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紀律的常識2(3 / 3)

作為父母,你們要自問,你們平時違反紀律嗎?你們違反了紀律,希望別人如何待你?孩子的思想正處在發展階段,對任何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會做出許多令家長不能認同的事來去探索,孩子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孩子違反紀律是經常的事情。

但是麵對違反的紀律的孩子家長的作法卻不能讓人苟同,打罵是常有之事,但是這樣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要怎麼懲罰孩子才適當呢?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而責罵、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出孝子“的信條,使一些孩子幾乎都在指責和漫罵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誠然,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懲罰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所以,懲罰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不適當的懲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不可否認,懲罰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是在合理運用懲罰的基礎上。要遵循不輕易懲罰孩子的原則。

懲罰孩子的藝術

懲罰孩子是一門藝術,要做到以下幾點。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那麼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指明“出路”不含糊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係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教育孩子的方法

當然,麵對違反紀律的孩子,懲罰不是主要手段。要教育好違反紀律的孩子,要做到以下三點:

用平常心看待違反紀律的孩子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思維簡單、目光短淺、衝動、單純、善良是孩子的特點。孩子的個性特點決定了他們看問題比較簡單,做事情不會深思熟慮、縱橫衡量。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他們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草率的、不合規定的行動來,這就是違紀。所以孩子在學校違反紀律是很普遍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用正確的方式教育違反紀律的孩子當孩子違反紀律的時候,如果我們能用平常心來看待,冷靜下來,細心分析,我們就能采取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不管采取什麼方式,我們都要做到盡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盡量保存孩子的顏麵。如果不這樣,而采取諷刺、挖苦、體罰,或者讓孩子當眾出醜等方式來處理的話,那非但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嚴重的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破摔。如果真是這樣話,那這一個孩子也就完了。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壞孩子也是教出來的。隻不過好孩子是用正確的方式教出來的,而壞孩子是用不適當的方式教出來的罷了。孩子違反紀律,大部分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是因為一時的貪玩、一時的衝動造成的。孩子違紀以後,他們自己也會有一個內省的過程。在他們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父母如果能夠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孩子們都是能夠接受教育、改正錯誤的。如果采取極端的做法,讓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檢討或示眾,那隻會嚴重打擊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眾人麵前給他貼上一個壞孩子的標簽,讓他承受過重的心理負擔,這樣會讓他信心全無、一蹶不振,或者破罐破摔、變本加厲。

用耐心、恒心轉化違反紀律的孩子孩子的天性決定了孩子是會違反紀律的。孩子違反紀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違反紀律後我們采取不適當的方式教出壞孩子來了。所以,當孩子違反紀律時,在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上一定要深思熟慮,而不能草率、衝動。孩子違紀具有反複性的特點,這一次違紀,教育好了,下次他還是有可能違紀。父母不能指望通過一兩次的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從此孩子就不會再違紀了,這是不現實的。要真正轉化違反紀律的孩子,教育好孩子,就要求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持之以恒地關注孩子、教育孩子,對孩子反複違紀也要不厭其煩,和風細雨。充分尊重違紀的孩子,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隻要有耐心和恒心,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孩子違反了紀律並不是什麼不可饒恕的事情,作為父母要正確對待違反紀律的孩子。

培養良好的作息製度教孩子遵守紀律,最實效的方法就是將其融於生活的各個方麵。培著孩子良好的作息製度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隻是從這些小的規定作起,才能使孩子的紀律意識得到強化。

或許你常常納悶,孩子已經玩了一整天了,怎麼都不累啊?體力好象比大人還好呢!晚上老是三催四請還不肯睡,不但累壞爸媽,而且還可能影響到第二天上班精神,實在是很傷腦筋。讓孩子早睡早起雖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執行起來卻頗為困難。

造成孩子作息不正常原因包括:

(1)白天睡太多,晚上不易入眠。對於開始學習獨立的嬰幼兒而言,玩耍、嬉戲是最快樂的事,再加上好奇心,以及對外探索的新鮮感,他們經常會玩得不亦樂乎!

因此記得讓孩子在白天多玩玩,午睡別睡太久,天氣好則去散步、走走,從下午玩到吃晚飯後,洗個澡、聽個故事或童謠,小寶寶便會開心的和爹地及媽咪擁有一個溫馨的夜晚。

(2)父母作息不正常。由於現代父母「夜貓子」不少,常常工作或玩樂到三更半夜,自己晨昏顛倒的作息,相對地也打亂了孩子正常的睡眠時間,孩子睡得晚,早晨自然就會起不來。

此外,倘若父母習慣在睡前與孩子玩耍,使其精神屬於亢奮階段,孩子便不容易入眠,也因而導致隔天爬不起床的情況。

(3)周末父母影響孩子。有些孩子從小跟著外婆或奶奶長大,或者二十四小時托育在保母家,父母親可能要周末、假期,甚至年節才能與小娃娃見一次麵,親子相聚好象渡假般。

父母親因為偶爾才能克盡親職,總是心懷愧疚,因此每次見麵都是玩具、糖果、餅幹,盡量地討好孩子,有些孩子會因為期待父母的出現,或因父母離去的不舍,而出現生活作息失調的現象。

這樣情形通常會引起照顧者的反感,覺得父母親的探視,往往得讓他花上好多時間,才能把幼兒的生活作息調整回來,因此如果你的小寶寶必須長時期與他人共同生活時,做父母的應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反而製造了孩子作息上的困擾?

有的父母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時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卻忽視了長期晚睡晚起,會使孩子的學習效率下降。大腦生理學研究證實,高效的學習時間,小學生大約持續40分鍾,初中生為45分鍾,高中生為50分鍾,長期疲勞戰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損害大腦。家長要幫助孩子控製適宜的學習時間,保證孩子八小時以上的睡眠之外。

要求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是家長培養孩子作息製度時不可忽略的一項任務。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作業由學校來管,與家長沒多少關係,為孩子買電腦卻不懂得監督孩子正確使用電腦,以至電腦變成孩子看黃色電子出版物的工具而家長還一無所知。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的同時也應配合相應的時間投資。孩子的作業一般分為複習類和預習類,我們更讚成家長培養孩子先複習,後下筆,最後預習的習慣,預習作業常被家長忽視,其實指導孩子花一定時間預習,有助於孩子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得更好、更快。

隻要引導得當,孩子是可以學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的。不過,由於他畢竟還是孩子,玩性大,做事沒什麼計劃性,家長還是應該要進行適當的輔導,比如讓他事先列一個作息時間表,並在實施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提醒(提醒的度很難把握)。從小依賴慣了,要培養他的獨立能力,需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尊重孩子的作息規律,並逐步適應、調整,不要輕易因為大人的事情而打亂他們的規律。掌握了孩子的作息規律以後,父母還要去逐步適應這些規律,一旦規律形成,就不要輕易去打亂它。大人有些時候想帶孩子出去玩,一定盡量利用孩子睡醒後的時間,不要選在孩子本應該入睡的時間去。

最後,父母要養成良好作息製度。可以試想,如果父母經常打麻將到半夜,孩子如何能不受影響呢?輕者可致使孩子的作息不正常,重者還可能使孩子染上不良的習慣。不得不引起注意。