符合青少年網絡需求的網絡文化十分匱乏,有長春特色的青少年網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及時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就要開發吸引青少年的網絡文化,各相關教育單位要主動承擔起這項職責,建立起健全的、以傳播青少年優秀網絡文化為主的網站,引導青少年養成健康網絡行為習慣。
應對青少年沉迷網絡的辦法
青少年長期沉溺於上網,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所導致的。
首先,青少年求知欲強烈,他們有著自發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麵對新事物———上網,他們當然會趨之若鶩。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和遊戲常常懷有好奇心,結果沉溺其中一發而不可收。其次,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學習上,在人際交往時經常遇到阻礙與困惑;由於種種原因,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不融洽。於是,青少年們在網絡中結交朋友,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滿足感。
由於目前我國性教育滯後,青少年在生理上趨於成熟,但性心理卻極不成熟,對性存在神秘感。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極易受不健康網站和遊戲的誘惑而不能自拔。專業人士指出,這種上癮就如吸毒、賭博一樣,危害性極大且難以根治。
青少年之所以如此熱衷於上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父母缺少溝通與信任。雖然眾多父母在物質生活中對孩子關愛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卻由於代溝、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無法滿足青少年對精神關懷的需求,導致他們到網絡中尋求精神寄托。對此,家長應設法消除與孩子間的隔閡,給孩子精神關愛,減少孩子上網的欲望。
青少年的求知欲強,對於新事物大多是全身心投入,所以,家長、老師應設法引導青少年的求知方向,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目標,培養高尚的情操,加強自控力。學校可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智力遊戲、競賽等,組織各種興趣小組,在假期可針對學生的特長與興趣舉辦各種培訓班,鼓勵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意識的將青少年的視線從網絡上轉移。
青少年應加強自身控製力和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意地控製上網欲望。加強自身情操的陶冶,對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積極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等外部支持。如不能立即戒掉網癮的話,可逐步減少上網的次數與時間。
家庭和學校應經常溝通,建立起有效的監控係統,控製有上網癮的孩子的作息時間,以此構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外部環境對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與發展有重大影響。而對於有上網癮(發達國家將每天上網四小時者稱為染上網癮)的青少年來說,可以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