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學生網絡安全探討2(1 / 3)

第七章學生網絡安全探討2

暑期應加強青少年網絡防範意識

網絡聊天工具為網友間的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偽裝。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安全防範意識勢在必行。作為網絡服務商,我們誠摯的提醒廣大網友,特別是青少年網友在參與網絡活動中注意以下事項,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雖然QQ擴大了網友的交際麵,使用方便,容易在網上找到天南海北的網友,但青少年網友要注意區分網絡與現實的區別,避免過分沉迷於網絡。

網友在網絡活動中應守法自律,不要參與有害和無用信息的製作和傳播。

忠告網友:網絡裏也會有極少數有不良意識的網友或違法分子,網友應謹慎防範。網友在填寫QQ個人資料時,注意加強個人保護意識,以免不良分子對個人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騷擾。未滿18歲的青少年上網,監護人要多加關心、指導和監督。

青少年網友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和網友直接會麵或參與各種聯誼活動,以免為不法分子所乘,危及自身安全。在與網友進行線下活動時,應向親朋好友通報自己的行蹤,同時,自身也要加強戒備心理。

幫助青少年在網絡中安全成長

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學生叫王芳,她的父母對王芳寄托著很大的希望,他們企盼著王芳能考上重點高中。為了幫助王芳學習,家裏給她購買了電腦。起初,王芳還能按父母規定的時間有節製地上網,但到了後來,王芳一上網就感覺像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她漸漸對電腦達到“酷愛”的程度,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王芳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每天一回家,馬上就與電腦“泡”在了一起。漸漸地,父母的話在她聽來越來越不重要了,學校老師講課的內容越來越聽不進去了,與現實中親朋好友和同學的交往越來越少了,網絡成了她的一切……以往那個活潑、開朗、上進的王芳不見了,上重點高中的理想也成了泡影。

今天當我們步入網絡社會,發現青少年與網絡之間存在眾多的契合點,正是這些契合點使青年對互聯網“一網情深”。雖然青年在網絡影響下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少年網民的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現在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由於接觸的人群有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眾人的溝通。故使其非常關注自我,崇尚獨立,性格孤僻,進入網絡世界,長期活動在“人-機-人”的封閉環境中,更減少了與他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當虛擬的“人機關係”長期代替現實的“人際交往”時,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的淡化,而青少年得到的隻是一種虛擬的情感,隻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生活方式。網絡改變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要求平等對話,對青少年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挑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同時,上網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思潮泛濫。

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有關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色情有關,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網上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將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汙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網絡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一方麵,少數青少年瀏覽黃色和非法網站,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麵網絡犯罪增多,例如傳播病毒、黑客入侵、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盜竊、詐騙等。這些犯罪主體以青少年為主,大多數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是為了“好玩”、“過癮”和“顯示才華”。另外,有關網絡的法律製度不健全也給青少年違法犯罪以可乘之機。

對於網上色情和暴力內容的防範,以及青少年上網時間過長影響學習、影響身體的問題,有的家長“因噎廢食”采取杜絕孩子上網的辦法是不明智的。畢竟網絡對青少年發展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現代社會需要掌握新的學習手段,現代人離不開電腦和網絡。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防患於未然”是重要的。也就是說,當孩子接觸網絡之前或之初,家長就引導,比出了問題再找解決的辦法更有效。比如與孩子共同商定上網時間,擺正課業學習、文體活動、培養其他興趣愛好與在網上活動的關係;讓孩子向家長作出必要的承諾,比如不瀏覽和下載黃色內容,不在網上使用汙穢語言、不與網友討論不健康問題等等,幫孩子提高自製能力。另外,也可以借助電腦解決某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目前一些軟件生產廠商已經推出過濾不健康內容的軟件,也有對計算機和上網時間和次數進行監控的軟件,可以安裝在自家的計算機裏,建立一個網上保護屏。至於有的青少年迷戀網吧,而那裏的防範措施又比較差,父母應當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網上的所作所為,並能經常與孩子交流使用互聯網的經驗。對所有善良的父母來說,大可不必“談網色變”。要知道,被動地禁止或者由於無奈而放縱,都絲毫無益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確信:以新的觀念麵對網絡,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無論是孩子還是您自己,都會從網絡中獲取更多反映時代特征的有益的東西。

網絡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麵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麵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在此,我援引電腦教育專家的十條忠告,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必須要告訴孩子:

第一條在網上,不要給出能確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密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如需要給出,一定要征詢父母意見或好朋友的意見,必須公布時要讓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條不要自己單獨去與網上認識的朋友會麵。如果認為非常有必要會麵,則到公共場所,並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齡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條如果遇到帶有髒話、攻擊性、淫穢、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請不要回答或反駁,但要馬上告訴父母或通知服務商。第四條未經過父母的同意,不向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條記住,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或改變性別等。一個給你寫信的“12歲女孩”可能是一個40歲的先生。

第六條記住,你在網上讀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條當你單獨在家時,不要允許網上認識的朋友來訪問你。

第八條經常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在網上的所作所為。如果父母實在對計算機或互聯網不感興趣,也要讓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並能經常交流使用互聯網的經驗。

第九條控製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學習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最好平時用較少的時間進行網絡通信等,在節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條切不可將網絡(或電子遊戲)當做一種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隻依靠網絡來緩解壓力或焦慮。應該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幫助下,勇敢地麵對現實生活。

總之,我們要引導和規範相結合,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他們網絡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繼續指導和適當規範,使其有防範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的區別,培養其的網絡道德意識。並進行網絡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多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在目前網絡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也許是目前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利影響的較為可行的一條重要途徑。青少年網絡道德觀的培養

由於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短短20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絡時代已經來臨。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小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說,網絡世界就象一塊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為這是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飛地”。首先,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網,

並在網上瀏覽信息、下載和利用網絡資源,甚至在網上發表任何越軌的言論而很少受到懲罰。這種情況使網絡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世界而成為“虛擬空間”。同時,由於網絡法規建設的滯後,網絡世界的無序狀態已引起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其次,由於網絡的跨國性和即時性,網絡在傳播知識和健康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一些反動的、迷信的和甚至色情的東西,國內外敵對勢力也在不遺餘力地利用這個陣地向我們進行滲透。正如江澤民同誌指出:“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龐雜多樣,泥沙俱下,還存在大量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可以這樣說,由於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思想鬥爭陣地。因此,各地各部門的領導幹部,必須加緊學習網絡化知識,高度重視網上鬥爭的問題。我們的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群眾工作,都應該適應信息網絡化的特點,否則是很難做好的。”

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並非毫無辦法。因為網絡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利用網絡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傳統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於網絡,通過網絡來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目前加強小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應是當務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並在全社會網絡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小學教師特別是小學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網絡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引導小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時代,學會利用網絡,因勢利導,積極規範青少年的上網活動。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探索:

教師首先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做小學生的表率。教育者應當受教育。這種教育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網絡知識的學習問題;另一個是教師網絡道德素養的提高問題。隻有掌握了網絡工具,教師才能與學生共用同一的網絡平台進行交流,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小學生上網的指導。自從去年以來,我校已對全部教師進行了數次網絡知識的培訓,在了解網絡的同時,教師為人師表,也必須率先垂範,做好小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模範。所謂“先莫先於修德”,塑造靈魂的工程師必須首先具備高尚的網絡道德,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規範教師的上網行為,學校還製訂了教師上網的若幹規定。保證了教師對學生上網的正麵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