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和諧相處的心態
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
有的中小學生與同學相處,特怕做錯事。他們雖然願意幫助每一個人,但有時卻害怕不能贏得被幫助人的尊重和依賴,他們甚至還害怕別人的譏笑和挖苦。這其實就是他們的內心太敏感了的原因。
實際上,許多學生都在為如何與同學相處而苦惱,許多時候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思細膩,感情豐富,思維敏銳,激情萬丈卻又多愁善感,渴望人肯定、被人理解、被人關愛,卻又悄然將自己封閉起來。
同時,因為環境、教育、個性的不同,同學之間不免出現一些衝撞,再加上學業的緊張,免不了要借機發泄一通。
所以,不要太在意同學之間的“嘲笑”與“議論”,這隻是他們發泄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已。
正所謂“心隨意動”,中小學生要想讓自己變得積極樂觀,就要用積極樂觀的意念去看待他人的談笑,就應該勇敢地麵對現實。
在做一件事情時,先設想一下它所引發的後果。如果怕了,就別再去做,或者再想得更完善一些再去做;一件事隻要做了,無論其後果如何,隻要不是糟透了,就不要再去想它;即使真的糟透了,也可以想辦法補救,並從中汲取一些教訓,以後不再重蹈覆轍就可以了。要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防止過度自責。
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必聽“旁人”的傳話。一句話會因多張嘴的傳播而“變味”。實際上,隻要在幫助別人時感到快樂,就不要再去聽信那些無關的言論。再退一步,即使這些言論都是真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買個教訓,不值得為這種忘恩負義的小人而生氣。別把一切看得太複雜,也不要因為別人的冷漠而使自己的心冷漠。
請你相信:每一個人心裏都存有一份“善念”,心與心的融合需要每個人的付出。我們奉獻著,我們幸福著;這份幸福來源於你們的信任,也來自我們的內心。所以,真心希望你拋棄那些陰鬱與不快,用心去體會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
學習正直高尚的心態
愛心是無價的,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如果同學之間盛行“金錢萬能”論,那麼孩子成年後,就會變得冷漠無情,就會對社會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對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使整個社會陷入嚴重的道德危機。
有句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作為成長中的中小學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是任何東西都是用錢能換來的,同學之間的真情就是一例。
在學習中、在生活上、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別的同學的關心、鼓勵和幫助,如果都帶著有償的目的,我們就不可能在集體中感到溫暖。
同學之間對於費時不多又能順便完成的,如上街購物、買學習用品等小事,誰也不應去計較報酬。而對於費時較多的,則不能是無償幫助。這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讓他們明白有勞動就有報酬,樹立隻有付出、才有收獲的思想。
誠然,助人有時自己的確會蒙受損失,但這種損失應該在助人的快樂中得到補償,而讓幫助別人的人真正享受到助人的快樂,這才是學校應該教給孩子的。
求學時期正處於長知識、增學誼、添友朋的階段,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精神的愉悅、友誼的共享遠比物質的獲得更為重要。
同學之間的“有償幫助”,應該在精神上,而決非是在物質上。一聲“謝謝”讓人覺得幫助人是件樂事,可以肯定幫助別人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讓人的內心充滿無比的崇高感。
“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行為是當今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現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我們應該從小培養這方麵的素質,絕不能讓功利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
如果每一隻伸過來的援手上,都標明了價格,人性的溫度就會失去。也許有人會說,學生遲早要進入社會,提前讓他們適應生活很重要。
但是,孩子的心靈是一座山,在校園裏讓這座山長上人性的植被更重要。隻有從小明白並體會到無私奉獻、助人為樂,長大後踏入社會,他們道德的水土才不至於過多地流失,這個社會才有讓人留戀的溫情。
擁有自信平等的心態
自信平等,就是平等待人,在比自己強的人麵前,不要畏縮;在比自己弱的人麵前,不要驕縱。年齡的大小,學問有深淺,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宋人《艾子雜說》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天,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他們寒暄一番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
龍王說:“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說完,問青蛙:“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
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