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災害教育可有效地培養未來主人翁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從根本上改變環境觀念和行為災害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的作用和影響。人類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對自然界進行著幹預,一方麵人類利用環境,開發資源,為人類的生息與繁衍創造條件,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麵由於無節製、非科學地、過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並將生活與生產廢料遺棄在地球表層,以致使產生災害的綜合指標——熵值不斷增加,加上人類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隨心所欲的改造與破壞,致使環境惡化,災害叢生。例如:濫伐森林、破壞草場的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河湖淤積,使水旱災害增多;過量開采地下水誘發了地麵沉降、地麵塌陷和海水回灌;非科學地進行采礦,使礦山災害增多,並引起土地沙化、水質汙染等災害;大量排放CO2、SO2等有害氣體,產生了溫室效應與酸雨等。說明災害與人類發展似有同步增長的趨勢。因此,為了減災,必須節製人類的非科學活動,在人類發展與自然之間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學校災害教育,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使學生獲取與環境、災害相關的知識,了解地球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了解人類的活動和決策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以及現在人類麵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等。災害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個方麵。災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命名學生在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中,能夠采取有效的行動,解決所遇到的環境、災害與發展問題,在作決策時,能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因此,通過災害教育,可使學生形成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養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個人、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和關係模式。
我國學校實施災害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開展災害教育,應該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計劃,合理地作好課程計劃、安排好各學科的教學進度,並將災害教育添加到課程計劃和教學中。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實施的課程計劃,操作靈活度很大,這給了災害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下麵以全日製高級中學教育為例,闡明災害教育的實施策略。
普通高中必修課設有思想政治,語文、數學、信息技術、外語(英語、俄語、日語等語種)、物理、化學、生物、曆史、地理、體育和保健、藝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選修課設有數學、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生物、曆史、地理7門學科,以及地方和學校根據學生興趣要求和發展需要所開設的課程。
在必修課中,以滲透的方式把災害教育融入其中普通高中必修課是為學生打好共同基礎開設的,每位學生必須修習。在必修課實施的過程中,可采用滲透的方式,把災害教育滲透到相應學科的適當的章節中。不同的學科呈現的內容可能不一樣,但目標都是一致的,使學生增加環境與災害的知識和原理,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並落實到行動上。其中地理這一學科對於提供災害教育是最有效的,這跟地理學科的內容直接相關。地理可以呈現地球各圈層的相關原理、災害的基礎知識、發生機製、危害等內容。語文學科可以呈現與災害相關的文章,加深學生對災害的感性認識或理性認識;數學可以以數據的方式呈現災害或與其相關內容的數據,使學生從數量上了解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防災工程和措施的效益等;生物學科可呈現生態係統、生物鏈、生物多樣性、環境破壞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等內容,讓學生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等;曆史學科則可以呈現災害相關的曆史事實,使學生知道災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製約作用。各門學科都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災害教育。
開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選修課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為拓寬和增強學生有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開設的。在我國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是作為地理選修,供學生選擇修習的。《自然災害及其防治》這門課,對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作了係統的展現,主要內容有: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與環境、防災減災。修習這門課,可使學生對災害的表現、發生原理、危害及其預防和監測措施、防避方法等知識深入地學習,為日後學習和研究災害專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時事政策教育中獲取即時的災害信息時事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組織學生每天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時事新聞進行。在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時事新聞時,學生可了解世界及我國各地發生的重大災害事件。通過災害發生過程的觸目驚心的畫麵,震撼人心的災情數據,學生將提高了解災害原理和防災避災方法的興趣,樹立起與環境和諧相處,共同持續發展的觀念。
開設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專題講座在我國《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課程設置說明中提到,國防教育、環境教育、人口教育等專題教育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利用地方和學校選修課開設專題講座。因此,一地區或學校在課程實施計劃中,也可開設自然災害的專題講座,以達到災害教育的目標。
設置與自然災害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專題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係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安排、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各部分內容和組織形式。其中研究性學習可開展災害教育。其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以自然災害的相關問題為研究專題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調查訪問、親身實踐,深刻了解災害現象、成因、危害等,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應對災害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在校、班、團等集體活動中,可進行防災演練防災演練對於提高學生避災技能和應對災變的心理有重要作用。否則,災害突然發生時,容易造成恐慌混亂,甚至釀成不該出現的傷亡。例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間發生57級地震,在九江市地震死亡的12人中,有10人是被倒塌房屋致死,均屬避震不當造成的意外;江西地震影響,湖北東部一些縣市的學校出現學生擁擠踩踏事故,造成78名學生受傷,其中重傷11人。
自然災害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製約因素,防災減災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教育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手段。因為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具有可減性,擁有防災減災知識和意識可有效減輕災害損失。而學校是減災開始最適合的地方,因為學生是易受災人群,且學生會把從學校學得的防災減災的知識向社會傳遞相關的知識。從而迅速提高全社會公民自救和互救能力。我國災害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而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實施的課程計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根據課程計劃,可將災害教育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例如,以滲透的方式融入各必修課中,以獨立設課方式開設選修課,開展集體防災演練,另外,收看廣播電視時事新聞、開設專題講座也是災害教育的重要方式。
學校開展災害預防教育的幾點思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地震,這次地震波及之廣,破壞程度之嚴重,都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像。特別是在這次地震中,學校的傷亡情況,深深刺痛了我們的心。
災難降臨時,科學冷靜的自救和互救非常重要,而這得益於平日的災害預防教育。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災害預防教育,不僅能夠使我們的學生在災害來臨時實現自救,而且通過他們將安全知識和技能向家長和社區擴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前中職學校的生源來自全省甚至全國各地,絕大多數在校學生都住校,學校將要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學校要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對他們進行安全管理,校園學生的安全在學校中的重要位置就顯得更為突出。尤其是校園學生安全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事關社會穩定,也是學校整體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那麼,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對災害預防教育工作的重視,認真開展相關的災害預防教育工作,並建立相關的災害預防應急預案,是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們麵前急待開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