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2002年北京藍急速網吧的一場大火,規則是隨後出台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和《關於開展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專項整治的意見》,時間是最近的兩年間,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中國網吧行業處於集體困境中,中國的信息化麵臨嚴重障礙。
孰是?孰非?
為什麼要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憑什麼剝奪未成年人接觸網絡的權利?禁令之後廣大農村的未成年人與其它經濟發達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之間的數字隔閡和數字鴻溝是縮小了還是擴大了?開放或是禁止,到底那個更有道理?
主張網吧要對未成年人說不的人理由無非如下:
青少年通過網吧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使其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形成衝突,並可能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通過網吧接觸互聯網容易沉溺於網絡虛擬世界,上網成癮,脫離現實,對其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甚至使其荒廢學業;青少年通過網吧可能會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甚至引發網絡犯罪,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現今的網吧尤其是一些黑網吧的確對未成年人有危害,或是使其沉迷,或是使其耽誤學業甚至荒廢學業。其實這是任何新事物出現所必然要經曆的。想想看從電影、電視的出現,到流行音樂、電子遊戲的興盛,再到現今計算機、互聯網的流行,哪一個不要經曆一個從排斥到接受的過程。沉迷與上癮,耽誤與荒廢學業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網吧?因果哲學論告訴我們內因主導外因,並且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因此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且筆者認為主張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策略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一種禁止性無能思維的體現。原因如下:
首先,技術是中性的,沒有哪種技術從產生之初就具有危害性,隻能說具有危害的可能性,但是同樣也具有造福人類的可能性。網吧承載的是網絡這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對於任何人都是中性的,危害來源於不同的接觸者自身,網吧就好比是一個高速公路,我們不能因為高速公路上經常發生交通事故而取締網吧把?而且網吧僅僅是一個提供互聯網上網服務的營業場地而已,而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危害的網頁、遊戲、言論都和網吧沒有任何關係。
其次,未成年人沉迷網吧更大的責任在於其監護人、在於社會、在於教育製度本身的責任缺失。當我們在抨擊網吧的同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又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又給予了多少關注和引導呢?關心未成年人的義務不應該僅僅由網吧來承擔,關閉所有的網吧也並不能保證孩子門就不會在家中上網玩網絡遊戲,瀏覽色情網頁。正如北京520網吧老總吳岩女士所主張的: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同時,不能放鬆加強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如果家長更能跟孩子溝通的話,能夠讓孩子利用互聯網媒體,使它變成一個學習的工具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應該是有很多好處的,學生家長應該和他溝通得更多,因為自己的孩子,他比較了解。
最後,禁止性實踐也證明了該策略的失敗。在現有的網吧管理上,相關規定是嚴格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假定這一規定執行的很好,那麼也就是說未成年人接觸網絡都應該是在網吧以外,例如家裏或學校,那麼家長和學校就應該承擔起責任。假定執行的不好,那麼這個責任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是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而不應該是網吧和網絡遊戲本身。據北京市政協的調研報告表明,中小學生上網的661%是在家裏;多數悲劇性壞事發生在應由公安和工商部門依法查處的非法上網服務場所,與網吧業沒有任何關係。然而每天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網吧”,你都會發現太多的關於未成年以為網吧而帶來的負麵報道:既有凶殺,也有強奸,還有盜竊,網吧簡直成了萬惡之源,藏汙納垢之所在。這難道就是規則本身想要達到的目標?我想肯定不是。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網吧對未成年人可能帶來很大的正麵影響,例如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田地;為青少年提供了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於青少年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尤其是網絡操作技能;有助於拓寬青少年的思路和視野,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和團隊意識,開發青少年內在的潛能。
出路何在?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扭住網吧業問題並將其無限放大,更不應該讓網吧對未成年人說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加強對網吧行業日常性監管,打擊各種違法行為的同時,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也應該共同擔負起教育未成年人,矯正其心誌的重任。全社會各個層麵都能盡快開展起針對網絡文化衝擊的專業防範教育,就像對已知社會不良現象的立身做人教育一樣,讓政府、學校、家庭和各類行業組織與未成年人、與網吧業共同成長,讓網吧成為未成年人進行信息化啟蒙教育和開發思維的陣地。筆者認為在實踐中以下幾個方麵值得我們考慮:
首先,加強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責任感,改變對網吧的錯誤認識和敵視態度。隻有這三個方麵共同努力才可能既讓孩子接觸了網絡又不至於玩物喪誌。比如在家庭中,家長首先應該對網絡有一定的認識,要知道孩子上網的目的是什麼,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到底看些什麼,學到了什麼,經常和孩子一起學習、溝通。在社會中,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在網吧的上網行為,多開辦未成年專區網吧。在學校的教育中,應該加大對電腦可能的軟硬件配置、課程安排、師資隊伍、教學實踐的投入,不斷培養孩子們對網絡中有害信息的鑒別和排斥能力。
其次,加強網吧的常規性監管,積極使用技術措施屏蔽各種有害未成年人的信息,加強網絡遊戲出版審查和內容審查機製,使體現傳統文化的、積極的、寓教於樂的遊戲占據未成年人的娛樂主流。
最後,對網絡的內容進行分級。其實這是很多國家的經驗總結。自從電影普及以來,許多國家都針對電影、電視、電子遊戲、網絡等新事物,製定了以年齡為基礎的內容分級,這樣既保證了成年人接近的權利,也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青少年與不適合他們的內容相隔絕。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一直在從事的綠色遊戲推薦標準就很值得參考。
總而言之,對於未成年人上網,網吧、家庭、學校和社會有責任對青少年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和監督,讓他們能正確認識世界,走向未來,在網絡天地裏健康遨遊。
網絡管理係統保障青少年上網安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青少年網絡傷害課題研究》調查結果,根據該調查,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有增長趨勢,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網絡傷害和網絡違法犯罪日益增多,青少年的生存與發展麵臨著現實或潛在的危險。為此,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於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開展了"青少年網絡傷害問題研究"的課題項目。
該課題顯示:4828%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1449%的青少年因為相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的傷害。可見,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網絡傷害的兩大因素。網絡中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由於網絡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傳播手法更加隱蔽和快速,一些人出於不良目的將信息垃圾發送到他人的信箱或放在網上公告欄係統等一些信息發布點,青少年成為被動的受害者。
課題調查報告還指出,根據公安機關公開發布的數據統計,1999年我國立案偵查的青少年網絡犯罪案件為400餘起,2000年增至2700餘起,2001年為4500起,2002年為6600起。上述數據表明,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網絡違法犯罪主要有四大類型:
類型一:傳播色情、暴力、恐怖等網絡違法信息。
類型二:利用網絡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財產權等權利。
類型三:非法破壞或者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係統的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類型四:基於網絡的誘因實施盜竊、詐騙、故意傷害等違法犯罪行為。
這四種類型大部分都是由於青少年受網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響,產生犯罪心理,實施盜竊、詐騙、搶劫和強奸等犯罪行為,還有些青少年網民為解決在網吧上網的費用,實施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這些犯罪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等方麵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社會秩序,而且使觸法的青少年失足成為罪犯,影響了其以後的人生發展軌跡。
回首近年來的係列舉措,我們就能發現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網絡安全日漸成為網絡安全監管的一個側重點。在2009年元旦的鍾聲剛剛敲響之際,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根據公眾舉報,公布19家存在大量違反社會公德、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低俗內容的網站,穀歌、百度、新浪、搜狐等國內多家知名網站位列其中。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七部門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在全國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的內容之一。而在剛剛過去的國際電信節中,國際電聯又將今年電信節的主題確定為"保障兒童網上安全"(Protecting children in cyberspace)。國際電聯稱,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在於確保兒童可以安全地訪問互聯網、利用其寶貴資源,而無需擔心成為肆無忌憚的網絡掠奪者的受害對象。
政府和社會各界多次呼籲從"低俗內容"或不良信息的製造、傳播、訪問三個角度入手,借助法律製裁、自律監管以及技術控製等方法建立長效整治機製,才能有效抵製不良信息,還青少年一個幹淨綠色的網絡環境。而當法律製裁和自律監管機製還不夠完善之際,依靠技術手段部署網絡管理係統則承擔起了堅守最後一道防線的重任,網絡管理係統以過濾和封堵不良信息為技術手段,直接切斷其與"讀者群"的連接線,不良信息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因此,專家建議國家大力支持網絡管理類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並在全社會進行推廣和應用。
廈門誠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網絡管理係統研發公司,該公司主打產品LaneCat網絡管理軟件為多個校園、家庭和網吧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成功在校園網絡、家庭網絡和網吧網絡中部署網絡管理係統,其豐富的URL網址庫和精密的協議分析技術實力,有效過濾了色情、暴力網站,為青少年健康上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過濾和監督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